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非遗舞蹈进高校课程中思政价值的思辨*

2022-07-27侯丽园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畲族浙江省浙江

侯丽园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一、非遗舞蹈与思政价值美美与共

(一)浙江非遗舞蹈种类纷繁

浙江省汉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龙舞遍布全省所有的市县,浙江的龙舞形式多样,有踮步龙,断头龙和百叶龙等30余种,本省的狮舞有“单狮、双狮、三狮、和手狮子”等狮舞较集中地区为杭州、宁波、湖州、金华、衢州等地。马灯舞在浙江省流传甚广,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都有它活动的足迹。灯舞是浙江各市各县传统舞蹈与灯彩相结合形成新型艺术形式,浙江灯彩诸多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装饰种类繁多,以观赏为主。茶叶是浙江省主要经济作物,目前大部分市县都生产茶叶,为此以采茶为主题,反映茶农劳动生活情趣的歌舞较普遍。花鼓也叫“打花鼓”、莲花、面具舞、船舞也是浙江省流传较广的舞蹈种类,应用道具来舞蹈是浙江省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浙江民间舞应用道具来舞蹈,比比皆是。在婚嫁、丧葬、祭祀、宗教中跳的传统舞蹈以及越剧中的含有的舞蹈种类,包括小调歌舞以及民间武术活动中的舞蹈动作都是浙江非遗舞蹈的保留形式,鬼舞在浙江也是个独特的品种,以上是浙江省主要的汉族非遗舞蹈,畲族是浙江省主要的少数民族,多聚居在省内的丽水、温州、金华、杭州等地,畲族人民自称“山哈”,畲族舞蹈大多带有祭祀性,动作队形简单,节奏缓慢,情绪压抑。

(二)浙江非遗舞蹈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在浙江已经出现了舞蹈形态,文化遗存中的骨器记载,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包含狩猎前后披着兽皮和鸟羽的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与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文舞与武舞也是一脉相承的。祭祀舞蹈“蜡祭、雩祭、傩祭”的舞蹈形式在浙江良渚文化中也有记载。范闻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到的帝喾高辛氏是畲族的元祖,祭祀帝喾的纪功舞蹈在浙江畲族也广为流传,其他也有祭祀“尧、舜、禹”的纪功祭祀舞蹈,另有越俗祭防风神《祭防风氏舞》。春秋至汉魏时期,西施的《响屐舞》“三女堆”画像石墓,出现众多形象生动活泼的汉画像砖,种类繁多《巾舞》《鞞舞》《七盘舞》等。两晋到南北朝期间杭州余杭区、瑞安、绍兴都有记载乐舞形象及生动的舞姿形象,包括德清武康有名的《前溪舞》。隋唐时期浙江的大曲有了新的发展,衢州常山县孔家弄婴头自然村有隋墓砖画舞蹈形象,永康市方岩山“广慈寺”出现有武术技巧性的舞蹈《调花鼓》五代十国到南宋时期民间舞队及村歌社火极为繁热,其中滚灯与现在浙江民间舞蹈余杭滚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南宋临安,民间舞蹈十分盛行,如表演性舞蹈《寿星》《舞番乐》等,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和宫廷队舞同样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如火如荼。元代到明代浙江青田地区出现了《青田鱼灯》。明代畲人大量迁徙到浙江《传师学师》《做功德》等成为浙江畲族代表性舞蹈,明代浙江婺州的魁星之舞被婺剧所汲取,传统剧目《踏八仙》中的一折戏曲舞蹈《魁星点斗》后改名为《跳魁星》。明代浙江省瑞安市一代为了祭祀民族英雄戚继光创造了《藤牌舞》,属武舞类与早先《干戚舞》一脉相承。在浙江泰顺县、东阳市、绍兴市、建德新叶古村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舞蹈记载。清代浙江龙舞大盛,浙江狮舞多出现于清代。宁波余姚市民间流传鬼舞《判会》市鬼舞角色最多的一个舞蹈。民国后浙江象山石浦镇出现民间灯舞《八兽灯》,当时许多民间舞蹈为了适应时局对原有传统舞蹈进行改编,新中国成立前后永康大兴罗汉舞,德清小调歌舞《扫蚕花地》、永康高镇村盛行《十八蝴蝶》,杭、嘉、湖一带水乡出现小调歌舞组合《开唱》。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开始对传统民间舞蹈开始挖掘工作,举行了诸多赛事,出现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如《织网舞》《缫丝舞》《采茶舞》《贝壳舞》《百叶龙》等等。改革开放前后浙江非遗舞蹈更加繁盛,形成了浙江地区传统性文化特色。

(三)非遗舞蹈中思政价值的体现

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非遗”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元素也是舞蹈教学的核心,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近年来,浙江省政府逐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高校已成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民间舞学科的建设上,浙江音乐学院教师积极做浙江省非遗舞蹈项目,将非遗引入课堂,例如我校教师做的课题2019省级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浙江民间舞蹈文化与非遗舞蹈——采茶歌舞传习及教学实践》;浙江民间舞蹈文化与非遗舞蹈“扫蚕花地”及教学实践;还有我校教师做的滚灯教材;编创的作品《滚滚男儿》原型“余杭滚灯”;以及创编作品《梦蝶飞舞》原型“十八蝴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这些都是对浙江省非遗舞蹈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道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在高校民间舞的课程中,传承非遗舞蹈文化,事关于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舞蹈文化遗产,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责任,力臂增强下一代的对其价值的理解与肯定。

