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术”到“武艺”
——国家非遗项目“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访谈

2022-07-26受访人采访人王朝鲁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卢氏武术文化

受访人:余 江 采访人:王朝鲁

“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目前是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的理事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时刻铭记恩师的谆谆教诲,密切关注卢氏心意拳在当下社会的实践,深刻思考武术带给当代人的启迪。2020 年12 月,卢氏心意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卢氏心意拳在册弟子也多达1300多位。可以说,余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与时间。

为了解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探究卢氏心意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原因,笔者带着钦佩之情,同余江面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本文依托卢氏心意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该拳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请余江对卢氏心意拳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从参加武术队到练习卢氏心意拳

听说您小时候参加武术队是为了强身健体,您可以谈一下您从武术队到练习卢氏心意拳之间的经历吗?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的,师从哪位高师以及为什么选择练习卢氏心意 拳?

我小的时候因为身体不好,父母把我领到武术队,从此开始学习武术。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武术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小学、中学我都是学校武术队的队员,经常参加比赛,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武术老师,常听他们在一起谈论心意拳,说这个拳如何厉害,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拳种之一。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心意拳。武术队里有很多武术类杂志,因为有意学习心意拳,所以时常用心研读这一类文章。我至今对少林武术中的几句“拳决”印象很深刻,比如“宁教十趟拳,不教一趟把”,还有“教拳不教把,等于瞎糊打”,这里说的“把”就是指心意拳。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也就知道了心意拳在中国武术界的地位。

直到1994 年,我才有机接触到心意拳。1996 年正式拜师。我是师父的第一个徒弟,随后的16 年也一直专心练习卢氏心意拳。我学拳时谨遵师父教诲,勤快时能一天三练,早上五点钟起床到公园跑步,如果公园门还没有开,我就在门口打 拳热身。

我的师父叫王书文,曾用名王英武,汉族,1919 年3 月19 日出生,2010 年11 月3 日去世。他是卢氏心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自幼习练武术,曾撰写过相关的文章。1939年,他正式拜卢嵩高为师,终生练习卢氏心意拳,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卢氏心意拳的研习,获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经常教导我们:“练拳是强身健体,是防身自卫,是为了更精力充沛地工作。”练武之人应“重武德、有道德”“人的品行最重要”“要尊师敬友”“要谦虚好学、勿张扬浮夸”“含技不露真君子”“卢氏心意拳最注重的是正气、正义、正直”。

这么看来,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您之前的辛苦付出以及恩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根据了解,卢氏心意拳创始人卢嵩高祖师(1875—1961)十六岁时拜“心意拳第七代传承人”袁凤仪为师,后于1904 年定居上海,以授拳为业,其弟子正式将该拳种定名为“卢氏心意拳”。能不能谈一下您对他的印象以及他对您带来了哪些影 响?

卢师已经离开我们六十多年了,常听武术界人讲卢师,也常对别人讲卢师,感觉卢师就在我们身边,仿佛可以听见他的教诲,看见他演练拳法似的。

卢师一生勤奋,善交流、多实践、无成见、好思考、善融通。卢师好学,不墨守成规,而是开创性地继承,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改正。卢师常对王师讲:“不要讲过去那般的好,过去再好那是过去,这般就不灵了,你们识字(呀),要去捞啊,咱这拳深入海底。”王师也多次重复卢师的话给我们听,学拳不要局限在过去,过去的好不能成为现在发展的桎梏,过去的好只能是现在学习的营养,继承和发展是一片叶子的两个面,要一起成长。

当下向卢师学习,一是要继承前辈们的创新成果。前辈们的部分创新成果因为有我们的继承得以保存延续,成了我们现在的血脉之本,有了香火的延续。二是要继承前辈们的创新精神,继承前辈们不囿于成见的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卢氏心意拳在上海、全国的武术界有了影响,但不要因为练的人多了,把卢师及前辈们留下的成果当作新的不可逾越的新规成见,而忘了“心意”二字的含意。

二、“武术”到“武艺”:心意拳的精髓

从“武术”到“武艺”,您对于卢氏心意拳的理解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领悟一种拳法到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乃至对您的生活带来快乐,您能具体谈谈这种巧妙的变化是怎样一种体会 吗?

