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协同开发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探索
——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
2022-07-26张广燕王玉红刘云强王心哲蔡智军
张广燕,王玉红,刘云强,王心哲,蔡智军*
(1.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2.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的依据。我国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索主要在内涵建设方面[1],对于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研究,特别是针对食品类课程标准的研究较少。职业能力在课程标准制定中虽有所体现,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企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2]。本文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三元”协同开发课程标准的机制,使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利于高职学生成长和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就业。
一、“三元”协同开发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实践作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对接”[3],实现校企零距离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行业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组成的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集合了产学研多方智慧和力量,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和职教育人上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多元协同进行专业设置论证、课程开发、过程育人、教学质量评价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集中体现。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4]。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合作企业“三元协同”协同开发课程标准,是以高职院校主导,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积极主动配合,集合三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专题开发课程标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三元”协同开发课程标准具有开放性、有序性和自主性,其流程始于行业调研,终于教育文本形成,横跨产、教两大场景,涉及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解构与符合育人规律的重构,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等多方参与,是专业与课程层面顶层设计范畴的多元协同的市场行为和系统性较强的教育工程。加强“三元”协同,高质量做好课程标准开发,为高质量开展课程育人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多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大力推行“三元”协同开发课程标准。“食品营养与配餐”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标准开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行业调研。教师通过近距离访谈企业员工及企业高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标准的优化奠定基础。其次,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企业和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情况,包括岗位数量、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职位升迁路径和薪资水平等。再次,与行业协会保持良好协作关系,主动联系行业协会提供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相关数据,以及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标准要求。最后,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三方深入探讨,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次要岗位以及岗位核心任务、职业能力,基于认知规律明确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利于学生明道习术、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主体与形式。
通过“校、企、行”有效协同联动,搭建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对接与协同平台,形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与制定的组合优势与跨界合力,从而有效克服一元开发课程标准中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局限性、主观臆断和片面随意等问题。
二、“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对应的岗位能力分析
“食品营养与配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应与该专业的健康管理岗位核心任务与能力相对应。基于“三元”协同对该课程对应的岗位能力分析如下:
(一)“三元”协同确定岗位核心任务
表1 健康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企业的岗位核心任务和能力要求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合作企业“三元”有效协同、科学分析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健康管理、化验员、质检员、品管员、食品生产、食品研发与食品销售。其中,健康管理岗位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该岗位的核心任务为营养评价、食物选择、膳食指导、营养教育与健康评估。
(二)“三元”协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是建立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5],是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获取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三元”协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需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分组研讨,根据前期确定的主岗位及岗位核心任务,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工具等,提炼工作能力要求。然后三方再次进行对应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论证,确定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健康管理岗位为例,其五个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根据工作任务1-1、1-2、1-3、1-4、1-5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及其所对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科学选取和设计“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内容。
三、“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标准制定
“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内容[5],其标准制定步骤具体如下: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总体目标的确定依据是工作岗位需求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的总体目标为掌握食品营养与配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般人群、特殊人群的营养配餐、膳食指导、营养咨询及营养宣传工作。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是本课程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需制定素质目标,如树立健康强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专业自信和职业理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追求卓越、刻苦务实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以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原则,依据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考虑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教学条件,进行合理选择与整合。根据“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的目标定位,共设置营养需要与食物选择、营养评价、食谱编制、营养教育四个模块,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应结合课程性质与特点。“食品营养与配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做中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较大提升。
“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形势,将积极向上且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引入课堂,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如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等政策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对营养健康的重视,树立健康强国意识及专业自信。
(四)课程评价
1.考核形式多样化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理论考评与技能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标准注意体现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理论评价比例分别占40%和60%。过程性评价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多次给予评价,并及时反馈,以便学生改进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期末考评分闭卷考试和食谱设计两方面,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食谱设计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行业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日常表现和闭卷考试,由任课教师完成评价。课程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评的食谱设计部分,除教师和学生评价外,还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进行比较,便于了解人才培养规格能否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标准建设,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管理纳入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要“校、企、行”三方协同联动,将职业能力融入课程标准,体现企业岗位需求,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成长后熟期短,和行业、企业的要求无缝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