二、非遗舞蹈的思政价值对教育的意义

(一)一脉相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在舞蹈专业课程中蕴含着显现专业价值和隐形专业价值,专业价值包含舞蹈本体性内容,而隐形价值是舞蹈存在的背后的文化价值以及能够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教师在非遗舞蹈课程中须挖掘出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也可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思政方面可以一以贯之,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解读,到将来要培育什么人才出发,让思政价值沁润在非遗舞蹈课程中,如《采茶舞》《扫蚕花地》等作品都是根植于民间,与民间生产劳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表演者穿着精美的服饰,运用的传统劳动工具的道具,动作特点敦厚、淳朴、优美,情感与形式有机结合体现着浙江劳动人民的憨厚、善良的性格特征和对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舞蹈进入浙江省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传承、发展的新渠道,非遗舞蹈进入日常课程教育教学,一方面促进了现有课程的发展。舞蹈艺术有了新的元素出现。学生可以认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加深对非遗舞蹈的理解,丰富现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另一方面非遗舞蹈进入浙江省高校,可以构建丰富而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相关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历史渊源和遗传信息。提升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责任感。

(二)薪火相传

在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大多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为基础,另外有些院校加入了傣族、回族、佤族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全国各地只有少部分高校将非遗舞蹈加入课程体系中,非遗舞蹈是各地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集体创造,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和发展直接反映着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中国舞蹈艺术,为了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继承,浙江有百余部舞蹈列入世界、国家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遗舞蹈本身就是极佳的教书育人的手段,深入挖掘非遗舞蹈对宣传本地区传统文化,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弘扬老祖宗创造的不朽文化遗产是全体师生共同的历史使命。浙音舞院教师的课题《浙江民间舞蹈文化与非遗舞蹈——采茶歌舞传习及教学实践》收集整理浙江省所有关于采茶歌舞的资料文献。填补高校院团对于本土经典文化采茶歌舞知识的空白。并且教师根据搜集整理的各地采茶舞在民间舞课程上传授给学生,一方面丰富了我校的民间舞课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非遗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在每一届学生的传习中,就是一种活态传承与保护,让采茶舞蹈不会断层丢失。让经典传统舞蹈在这片土壤里继续传承下去,唤醒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扩大采茶歌舞在浙江本土乃至全国的传播普及影响力。不断推进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传统舞蹈文化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

三、完善非遗舞蹈中思政价值的有效路径

(一)开设非遗舞蹈课程

现如今有许多高校还未将非遗舞蹈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非遗舞蹈课程可以说是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的试验田,也是传递民族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发挥思政课程的有效途径,使得学生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幸运的是浙音舞蹈学院早早地将非遗舞蹈课程纳入了教学大纲里,我校的非遗课程实施中老师会带学生进入当地采风跟随老艺人学习,了解到此舞蹈的历史溯源,动作形态,当地风俗以及音乐服饰等,把非遗舞蹈完全复现,进入高校的课堂,从舞蹈动作到音乐唱词做到尽可能的复现,使学生体会到浙江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通过分析传统非遗舞蹈的动作背后的含义运用更多组合编创的方法,使得非遗舞蹈与传统舞蹈课程结合,带来理论与实践,模仿与编创相结合的课程新模式。同时将非遗嵌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宏观构建中,有助于弘扬我省过去的优秀传统。

(二)编创非遗舞蹈剧目

在浙江非遗舞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部分作品具有稳定性,在历史长河的激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动作、表演程式保持相对稳定性,拥有几代传承人,具有固定的民俗节庆活动、场地环境、人物角色、演出程式、阵图、服饰、道具、曲谱、伴奏乐器等。一部分则根据民间传说、生活性动态或历史遗留剧目新编或改编剧目,舞蹈剧目是传播舞蹈的重要窗口,能够体现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也可以起到联系观众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在浙音教师的努力下,一部以浙江非遗舞蹈为导向的作品《山哈女》诞生了,此作以畲族原生态舞蹈为原色,融入了充分体现畲族民情与特色的音乐、服饰。挖掘了畲族人民的个性与特征。强烈地反映了畲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量、民族风情,展现了独有的价值。在教师的教导下使得我校的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畲族舞蹈的动作形态以及畲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所流传的优良品德。坚实的做到了舞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协调同步,互促互进的过程。

(三)编写非遗舞蹈教材

浙江几乎所有艺术院校的民间舞教学依然沿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主流教材。缺乏本土自主研发的教材进入本科课堂教学,培养浙江本土地域舞蹈人才。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去年建立了浙江畲族民间舞教材训练体系。但浙江汉族民间舞的教材在本地至今仍然是空白。我校教师一直钻研的非遗舞蹈课题,也是为今后建立非遗舞蹈教材奠定夯实的基础。

另外在编写非遗舞蹈教材时,可以在历史溯源与教学目的部分涉猎“思政课程”的导入,做到“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同时也贯彻思政教育,对于非遗舞蹈文化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建构传承、普及发展其意义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本文就非遗舞蹈进高校的优势、意义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浅析,其中结合和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教师所做的有关课题、课程以及编创的作品为例。在我院教师的努力下既给予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传授也弘扬了浙江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我校师生将共同协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①吴露生.浙江舞蹈史[J].读书,2014(06):26.P16.

②《中华舞蹈志》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浙江卷[M].学林出版社,2014.P101-109.

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当代江西,P18-19.

④张震.课程思政语境下高校音乐美育创新实践路径探索[J].当代音乐,2022(03):44-46+205.

猜你喜欢

畲族浙江省浙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Mother
Task 2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欢天喜地过大年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