时间过得很快,心意拳已经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因为每天都要练习心意拳,我因此有了一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情。在习拳过程中,我的身心首先受益于拳术,然后感受到的是身心愉悦,学会了用心生活,也因此取得了进步。再后来,我就养成了待人接物中应有的敬重之心。第二个变化,我对生活中的一切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就像卢氏心意拳的六个阶段一样,我对生活的认识也在一点点提升。有了新的认识后,人生的境界也就不一样了。第三个变化,多年学习心意拳,我已经在心意中找到了“诚于中”,在六合中找到了“自我”,认识到了六合是我的六合。我只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习者中的一分子,感谢师父带我踏入了心意拳的门槛,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平常人。有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活在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世界里,满心欢喜。

看来您认为练拳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大众眼里所谓的防身自卫。根据了解,卢氏心意拳在上海被称为“上海十大形”或“十大形”,这是根据拳的内容来定义的概念。因为它象形取义于十种动物,分别是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并与人形的“高、矮、胖、瘦、甲、由、目、申、干、虚”相对应。卢氏心意拳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十大形”,除了对应十种形状以外,背后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吗?

项目为什么会定位在十大形,不是八、九形或十二形呢?除了根据十种动物对应十种“人形”以外,还包括文化方面上的因素,成语“十全十美”大家都好理解,“十”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中完美的数字,相似的词还有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十大天干,是万物生生不息、幸福美好的源泉。而学习卢式心意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相信人与人的不同,人过一百,各式各样,相信每个人都不同于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体形,同时也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项目练习的高手,找到技术自信和人的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老一辈人都说胖子和瘦子不会放到一起来学拳,对胖子说的话,瘦子听进去了,有可能是害了他,为啥?就是因为胖子和瘦子的体态不同,猴子和大象的本领不相同,慢慢就有了“法不过六耳”的不传之秘。若要学本领,需牢记“补袦”和“扬长”。打基础要补袦,成就在扬长,要有特色、特长,运用卢氏心意拳五行不破的原理,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特长。每一个形体的人都会与上面提到的某个动物相匹配。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形态或一个动作上下功夫,放大自己的喜好,并最终成就自己。

看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卢式心意拳的传承传习方法,这应该也是心意拳的主要特点。自全国非遗项目普查以来,卢氏心意拳项目就受到各级文化旅游部门的关心和支持。2013 年入选普陀区非遗名录,2015 年入选上海市非遗名录,2021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我想您作为非遗项目的主要策划者肯定付出了很多,目前来看,卢氏心意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您看到自己的成果有了回报之后,内心一定会很欣慰吧。

当我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公示卢氏心意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感谢。从区级申报、市级申报到国家级申报,一路走来,要感谢太多的专家、领导、前辈们对项目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感谢多位专家、教授多次来保护单位调研、指导并整改申报材料,感谢志同道合的师兄们,多年来风雨同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最重要的是感谢前辈们百年来对心意拳的呵护与传承,这是汗水与时间积淀的结果。从心意拳的历史来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项目发展的第一高峰形成于民国时期的普陀区。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普陀区又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20 世纪初,中外商人凭借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吸引全国许多的著名武术家来到上海。在老上海的武术界中一直流传着三个拳王的故事,分别是霍元甲、马永贞、卢嵩高。《上海民族志》中记载,1904 年,卢嵩高来沪,一直居住在普陀区长寿街道的新会路白玉坊,在和众多武术家们的交流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卢式心意拳。1985 年在上海武术协会出版的《上海市武术挖掘整理专辑1》一书中,对卢师的历史评价是:“专攻此艺凡数十载,至老不衰,造诣精湛,广授学生,卓然成为一代名 家。”

