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的王光祈
——评《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
2022-07-27柳笛
柳 笛
(山东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王光祈是在我国20世纪初“巨变”年代成长起来的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音乐学家,一生虽短暂,却又足够灿烂。针对这位五四时期的革新者、音乐领域的开拓者的研究,也经历了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的发展历程。四川音乐学院立足于巴蜀之地,与王光祈可谓有极深的渊源,其也一直将“王学”研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先后四次发起、举办了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2009年又出版了收集了王光祈几乎全部文论的大型文集《王光祈文集》,可谓是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2012年,为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诞辰,中国现代史学会、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学术纪念会”,从政治文化、音乐理论、社会实践多个视角对王光祈做了立体的审视。《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便是脱胎于此次会议。
进入21世纪,针对王光祈的研究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该书的出版也意味着王学研究向着纵深发展。书中论及研究王光祈的意图及目的“我们研究王光祈,通过其在音乐领域的理念追求少年精神,探索复兴中华拯救民族之范式——呼唤现代中国文化自觉之型、探索现代中中国文化自强之术、进阶现代中华文化自立之势……研究王光祈,不仅是审美追求的再次解构,更是进一步完善、补充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思想的求索之意、述志之举。”脱胎于“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学术纪念会”的《新论》也正是由此出发,力图将会中产出的多领域的学术成果系统化,以梳理当代研究前沿,给研究者、读者以启发。本文将聚焦于《新论》之“新”,浅谈个人阅读后的感受心得。
一、全面立体,多学科交融互通
《新论》一书的体例编排采用了划分板块与层层深入的叙述方法,整体论述框架以及涵盖内容显示出多研究中多学科分布的特点。全书除概述王光祈研究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外,共包含有五个章节,分别从王光祈的社会思想、音乐思想、教育思想、外交思想以及其与五四时期名刊名人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立体、多方位考察,同时在各章节内部又形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结构。
(一)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王光祈
王光祈首先是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出现于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之上的,由他发起并主持的“少年中国学会”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会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社团,在全国的进步青年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王光祈在当时社会中之活跃度由此可见一斑。
《新论》第一章便是围绕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展开的,共包含有六节,这也是在以往王光祈相关研究文集中不曾有的,可以称得上是“新论”中之一“新”。其中内容涵盖了王光祈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以空想社会主义为内核的“少年中国运动”“菜园新村”构想、“工读互助团”以及妇女解放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并从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内容、影响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其中第六节“王光祈与瞿秋白社会改造思想比较研究”中,从家庭“阶级因素”、社会历史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分析了王、瞿二人社会改造思想差异产生的因素,文中指出王光祈的社会改造路线之所以倾向于“改良”路线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第一,是由于长期受到“士”阶级的资助,因此“决定了其与上层阶级之间的‘依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依附关系,使得王光祈无法摆脱对上层阶级的依赖,最终导致其虽有改造之心,但无改造之力;第二,社会大环境的塑造;第三,“下层造反者”暴力所导致的银行被洗劫致家财无源之事,使得王光祈形成的痛恨暴力的心理因素。在以上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即使他反对经营艺术,但在潜意识中,他实际上仍未脱离“精英意识”。而这也可以解释王光祈出国选择德国,且为研究社会学而是研究音乐这一现象。这一观点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看待、分析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新的思路和视角,从而推动“王学”研究中多学科的交融互通。
(二)作为音乐学者的王光祈
论及王光祈于音乐的研究,其后半生近20年的时间都奉献于此,为国内音乐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秉持着其“少年中国”的理想,以发展中国之音乐事业,发扬中华民族特性“使之重新复生”,完成民族文化复兴为根本动力。
在《新论》一书中,第二章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此章节为全书的论述核心,所占篇幅比例也是最大的,其中文论除涉及音乐相关事项意外,也多注意到王光祈社会改造思想对其音乐研究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从音乐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来考察王光祈的音乐研究和思想。如其中“王光祈音乐民族主义建构新论”一节则聚焦于民族主义与音乐这一问题之上,从王光祈音乐活动中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全新的角度审视其“音乐救国”的思想、音乐实践以及研究方法。在讨论“民族主义”时文中指出:“近代以来的人类政治思想和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民族和民族主义为中心、为目标、为主体展开的。”“18世纪时,许多西方弱小的民族,每逢遭到异族欺凌时,他就利用了发展了自己民族的民间音乐作为号召同族去抗敌的手段。”此两句话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中国近代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外国列强的“鞭打”之下的发展,在此特殊环境下,“民族主义”精神于思想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民族的“标签”,也被一些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所看中。他们力图以中乐为基础,吸收西洋音乐精粹以建设中国新的“国乐”,并以此做他们在自身政治观念上的辅助。除王光祈外,在其“前辈”梁启超的文论中也有如此鲜明的。那么以“民族主义建构”“音乐于政治”的互动视角去审视这些中国近代早期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对于音乐认知,是否也能得到较之前人研究有所不同的新的进展?
