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探究
——以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为例
2022-07-26吉雨婷曹紫睿沈嘉良
吉雨婷,曹紫睿,沈嘉良,陈 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渔业、渔村、渔民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同样尤为重要。如何让渔业变强、渔村变美、渔民变富,让大多数渔民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样是党和各级政府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为例,分析渔村旅游现状,探索渔村振兴、渔民创收增收的系统化模式。
1 巴斗村发展现状
巴斗村位于江苏省东台市黄海之滨,东临黄海,西接黄海国家森林公园,G344国道农业观光带等地串点成线,G228国道穿境而过。2020年9月8日,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2021年3月18日,入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巴斗村下辖两个村民小组,201户669人。遵循“一业兴,百业旺”原则,通过旅游业带动发展其他一、二、三产业,目前渔业、民宿、渔文化建设的相关服务业以及红色文化相关建设产业是主要产业。
第一,世代相传的渔业。巴斗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巴斗村的传统作业一直以来就是捕捞,当地渔民对捕捞的方式也是颇为熟悉,捕捞的对象也是品类颇丰,都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海鲜产品,如泥螺、文蛤等。旅游业的发展显著地带动了游客的来访量,但是由于大量的海鲜产品需求以及对外销售,传统捕捞形式已无法满足对应的需求量,同时无法保证临近海域的生态化。近几年,巴斗村发展渔业养殖基地,已开发高效渔业养殖基地3400亩。
第二,逐渐兴起的民宿。巴斗村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民宿业的发展。民宿属于服务行业,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住宿场所。据统计,每年都有三十多万人来巴斗村旅游观光。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巴斗村村党总支努力引导渔民将自家闲置的屋舍改建为民宿,在顺应巴斗村如今旅游业红火发展的同时,既开拓了旅游业市场资源,又增加渔民的收益。目前,新发展起来的海鲜饭店共有15家,民宿共有12家。
第三,独具特色的渔文化。巴斗村处处洋溢着渔文化色彩,不仅是房屋上绘着帆船、贝壳等图案,路标牌上也都镶嵌鱼、虾、蟹造型,“海上迪斯科”的采贝群舞,“渔船号子”“拉网小调”“钩蛏小曲”,都让游客感受到“海”“渔”兼备的文化特色。巴斗村用沿海村庄无法复刻的天然“渔”特色留住游客,通过减少捕捞频率,将捕捞的过程用更生态化、回报率高的方式过渡给游客。除沙滩浴场外,垂钓区、探险区、采贝体验区将逐步开放,让游客体验捕文蛤、捕四角蛤、捡泥螺、钓螃蟹等沿海独特渔家乐项目。
第四,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巴斗村拥有当地的老船长小屋、海军起锚地、新四军后方医院等红色革命遗迹,注重传承红色基因,逐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针对巴斗村的现状,通过探究,提出帮助渔村振兴、渔民创收增收创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内外兼修”下的“旅游+”模式。
2 “内外兼修”下的“旅游+”模式内涵
本文从巴斗村现状出发,提出“内外兼修”下的“旅游+”模式,以促进渔村振兴。“外修”是面对渔村社区外部的游客建立相对应的旅游业机制,提高外部人员对内部渔村社区的好感度与知晓度,从而增加外来游客对渔村社区的旅游需求;“内修”是通过对渔村社区内部的建设打造,间接或直接地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与思想素质。
3 “内外兼修”下的“旅游+”模式在巴斗村的应用探究
3.1 “内外兼修”模式下的旅游+生态养殖合作社
截至2021年,巴斗村海水养殖户达160户,面积达1万亩,淡水养殖面积近万亩。形成以众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带民增收致富机制,参股村民每年人均分红近2万元。作为沿海村庄,巴斗村自古以来延续小范围捕捞模式,“小农经济式”的家庭渔业捕捞模式分散化,无规律,弊端显露。
巴斗村应抓住渔业旅游风口,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坚持海水养殖,集中发展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虾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等,生产周期较短,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对外”游客来说,此举增加了游客渔村社区旅游食用体验度,是为“外修”。
养殖专业合作社中要引进专业对口海鲜产品养殖人才以及养殖技术,既不破坏邻近海域生态,又能利用有利生态资源的邻边海水对海鲜类产品进行养殖,在保护原海域生态条件的同时,大大保留了海鲜产品的野生度。“对内”巴斗村来说,巴斗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巴斗村旅游业特产闻名的背景下,形成带民增收的致富机制,优化了乡村渔业资源配置问题,是为“内修”,保证养殖合作社兼顾双方的利益与渔村的长期发展。
3.2 “内外兼修”模式下的旅游+民宿
巴斗村民宿数量极少,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的度假需求。
站在对外游客角度的“外修”上,巴斗村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根据整个村庄的外观规划,融合进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更以独具巴斗红色文化的内涵,给饭庄命名,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在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鲜香美味的渔家风情特产美食的同时,还要配备有设施齐全的民宿。考虑当代人出行对车位的需求,饭庄还需投入费用改造停车位,给自驾游的游客提供极大便利和选择,使游客在此纵享渔趣,品味海鲜,观赏海鸟海潮,帮助渔村逐步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购物一体化的生态旅游产业。
在巴斗村的“内修”上,村委会要利用民宿行业为村民寻找新的致富之路,并用科学的示范机制吸引村民加入。巴斗村民宿需求逐渐增加,但是供给却不足。在旅游业风口下,示范型民宿带来的本身利益以及餐饮周边利益给足当地村民信心。村民能陆续通过改造现有多余住房为民宿。引导扩大民宿经营规模,具备基本盈利能力,成为民宿持有者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步也可逐渐扩大当地民宿规模,为民宿的集体化经营打下基础。
3.3 “内外兼修”模式下的“旅游+”渔文化
