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地区传统纺织染缬技艺创新路径研究

2022-07-26董宇飞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印花布荆楚手工艺

王 妮 魏 新 董宇飞

我国纺织类非遗品种丰富,底蕴深厚。荆楚传统染缬主要是运用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以及少量的动物染料在织物上进行染色的技艺,使织物的颜色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其中运用植物靛蓝染料染色最为广泛,而且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种植靛蓝、制作靛蓝和应用靛蓝染色的技术。染缬技艺是一项古老而又珍贵的遗产,2011 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7 年以来,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就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旨在处理好传统工艺中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湖北省省级非遗技艺,荆楚传统染缬手工艺在受到政府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各界学者关注和讨论的对象,但面对荆楚传统染缬技艺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旧缺乏实质性探讨。同时,作为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时代潮流中急流勇进,冲破传统束缚,在日益变化的世界中与时俱进也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探究荆楚传统纺织印染技艺的历史文化、现存状况,及其保持新生命力的发展路径,力求推动荆楚地区传统染缬技艺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荆楚传统纺织染缬历史发展简况

荆楚地区的传统纺织染缬技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荆楚地区传统的纺织染缬手工艺就是运用楚地天然的矿物、植物或动物为原材料给纺织品进行染色的方式,以运用天然植物和矿物作为染料最为常见。荆楚地区利用植物染料靛蓝进行染色是最为主流。靛蓝也叫蓝靛、靛青,是一种用于纺织品浸染的染料,颜色呈深蓝色。运用靛蓝染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印染工艺先进、色谱齐全,官府还设置了蓝染职位。《礼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设有生产靛蓝的官职,叫“蓝尹”。根据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纺织品以及调研荆州博物馆的发现,纺织物织造秀丽,颜色鲜艳,色彩繁多,可以判断当时楚国丝织品织造和染色技艺水平相当精湛。同一时期,随着楚地冶金技术的发展,各种彩色矿石被不断挖掘,运用到印染中来。使织物历经千年的浪淘风沙洗礼,色泽依旧十分鲜艳。

自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将逐渐伴随着各种手工扎法和印法形成的固定染色技艺称为“染缬”。染缬工艺始于秦汉,并在南北朝时期广泛用于服饰。隋唐盛行夹缬,当时的帝王甚至命令能工巧匠们染制五彩夹缬花罗裙,作为宫中赏赐和国与国往来的赠品。当时著名的染缬技艺就有锦缬、蜀缬、鹿胎缬、撮缬、浆水缬、檀缬、哲缬等,可见夹缬艺术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为了充分了解唐代华丽的染缬女性服饰,笔者调研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中唐女装色彩至今仍鲜艳夺目,清晰可见,反映了这一时期染缬技艺之高超。据史料记载,除遍及全国的民间纺织业以外,唐朝还建立了庞大官府丝织业机构,署下辖有几十个作坊,且分工精细。此外,还有内作使,掖庭,贵妃院等多处生产高档染织品。可以说隋唐时期不仅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工艺和纹样,而且在织法、纹样、印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创了我国纺织品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染缬由此也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面料当时大多也以此类染缬作为时尚流行。由于宋以后对于缬类制品的限制,只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未间断过,中原地区有部分流传间断的时期。

到明清时期,使用工具手工镂空雕刻出花型,再用靛蓝染料在棉布上染色,这种工艺发展成为染缬的主要工艺技法,普遍风行于市井乡村,使中国民间传统服饰的颜色也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这一时期,荆楚地区因气候和地理位置的优越,大量种植蓼蓝和菘蓝,棉植业和染坊迅速扩张,大量手工艺人聚集形成各种手工艺类型街巷。明清时期,汉口发展比较繁荣,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吸引了大量手工艺人聚集,经营各自的手工艺品买卖。长此以往,汉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如绣花街、棉花街、青布街、靛行巷等手工艺街巷,形成“街名一半店名呼”的景象。据新《天门县志》载:“道光元年(1821),天门城关有郭复兴、刘茂盛、唐茂盛等规模较大的染坊生产蓝印花布。后来,岳家口、渔薪河、干驿、皂市等地也相继兴起印染业。”可见明清时期的印染业的发展之繁荣,天门蓝印花布也形成大规模的产业。但到了二十世纪初,工业纺织产品的批量出现,严重威胁了传统手工业的生存,土生土长的民间染缬艺术开始逐渐走向消亡。