(三)教育、外交领域中的王光祈
王光祈的教育思想与外交思想也是与其“少年中国”“民族复兴”的理想一脉相承。较之对王光祈社会思想活动、音乐的研究,针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则寥若晨星。《新论》的第三章、第四章便聚焦于王光祈的教育以及外交思想的挖掘和探索。由此看,《新论》实际上开拓了王光祈研究的范畴。如第三章“王光祈的教育思想”一节,由王光祈教育思想形成之背景、主旨内容、影响与评价进入,深入到王光祈与蔡元培两人“教育独立”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王光祈的教育思想与其救国理想一样,都带有“理想主义”和“空想主义”的特点,其实质仍是“改良”的而非“改革”的,而他与蔡元培所鼓吹的“教育独立”也难逃此畛域,在近代动荡的中国难以实现,因此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此外,就《新论》的阅读体验来看,整本书将王光祈政治、音乐、教育、外交等内容串联在一起,使的读者能够进行前后对照,尤其是在王光祈的音乐思想及社会实践理念密切相连的情况之下,如此安排,更能加深读者对其前后思想前后之转变、各阶段思想成因、内涵的认识,从而对这位“特殊”的志士形成更立体的认识,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二、定向挖掘,研究深度的开拓
自1924年有记录的国内第一篇有关王光祈研究的专文④起,时至今日,对王光祈的研究已经历经了近百年的时间,截至《新论》的“雏形”——“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学术纪念会”前的2012年,针对王光祈的研究文论约有384篇。回顾王光祈研究的学术研究活动和成果,呈现出从单一的一般性介绍性言论向着纵深发展的动态图景,学者胡扬吉描述为“进入高级阶段的王光祈研究,……深入详尽、论证充分的的定向或专题性研究越来越多。”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归纳,研究主题多集中于王光祈的社会活动思想与音乐活动,前者以王光祈的“少年中国”思想为核心展开。后者则是研究的关注重点,多从王光祈的音乐救国思想、史学思想、国乐思想,音乐文论著作的书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新论》一书立足王光祈多方面活动的研究,继续向深处挖掘,对特定专题做了定向的深入挖掘。如《新论》的第二章中到对王光祈歌剧观、戏曲思想以及与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关系做了专题研究,并带来了全新的见解。例如在“王光祈的歌剧观”一节中,选取了最能集中代表王光祈歌剧观念的《西洋音乐与戏剧》《论中国古典歌剧》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指出:“王光祈站在中国戏曲的角度以自我确认的文化心态来论中西方的歌剧,表现出文化对话的迫切心态和民族主义的学者立场,也用西方人较为认同的论证方式照出了一些把中国序曲与歌剧相提并论的音乐学论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对于西方歌剧的看法较之他之前其他现代音乐家对歌剧的认识并没有更大的进步,且仍停留在较为粗浅的“以西衡中”的层次上。在王光祈对中西歌剧的比较中,也并没有考虑到这两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接下来的“王光祈的戏曲思想”一节则与上一节形成对应,从戏曲的音乐、舞蹈两个因素来总结王光祈的戏曲思想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章在叙述中出现了明显的对立观点,“歌剧观”一节在论及王光祈的《中国古典歌剧》时指出,王氏讨论歌剧时以“昆曲”的论述为主,有以偏概全之意;而在“戏曲观”一节则指出,上述观点是由于读者在研读文章时的漏读、没有深入于书中造成的,而王光祈《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中不仅有昆曲,也有针对宋、元、明时期的杂剧、南戏等的专门讨论。此处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也体现出当今王光祈研究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发展趋势。
王光祈作为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其交际链及其广泛,政治、历史、文化、科学等多领域的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都与他有所关系。在《新论》中,设有专门章节(第五章)对王光祈与其“关联人物”问题的讨论,通过对王光祈关联人物的关注和探索,梳理其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借此为之后的王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如在该章第一节中,考察了王光祈与《每周评论》创办人李大钊的联系,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王光祈反应在《每周评论》文章中的政治主张。文中最后指出:“王光祈在《每周评论》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是当时中国知识界进步思想的代表,基本反映了《每周评论》群体的思想概貌。”这一结论显示出王学研究中从个人的研究上升到群体共性的探讨趋势,无论是对之后的王光祈研究还是其他学科例如党史的深入历史研究,都提供了可共借鉴的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认识与总结
