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2022-07-25顾添翼吴长贵
顾添翼 吴长贵
(南通开放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一、“1+X”证书制度概述
自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简称“职教20 条”) 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各类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等积极参与其中,该试点工作旨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
“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 条”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制度,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其中“1”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历证书,它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主体,但是它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2]。“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它反映的是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正是这“X”的存在让职业教育培养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智能制造的新时代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3]。比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取的职业等级证书有供配电方面的维修电工证书、高压电工入网证书、低压电工上岗证书、电气控制以及设备制造等方面的技能证书,从而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适应多种类型的职业岗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文章以江苏城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阐述基于“1+X”证书制度的教学改革探索。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结合了弱电类和强电类学科的宽口径综合性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可就业于装备制造、电力生产供应、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力能源等企业,适用范围广,就业空间广阔。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毕业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差距,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符合职业教育的定位[4]。目前的课程结构多以学科为中心,更多的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这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也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难以投入生产前线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这就需要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它应当切合基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教学实际,以独立的、跳跃性的模块化来构建课程结构,这样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其次,就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而言,理论课程较实践课程比重偏大,教授的内容侧重的是知识本位,这不利于学生对今后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需要对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课时分配,并且结合市场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相应的实践性顶岗工作内容。这样才能服务好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毕业后能与企业工作进行衔接。
最后,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工科类本科院校,缺少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对当前的一些新技术更新不够及时,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引导学生对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有比较直观的认知。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双师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如每学年利用假期深入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加强教师与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在锻炼中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在授课过程进行及时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主动引入优秀的企业导师作为教学团队的补充,让他们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自动化人才培养层次。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应结合该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双融通,重新构建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过程创设教学情境,以工作项目组建教学内容;通过一证双师,开发活页式校本教材、多元化课堂等。由此来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注重技能培养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它打破了传统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完整性,根据各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以独立性、跳跃性的模块化形式呈现,如图1 所示。
图1 模块化课程结构示意图
本文将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相融合,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用来构建出“1”(即学历证书) 所需的知识经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用来构建“X”所需的技能经验。其中,在“X”的构建过程,结合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证书要求,证书培训内容适当融入部分相关课程,将专业基础和拓展模块的课程进行灵活地搭配组合,为技能证书的获取提供更多的可能,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课程标准和“X”证书技能要求的结合,重构模块化课程结构。由下页表1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可以获得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通用型职业等级证书,还可以在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不同的专业拓展模块,能够高效地、有针对性地获取专业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电工职业技能证书、高压入网电工证等。
表1 课程模块与“X”证书对应表
(二) 以课证相融为导向,组建教学内容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不少专业课程的内容、实操技能要求和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可以和证书进行一定的相互融通。
将“X”证书中的知识、技能要求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如表2 所示,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免修正、内容强化或者内容修补等方法进行融通[5]。并将这些知识点、技能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组,设计相应的工作项目,使得重组后的项目式教学内容能同时满足学历知识和证书技能的双重要求,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取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在工作职场的综合竞争力。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部分相似内容表
对证书中要求的技能点,但专业课程中未涉及的部分,或者是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考核中的各个模块,可以利用4 至6 周时间开设集中实训课,分模块有针对性地对各模块按照“X”证书的考核标准及要求进行强化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取得各类技能证书。
(三)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X”证书培训,需要与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其中,教师的改革是根本,学校和企业的师资要实现双向融通,建立双导师制。鼓励教师从课堂走向生产、从学校走向社会,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应该为职业院校教师制订科学、完善、务实的师资培养计划,强化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通过进企业来了解相关工作岗位中所需的技术技能,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新技术同步的程度,使之成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同时积极引入优秀的企业导师、一线熟练技术工作为教学团队的顾问,一起参与技能鉴定题库的建设与更新。
教材改革是基础,在内容方面需要根据“X”证书的培训内容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删减,增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材呈现形式方面,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便于随时淘汰过时的技术,及时引入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6]。另外,在传统的纸质教材基础上,匹配数字化教学资源链接,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多元化。
教法是途径,应当以提升技能为核心,通过学校课堂、在线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的实训室等多元化课堂,实施以行动导向的主要教学法,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做、用、鉴”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其中“用”:即学生实训使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及标准,使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环节融为一体;“鉴”:即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一致性,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一致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优化考核评价
在“1+X”证书制度下,应当对单一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弹性的考核机制。将学历证书体现的课程考核结果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技能认证结果进行互换,满足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评价要求。
可以将“X”证书中的考核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细化,根据相关课程的具体考核点将其融入进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按一定比例折算合成最终考核成绩。在理论考核部分,根据职业考试资格要求,利用课程平台搭建理论知识题库,具体考核环节可分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和期末测试,各环节按一定比例折算形成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在实践技能考核部分,依据职业技能考试要求,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和平时课堂实训操作情况,形成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部分的成绩。在最后的考证课程中,利用4~6 周的集中实训时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考核中的各个模块,按照“X”证书考核标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各模块进行强化训练,将之前分散在各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整合和训练。
若学生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了专业课大部分内容,即可将证书考取的成绩折算成该门专业课的考核成绩;若学生取得了证书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分,即可免试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理论知识部分。由此,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亦可提高学生考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积极性,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根据“1+X”证书制度提出的新思路,结合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现状,通过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双融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助力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更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课证融通为导向,采取免修正、内容强化或者内容修补等融通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在教师、教材、教法方面深入推进改革,最后在考核评价方面,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弹性的考核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促使“1+X”证书制度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发挥出该制度的优势,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