二、传统染缬发展现状分析

相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已掌握了印染工艺,从蚩尤带领的部落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张开始,南方的印染工艺随之传入,逐渐形成了现在保留下来的江浙地区蓝印花布与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集中地。时至今日,这些纺织类手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瑰宝,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共同孕育的劳动成果,体现了先民的思想文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类中,纺织非遗分别包含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民俗分类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纺、染、织、绣及服饰等。但由于许多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农耕时代的工艺,技术流传时间较长,且技术工艺大多依赖于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因此文化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难度较大。

湖北天门蓝印花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沉着朴素、清新自然的乡土魅力外,还有清热解毒的药效功能,在湖北天门民间习俗中常作为嫁妆压箱。然而随着西方合成染料在汉口的推广,天然植物染色受到严重冲击,纺织非遗中尤其是那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项目正在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如湖北天门蓝印花布遗存下来的旧样板、纹样正逐渐老化、蜕变、消亡。显而易见,对于荆楚纺织非遗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亟待政府拨款融资对于一些破旧的版样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修护。此外,在学术研究上,研究湖北染缬的学者大多从资料整理、挖掘缘起,以及数字化传承手工艺等方面展开,然而对其成果价值的转化与开发仍然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

三、荆楚染缬创新路径探索

《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共识,加快湖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培育主体力量。据统计,2016 年至2019年,湖北先后举办各类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每年在深圳文博会上进行项目推介洽谈,共签约项目1075 个,签约金额1376.63 亿元,落地项目886 个,落地资金1019.28 亿元。但2020 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严重受挫:湖北省作为疫情最严重地区,2020 年一季度,全省2624 家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7.1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9.3%,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4%。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315.5 亿元,同比下降26.5%;文化相关领域141.6 亿元,下降56.3%。5 月份调研数据显示,湖北省文化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严峻挑战,仍有14.49%的企业未复工。

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背景下,许多传统手工艺也面临逐步消亡的风险,荆楚染缬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一度陷入低迷。因此,要摆脱这种现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从以下几点考虑:

1.衍生品设计既要保留传统血脉,又要载体创新

我国染缬技艺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与地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隋唐时期的长安。这两个时期的染缬技术是我国印染技术史上空前巨大的成果。然而现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且当今西方快时尚品牌占据着大部分服装市场。因此对于传统染缬技艺既要传承和保护,又要对其衍生品进行创新设计,以应对快速发展的时代,使其保持新鲜活力,实现活态化发展。

古老的传统图案承载着许多文化内涵与意义,是民族意志的象征、文化标识的代表、精神力量的象征、美好心愿的寄托。我们不能随意丢弃,而应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变形和设计。然而,现如今还有部分设计师缺乏对传统图案的二次挖掘与创新能力,如将蓝印花布上的图案直接生搬硬套到某些设计产品上,忽略了传统与现代的相融性,导致当前的创新设计普遍缺乏生命力。因此,传统的图案元素该如何适当融入现代时尚载体,设计手法、大众审美、创新结合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国内蓝印花布的衍生品创新以“元新蓝”品牌为领头雁,其传承人吴元新老师多年以来坚持对全国各地的蓝印花布进行收集与整理,在传承与创新中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蓝染文化品牌,为促进荆楚传统染缬文化产业的成果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蓝本。

2.多渠道推动传统染缬创新性发展

实现荆楚地区传统染缬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支力量就能实现的事情,往往需要多个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担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尤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领导和借助各界力量鼓励和支持染缬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在传统工艺传承人或相关从业者方面:传统染色手艺人应该注重染缬产品的创新和品质提升,同时关注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完善设计,改良制作,逐步提高染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其知识产权意识,及时注册产品商标,以保护创新成果不被他人窃取。

染缬文化品牌方面:支持发展基于手工核心劳动文化内涵,赋予现代手工品牌生命力。培育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染缬工艺知名品牌。

在高校、企业和相关单位方面:相关设计方面的企业、高校和其他设计单位应该与当地染缬手工艺人强强联合,传统染缬手工艺人也应突破独来独往的传统心理,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先进的工艺,共同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为工艺传承人和从业者提供可行的帮助,尤其在设计和工艺的创新方面给予传统手艺人有益指导,使产品更具有鲜活力,适应市场需求。