自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中国大门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与固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发生碰撞,产生了剧烈的化合作用,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推进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到了“五四时期”,学习西方被推至高潮,而“西方”与“传统”两个因素之间激烈的碰撞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最深的层次。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一边如饥似渴的吸收“新学”这些“现代性”的东西苦寻救国之道,但却始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两者间的拉扯与矛盾,便造就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中的“过渡性”。这一特质进一步导致了这一群体思想的多变性,早如梁启超赴日前后的思想变化,晚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后来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追求等等,都体现出如此的特质。
这种“过渡性”特质也鲜明的反映在王光祈的思想发展道路中,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提出“菜园子新村”构想,组织“工读互助团”,直到远赴德国学习经济又最终转向音乐研究,这些也共同共筑了王光祈的“多面性”,反映在当今对王光祈的研究中,则体现为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参与进王光祈的研究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普遍、深入,除音乐学学科领域的研究外,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也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而将王光祈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以便于梳理和研读是《新论》编写的初衷之一,在此书的编排中也切实地体现了出来。
此外,不管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各章节的布局来看,选取的文章在保证有较高的研究起点和研究深度、论证严密解析深刻的前提下,有照顾到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整体研究深入到定向的分析,如此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不仅对于研究王光祈的资深学者、初入该领域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单纯的音乐爱好者,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等学科学者,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收获,受众面积也较为广泛。
《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一书以2012年的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汇编而成,可以被看成是一本“文集”类的著述,但其基本没有显露出一般文集类中心问题不明确的缺陷,其中心问题十分明确,每章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
论及其中收录文章的研究成果,较之过往的研究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大幅度的拓展,体现出“由音乐学科为主向多学科并举并重的格局全面拓展”,在当时来讲的确为后一步的王光祈研究提供了多种角度的视野。继2012年学术会议后,在2019年、2021年又于成都相继举办了两届王光祈学术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延续了之前研讨会“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态势”,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延伸,将党史研究、史料学、文献学、艺术学、图像学、传播学、经济学、美育等学科多维度地融合到“王学研究”中。由此来看,12年的这届研讨会属实带有“承上启下”的意味。
:
①刘立云,赵崇华主编.《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第1-2页.
②刘立云,赵崇华主编.《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第154页-155页.
③同②.
④恽代英1924年发表于《中国青年》第53期的《评王光祈著〈少年中国运动〉》.
⑤胡扬吉.王光祈研究述要(1924—2012)[J].音乐研究,2013,(01):96-107.
⑥宋显彪.2000~2014年王光祈音乐研究述评[J].音乐探索,2015,(03):72-80.
⑦刘立云,赵崇华主编.《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第142页.
⑧刘立云,赵崇华主编.《世纪回声——王光祈研究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第233页.
⑨周淑真,孙润南.近代知识分子思想的“过渡性”——以王光祈政治社会思想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5):104-113.
⑩同④.
(11)赵崇华,王玺哲.弘扬“光祈”精神 缅怀革命先驱——2021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综述[J].艺海,2022,(02):83-88.
(12)赵崇华,蒋博闻.展示“王学”研究前沿 传承先贤学术精神——2019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探索,2020,(0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