沿海城镇最独特的资源是海洋资源,与过去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同,巴斗村需要在“吃海”中加入“养海护海”。养成可持续的“人海共存共富”生态发展理念,建设一个生态化、人文化的靠海生存与致富机制。
这种机制的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外修”模式,为满足整体巴斗村村外的游客需求而增加相关供给:减少捕捞频率,增加渔文化的实际建设。巴斗村需要抢抓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机遇,在沿海资源基础上投入渔文化项目,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逐步开放沙滩浴场、垂钓区、探险区、采贝体验区,让游客体验捕文蛤、捡泥螺、钓螃蟹等沿海独特渔家乐项目。应该用沿海村庄无法复刻的天然“渔”特色留住游客,通过减少捕捞频率,将捕捞的过程用更生态化、回报率高的方式过渡给游客,既减轻了捕捞成本与海滩被捕资源,还能最大程度增加游客体验感,吸引游客兴趣,提高巴斗村文旅质量,增加文旅收入,提高旅游业的持续度、盈利度和好感度。“海上迪斯科”的采贝群舞,“渔船号子”等都是发展渔村游的独特渔文化资源,让游客流连忘返。
此类机制的表现之二在于“内修”。巴斗村人口稀少,乡村振兴中青年人才因巴斗村高技术建设需求缺乏而流向一、二线城市。巴斗村需要用目前渔港工业现代化的附加配套加工业的建设,以及渔文化的相关创新项目的建设与系统化宣传需求,留住当地掌握知识或技术的青年甚至引进青年人才,扩大巴斗村青年人力资源,从内部满足巴斗村需求,为巴斗村持续供给生存以及振兴能量。
3.4 “内外兼修”模式下的“旅游+”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巴斗村这样的沿海渔村需要依托其突出渔村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红色文化,围绕当地的老船长小屋、海军起锚地、新四军后方医院等红色革命遗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既作为红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又作为村落的红色标识突出的红色文化,打造“内外兼修”式红色公共空间。
所谓“外修”,是以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对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巴斗村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物和资源,又有着丰富的适于乡村旅游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全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带动农家乐、农耕文化体验、农产品销售、民俗休闲等旅游消费业态。另外,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为外来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时光里兼得红色先进文化上的滋养的平台。
所谓“内修”,是指巴斗村的旅游+红色文化模式在村庄内部横向与纵向上的应用与获得。首先是横向上通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内部经济建设与乡村布局建设,加强对红色遗迹等建筑、设施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其次是纵向上巴斗村通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利用红色文化教化功能、创新功能与整合功能,巴斗村要大力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文旅”风口上接受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4 对“内外兼修”下“旅游+”模式的再思考
4.1 协调资源,聚焦文化,形成独特品牌
调研过程中发现巴斗村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等较为丰富,且渔业、养殖业等产业林立,同时当地的文化资源丰富。应当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和建设,例如建立协调渔文化、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遗产名录,以及旅游+渔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资产平台等,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
要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比如,可考虑引入各方资源要素,参与红色文化纪念馆、纪念产品相关产业的开发运营,用整体性、一体化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抓好高层次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拓展提升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等。
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新模式。要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不断丰富拓展大众需求的红色文化产品,例如红色文化纪念衫、红色文化纪念装饰品等,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乡村红色文化产业链。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
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在村内强化建设旅游观光道,注重其环境健康,卫生干净整洁,定期处理有序,提升旅游质量。投入村内纪念馆、民宿停车场合理的设计规划,保证外来旅行社车辆或私家车辆有相应停车场容纳,民宿、购物、美食、导引标识定期检查修缮,合理规划游客观光车路线、游客步行路线等,并完善巴斗村通往周边景点的交通设施。
提高游客满意度,成立管理组织,整合资源,民宿美食等统一管理,对其运营质量标准化,设立游客满意度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整理游客入住游玩体验,并迅速根据消费者需求做出合理安排调整。
4.3 合作周边景点,融媒体宣传,提升知名度
和黄海森林公园及条子泥景区融合发展,打造一体化旅游,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省心且更欢心。也可增加旅游项目,推出特色渔文化体验内容。比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游客可以亲自抓捕海鲜;比如特色渔号子篝火表演晚会,游客可以参与其中,感受独特氛围等。
强化旅游营销,融媒体宣传,提升知名度。如今,各种自媒体兴起,各相关景区和民宿单位可以通过自媒体将顾客和游客吸引进来,巴斗村可以积极运营多媒体宣传,做好官方宣传多平台账号,定时定期发布村庄相关内容,在固定平台进行直播互动,还可举办“我的巴斗村”等短视频节,鼓励村民或者游客参与,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