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让数学课堂凸显“无言精彩”
2022-07-25◎费洋
◎费 洋
(宜兴市东域小学,江苏 无锡 214200)
一、引 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发展思维,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尊重他们的认知特点,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轻松地内化所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牵着学生走,学生只能被动听讲,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无法深刻地掌握知识,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受挫,因此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双重背景下,教师应遵循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学而教,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增进理解,灵动思维,提升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二、变“机械灌输”为“情境引入”
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做好新课导入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问题链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精心设计一个问题链,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的中心知识或者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使其学习积极性更高.
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了主动性,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情境导入可以有效地扭转这一现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参与新知学习,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变“封闭性”为“有意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教材,在教学中应该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被教材所束缚,只满足教材知识的讲解,认为教材知识讲解完了,就大功告成了,未能有意识地拓展知识外延,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未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注重拓展知识的多重内涵,开阔学生的眼界,获得方法性的知识,真正变“封闭性”为“有意性”,为课堂增加厚度,为学生的学习提质增效.
“认识周长”是一堂概念课,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难以通过直接讲解产生深刻的认知.因为概念内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学习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概念是学生进行思维和判断的基础,学生不能清晰地掌握概念知识,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不能产生正确的判断,无法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而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多教师对周长的教学过于简单,往往是先揭示概念,再让学生进行机械练习,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深刻掌握其本质属性.于是,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授课策略,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1)说一说,由沿着草坪跑步,让学生感知“一周”和“边线”;(2)指一指,指黑板、课桌面的边线,让学生认识物体的“一周”;(3)摸一摸,摸一摸练习本的周长;(4)算一算,将两张正方形纸拼在一起,拼成后的图形周长是多少?这样的训练有助于突出周长的“边线”和“封闭”两个要素.这样有意性的拓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周长的内涵,强化其对周长概念的印象.
面对周长这个概念的教学,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有意识地安排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步步逼近周长的本质属性,使其牢牢地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变“断点式”为“结构式”
数学是一门兼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前后的知识点联系非常紧密,后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前面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新知,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课一教”,即一堂课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也不和旧知建立联系,然后进行单一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尽管可以完成相应例题的教学,但缺乏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着眼的只是一个知识点,未能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其他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散点式”“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以整体观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连成线”“织成网”,更好地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
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比、分数之间的联系,还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旧知的联系,完成新知的突破.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学习的仅仅是单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而认知结构的形成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可以发挥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回顾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断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类别各部分名称及联系性质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商不变性质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分数的基本性质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在表格整理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认为比会有什么性质呢?”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如下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鸣金收兵,而是继续追问学生:“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为什么?”通过观察表格中除数、分母、后项之间的关系,学生得出要将0排除在外.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要科学和严谨.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广泛的链接,新知的学习依赖于旧知的掌握.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起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于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上述案例,教师巧妙沟通分数、除法和比的联系,加速新知的吸纳,促进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五、变“牵引化”为“童趣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过程,因为那样的学习过程显得生硬、无趣,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质量难以提升,长此以往,必将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规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生拉硬拽”的教学模式,应探寻高效教学之道,立足儿童的视觉,以情感为纽带,帮助学生打通感性经验和理性认知的通道,强化理解,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充满“童趣化”的活泼过程.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时,教师通过谈话引入:“阳光小学三(1)班小刚今年10岁,他已经过了9个生日,而他的妈妈今年35岁,也过了9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教师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在说:“不可能,不可能!”教师说这是真的,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日不是每年都过吗?35岁才过9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驱动他们进入了探索中.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年份的月历,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个月份的天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每年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而2月的天数最奇怪,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教师告知学生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这该怎么记忆呢?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又该怎么记忆呢?教师让学生伸出左拳,用右手指边指边数: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入了儿歌记忆法,学生津津乐道,完全沉浸在课堂学习中.
数学知识是冰冷的,是生硬的,如何给其披上兴趣的“外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花一番心思.上述案例,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让单调的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了快乐的精神享受之旅,学生从中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成就感.
六、变“单一练习”为“变式训练”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学生指引思考前进的方向,能够将多个知识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在单元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练习的有效设计,学生通过练习对数学知识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重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复习小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些练习辅助学生思考分析.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些较为基础的练习题:①5.7+9.8=5.7+10( )0.2;②63.8-10.3=63.8-10( )0.3;③比3.93多0.4的数是多少?这些练习较为基础,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熟练小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变式训练题.如我们对125×8=1000,25×4=100比较熟悉,在小数计算时也可以巧妙地利用这样的式子,12.6×8=(12.5+0.1)×8=12.5×8+0.1×8=100+0.8=100.8,再变式为0.24×0.4,就可以将0.24整理成(0.25-0.01),这样再计算起来就变得很简单,而且会提高正确率.这样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深化了本单元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将小数知识与运算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最后,教师又引入了一些应用题,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数学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并借助多样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教学实践证明,从“单一练习”走向多元化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真正做到学懂、学会、学活.
七、结束语
总之,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顺学而教,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顺学而教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轻松地掌握所学,促进理解,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践行新课标和双减的要求,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他们的学习起点,展开符合学情的教学,让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真正使数学课堂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彰显无言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