APP下载

巴菲特有关理念对书画投资的启示

2022-07-2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依杨

国画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画作品巴菲特书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依杨

沃伦·巴菲特是蜚声中外的投资家,他的投资领域包括股权、债券、石油、黄金、期货等,由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当今世界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数十年的投资中取得高收益,与他的投资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他的有关理念对书画投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竞争优势和内在价值理念

巴菲特认为,只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才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在投资某一股票前,要对该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后才能确定自己支付的价格。

就书画投资而言,作品的内在价值大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是作品的价格,而这两者都对作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什么样的书画家和作品具有竞争优势?对于已经被学术界充分认可、在美术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古代书画名家大师的作品,只要真伪没有问题,价格合适,自然值得投资。毋庸置疑,作品的真伪对于其投资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古代名家书画作品一般具有高投资高收益的特点,或许也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古往今来的书画造假者数不胜数,且各显其能,导致赝品充斥市场,给投资带来了极大的潜在风险。书画交易史上因购买赝品遭受损失的事例难以计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旧画款识》中,就记载了冯长君雇高手在旧绢上临摹其家藏王维《江干雪意图》,又割董其昌原跋文装裱于后,徽州商人不辨真假花800金购买蒙受巨大损失一事。张大千是摹古的顶级高手,据说他精研过的古代名家有150多位,据有关学者研究,今天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里收藏的某些中国“古画”很多出自他手。他曾用自己画的“石涛”,换了黄宾虹的真石涛,而痴迷石涛的上海程姓地产大亨曾经花了13000大洋买了他画的“石涛”。古书画的真伪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购买现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必须辨明真伪,书画市场里因购入现当代名家赝品遭受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据有关媒体披露,北京曾经有一位商人,花了一个多亿买进的名家作品经鉴定几乎全是假画。

对于古今名家书画作品而言,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也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

当然,价格也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巴菲特的投资,强调“安全边际原则”,他认为,买入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什么是安全边际?简单说就是购买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有很大的差价,用他举的例子来说,就是“用40美分的价格购买一美元的资产”。如果一件书画作品的价格已经和预估的价值相当接近或几乎没有差价,那么这时候再购进就已经失去了投资意义。

对于还没有获得市场充分认可的书画家可能存在的价值优势,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判断。首先是对其学术性的考察,所谓学术性主要指的是创作者有对画面的独立艺术思考,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表达都有独特的视角,不人云亦云。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创作而不是技术性的重复劳动,是由于其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是简单的从无到有,而是独具个体学术价值的视觉呈现。无论是书法史上苏东坡的丰腴跌宕、天真率性,黄庭坚的纵横奇崛、雄强逸荡,米芾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还是绘画史上赵佶的富丽、牧溪的极简、倪瓒的脱尘、八大的夸张、石涛的恣意,凡是能够被书画史记住的艺术家,对艺术无不有着自己独立的审美思考,作品无不有着强烈的个性语言特征,具有显著的识别性。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前的作品个人特质不够明确,没有获得学界和市场的肯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从此决定大变”,并谓“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后来,他找到了红花墨叶、工细草虫与大写意花卉结合等极具个人意趣的表现方式,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高度认可,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家之一。一般来说,在成熟的书画市场体系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也会受到市场的关注。

毫无疑问,对书画作品价值、价格的预判有很大的挑战性,再权威的专家也有“走眼”误判的时候,但巴菲特说得好:“模糊的准确远好过精确的错误。”

书画创作离不开技术,一件优秀的书画作品必须同时是一件技术精湛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技术是一个书画家最基本的素养,再好的思想也必须通过技术来表现,技术自由是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上佳的技术性,是书画作品市场竞争力的另一重要考察指标。

书画创作所用的有关材料,虽然不属于纯粹意义上的“技法”,但对创作者技法的运用乃至个人语言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绢上可能出现的画面效果,纸上很可能就难以出现;生宣上有的笔墨趣味,熟宣上往往就没有;松烟可以染出的墨韵,油烟可能就做不到,而油烟可以染出的黑与透亮,松烟就难以做到。此外,材料的选择对于作品的长期保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比如宣纸中有没有檀皮、檀皮量的多少等等,都对其存世时间的长短起着关键作用。

(二)集中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

巴菲特认为,只要社会和市场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就可以选择绩优企业长期投资,“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书画作品投资的时长究竟是长期好还是短期好,抑或是中期好?很难概而论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书画市场会出现起伏。一件在社会繁荣稳定时价值连城的作品,遇到战乱、饥荒,或者是因其他原因导致的不景气年代,短期之内就有可能大幅贬值,但当社会再度昌盛时,其价格可能就会回归其原有的价值;一个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受到追捧的书画家,换到另外环境中可能会受到冷遇。不过,如果“社会和市场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高品质、“绩优”的书画作品,一般来说值得长期或中长期投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等20世纪大家的作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格都非常低,50年后,他们的单件作品都有过亿的成交记录。20世纪90年代投资那些其时尚处于初出茅庐阶段,而今已成为书画领域顶级名家的机构和投资人,倘若今天作品尚在手里,投资的收益是可以想象的。20世纪7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列文(Lewin)通过对1920年至1970年间英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发现,25年是艺术品市场比较适当的投资周期,他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英国铁路局员工退休金艺术品投资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投资回报。只是,根据其时市场的变化,部分藏品的出售时间与预期的25年相比有些调整。事实上,在艺术品市场处于持续上升期时,短中期甚至短期投资也完全有可能获得较好收益。齐白石的山水册页《朝阳十二斗方》1994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以517万元成交,2003年在中贸圣佳以1450万元成交,2011年在嘉德拍出了1.94亿元的天价,时隔17年增值将近40倍。

书画作品的投资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问题同样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分散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风险,但同时也有可能降低投资收益。对于财力相对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集中资金购买少量优秀书画家的作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策略。买的少就必须买得准,只有买入真品、精品,投资回报才有保证。石鲁的《高山仰止》在198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被一位藏家以46万港元买走,2010年这幅作品在嘉德的拍卖会上拍出了3192万元,增值了60倍。即便是经济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倘若对作品的质量有把握,集中资金购入个人投资者无力购买的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同样是一种优质投资。

作为一位成功的投资家,巴菲特的另外一些投资策略同样值得书画投资人借鉴,比如他的不被市场情绪影响、不跟风、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策略,他的保持现金流的策略等等。当然,这种借鉴不是盲目照搬,必须因时而化、因地而化、因事而化、因人而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抓住市场的最佳时机。

猜你喜欢

书画作品巴菲特书画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巴菲特的测试
小小书画廓
少儿书画作品8幅
圈话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