在其他产业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久发展,除了自身要具备硬实力外,还必须与其他各国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对于荆楚染缬文化产业来说,更需要跳出自身所在的圈子,实现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既强调跨行业,又强调行业之间的合作。近年来乡村旅游的热潮,可以说为传统染色手工艺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因此可以借助乡村旅游业的浪潮,推动传统手工染色产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旅游景区放置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染缬手工艺产品,开展一些手工艺亲子体验活动。此外,还可与服务行业、饮食业、休闲娱乐行业等结合,在一些酒店、餐馆、体育馆等特定地方布局一些诸如桌垫、坐垫、靠垫、茶垫、布艺、餐巾、汗巾等手工艺生活用品,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蓝染产品的特性,使产业节约产品持续更换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环境污染的危害。

在传统染缬工艺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当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祖祖辈辈文字记录得以保存至今的。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荆楚染缬技艺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除了特定的手工艺传承人继承外,还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在社会上举办多种形式的染缬工艺大赛、工艺交流大会、工艺研培班等,发现、培养和扶植更多的优秀的染缬工艺创意人才。可借鉴日本草木染的产品研发路线,赋予荆楚染缬新的染品开发灵感。如“日本世界绞缬大会”,大会由日本名古屋开始创建,每届都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汇聚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印染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为世界各地染缬文化产业的交流和进步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3.拓宽染缬工艺产品的推广

传统染缬技艺需要创造性转化,就需要借助多种渠道以推动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可从以下几点考虑:可以考虑利用当今火爆的自媒体平台、电商平台、娱乐直播App、知名博主等渠道宣传和销售染缬产品,加速荆楚染缬技艺的成果转化;可在相关历史文化街镇、自然景区等设立染缬工艺产品的展示展卖场地,专门宣传和销售具有民族特色的染缬产品;可在每年的非遗节会上设立传统工艺专区,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为参观人员讲解和展示;举办多种天然染色博览会和传统染色技艺大展,例如每年的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就是很好的推介和展示平台。笔者团队的荆楚蓝染创新服饰在第三届纺织非遗大会中展出,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同时通过承办第三届中国草木染大会专程服饰秀来进行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不仅使传统染缬工艺品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和销售,而且使业界专家学者对荆楚染缬文化产业有了新的认识,是推动传统工艺扬帆起航的重要宣传手段。

4.促进社会普及教育

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全人类的责任,更是全中国人民的责任。因此必须向社会普及和教育有关传统染缬手工艺知识,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培养全民振兴传统手工艺行列的意识。可从以下几点考虑:传统手工艺的普及教育需要从年青一代入手,尤其是正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其可塑性和易接受的特点可帮助传统染缬手工艺行业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染缬创意人才。因此,各地应积极支持将染缬工艺纳入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地方资源将其列入教学课程,定期设立普及染缬文化的讲座,开展染色手工体验和竞赛,提高青年一代对染缬技艺的认知;同时,利用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定期推出面向大众的染缬工艺宣传教学片,弘扬中国传统千年优良的工匠精神;鼓励学者出版相关的专著、译著、图册等书籍和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大众对传统染缬技艺的认识与学习;此外,还可借助各大电台传播平台,开展面向社区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表演活动等。笔者也在武汉市职工大讲堂普及荆楚蓝染非遗文化知识,力求为发展荆楚传统纺织染缬聚集强大力量。

四、结语

荆楚传统纺织印染技艺历史深厚,它不仅蕴含着我国荆楚地区传统印染文化和人民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以及研究价值。荆楚传统纺织染缬技艺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靛蓝染料因其利于棉布吸收,使用镂空刻板的防染印花布,以及自身保色、益身、治愈的特性,普遍被人们喜爱和广泛使用。湖北省级项目天门蓝印花布便是运用靛蓝染料成为荆楚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但如今却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风险,尤其是疫情下湖北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亟需对荆楚传统纺织印染技艺进行继承性保护和创新性开发。探究荆楚传统纺织印染技艺历史文化状况,分析荆楚传统染缬发展现状,针对探究分析得出的结果,为荆楚传统染缬的创新发展增加新的开发路径。这将不仅对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启发意义,也能使传统染缬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重获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印花布荆楚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荆楚老乡敲钟忙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医者颂
荆楚战疫之歌
吴元新蓝印花布四代传承人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