项目发展的第二高峰是1949 年前后。为配合人民解放军里应外合解放上海,中共上海市委成立“上海人民保安队”,全市按区委划分组建了沪东、沪南、沪西、沪北、沪中和浦东6 个区队,队员共有6 万余人。上海市解放后,人民保安队改名为上海工人纠察队。其中,沪西区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区,大队长就由卢嵩高的大徒弟李尊贤担任,之后李尊贤担任沪西染织工会工作组副组长兼纠察大队大队长,负责接管工作和整个沪西区的安保工作。据他儿子回忆:“在我的记忆中,人民保安队的骨干都是练武之人,我认为练武之人有血性,认准一个理,不会退缩,勇往直前。心意门的任务是阻止沪西区地痞流氓趁机捣乱、维持社会秩序并为人民保安队保驾护航。”当时有众多的卢氏心意拳弟子参加人民保安队,解放后卢嵩高任普陀区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第三个高峰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第一批散打队伍中有多位心意拳队员,如钱仁錶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散打冠军,是国家队的总教练,还有章定荣、王淇中等一大批心意拳弟子。

而申报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十多年的申报过程中,项目也逐渐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太多基础工作如收集、整理和编写任务,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散乱到整体的过程。收集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包括对项目实物资料、图文资料、影音资料、媒体报道、奖励表彰、学术成果、传承活动情况、传承人梯队建设情况、传承场所、社区参与度、传统载体建设、数字化建设、新媒体建设等信息的收集,同时对项目核心技艺、文化内涵、特色亮点进行分析与归纳,有了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之后,才有可能着手撰写申报书。

三、卢氏心意拳未来发展与展望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在国际上,每当听到有人提起“中国功夫”时,我们内心总能升起一份自豪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不管过去、现在、将来,学习武术都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那么,目前心意拳是如何在国内进行普及和开展的 呢?

时代会赋予每一代人不同的任务,老话讲这叫“时也、运也、命也”。真心喜欢非遗文化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了使命感。我要为非遗文化做一些贡献,不求回报,当下就需要有一批这样的传承人出来做项目的普及工作。

项目的普及工作要顺应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复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多年以前项目保护单位就开始着手为“非遗进学校”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工作,已经实践多年,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和认证体系。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非遗教材,教学要求有:传习方式、传习方法、传习仪礼、传习态度、传习效果。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课程中又分为:常设预案、入门四炮、六合大撞、入门六式、心意刀法等。中级课程中又分为:正本培元、如虎添翼、理筋六常式、勤能补袦、加强相乘、加强相侮、三三六练习、心意枪法等,高级课程中又分为:静养灵根、气养精神、养功养道等。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是阶梯性的,递进式的。根据当下青少年们对段位的普遍认可度,我们设计了段位的获得方法。具体地说,5 岁到11 岁可获得绿带段位,12 岁至15 岁可获得红带段位。16 岁以上可获得黑带段位。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认定活动。

目前,“非遗进校园”项目保护单位已经与上海两所大学建立起合作关系,同时在两个中学中设置了非遗课程。我积极努力地准备着,期待为更多的学校和同学们服务。

学习卢式心意拳不是让传习者回到传统中去,而是让他们拥有解决当下问题的力量和方法,在无法预料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出有益的选择,使生活更幸福,生命更朝气蓬勃。那么您做的这些事情会给祖国的青少年带来什么帮助 呢?

我在中小学校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随堂会对学生们进行调研活动,询问学生们对武术的了解情况。以一个班级40 人为例,约有2—4 位学生学习过空手道或跆拳道,学生们知道影视中的中国武术,但只有0—1 位学生练习过中国武术。当学生们提起功夫的时候,首先想到就是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学生们在讲述练习时洋溢着对日韩文化自信与崇拜,他们内心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文化不如外国文化好。

我现在在上海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国家级非遗项目卢氏心意拳,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传承与传习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旨在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结合项目特色,提出的教育目的以培养能文能武的中国人为核心,教育传承者要“爱国、感恩、正气、勇敢”,着力培养下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卢氏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爱传统文化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谁远谁近?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