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胃镜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2022-07-23赵化成洪焰姚飞甘淳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330012

江西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肝郁腺体气滞

★ 赵化成 洪焰 姚飞 甘淳(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昌 33001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据最新报道,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胃癌发病率及病亡率最高的国家[1-2],所以胃癌防治在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及科研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胃癌的发病模式发现,胃癌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这一阶段转变而来[3]。在目前“早诊、早治”已成为医学界共识的大背景下,诊治PLGC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4]。中医提倡“治未病”,在PLGC的诊疗上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宏观辨证的模式存在无法度量的不足,所以有专家提出了“内膜象”观点[5],指出可结合胃镜黏膜象的微观特点,将其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为研究中医辨证与现代检测手段结合的可能性,更好地指导PLGC的诊治,进一步验证“内膜象”理论,笔者对近3年本院门诊确诊为PLGC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分析其中医证型的分布,以及6种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胃镜像表现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完善PLGC现代中医“病-证”诊疗模式[6]提供临床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0例门诊PLGC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其中男性57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50.6岁,胃黏膜腺体萎缩31例,肠上皮化生114例,异型增生58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胃镜及病理诊断依据共识[7-8]。

1.2.2 中医证型判断标准依据共识[9-10](注:中医无PLGC诊疗共识意见,目前中医共识意见多将PLGC归属于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范畴),由研究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分型。将PLGC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胃镜病理提示萎缩、肠化或异型增生;(3)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4)自愿作为观察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有其他脏器较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和相关症状,相较而言慢性胃炎较轻,症状不明显的患者;(2)无中医四诊证候,即无证可辨的患者;(3)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或为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5 剔除标准

(1)资料不全影响数据分析者;(2)纳入后发现不符合诊断标准者;(3)自动退出临床研究者。

1.6 统计分析

将所得资料按字符型变量形式输入SPSS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6)进行统计分析,作交叉列表,进行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PLGC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PLG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按患者人数排列)如下: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弱(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经卡方检验,6种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7.885,P=0.163)。见表1。

表1 PLGC患者中医证型及性别分布情况 例(%)

2.2 PLGC中医证型与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之间的关系

120例PLGC患者中,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31例,占比25.8%。腺体萎缩在6个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001),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即可以通过证型预判断萎缩是否为阳性或者为阴性,但是预测的准确度只有39.3%。对6种证型的腺体萎缩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胃络瘀阻证组腺体萎缩比例最大(87.5%),其与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120例PLGC患者肠上皮化生114例(95.0%),肠上皮化生在6个中医证型中的分布经Fisher精确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324),见表3。异型增生58例(48.3%),经卡方检验,异型增生在6个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6.753,P=0.244),见表4。

表2 中医证型与腺体萎缩的相关性分析

表3 中医证型与肠化的相关性分析

表4 中医证型与异型增生的相关性分析

2.3 中医证型与胃镜像之间的关系

(1)不同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胃镜像分布,凹陷性糜烂、隆起性糜烂、黏膜肿胀内镜像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率不同,经χ2检验,均P<0.05,见表5。其中,肝郁气滞证的凹陷性糜烂发生率最高(80.0%),经Bonferroni法比较,肝郁气滞证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组的凹陷性糜烂发生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脾胃湿热证组的隆起性糜烂发生率最高(73.7%),胃阴不足证隆起性糜烂发生率最低(15.0%),经Bonferroni法比较,胃阴不足证比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组的隆起性糜烂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上述三种胃镜像与6种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2)增生性息肉、白色混浊黏液、黄色瘤经卡方检验,均P>0.05,说明上述三者胃镜像与6种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胃黏膜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例(%)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是由正常胃黏膜经PLGC阶段转变而来,所以PLGC也是胃癌防治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中医学中无“胃癌前病变”病名,因其多伴痞、胀、痛等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

在本研究中PLGC患者6种中医证型中肝郁气滞证例数最多,占25%,其次为脾胃虚弱(虚寒)证和胃阴不足证,分别占21.7%和16.7%。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工作及生活内卷化严重,导致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易肝气郁结、木郁土壅。二是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冷饮、冰镇食品及空调成现代生活的标配,人为制造了外感寒邪的风险,而夜生活的兴起及“熬夜文化”和“加班文化”进一步透支脾胃后天之本;三是胃癌前病变的病史大多较长,病变以脾胃为中心,饮食劳倦、肝郁气滞损伤脾胃,久则脾胃俱损,脾失运化,胃失濡养,生化不及,胃阴亏虚。胃络瘀阻患者占比最少,考虑入组患者多为轻度。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下一步可探讨患者证型与病程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胃黏膜腺体萎缩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PLGC胃络瘀阻证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病例明显多于其他5种证型。胃黏膜腺体萎缩中胃络瘀阻证多见的原因,笔者认为胃络瘀阻证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疾病后期多合并脉络瘀阻,致气、血、津液敷布失调,胃失濡养,功能上多表现为生化不及,微观病理表现为腺体萎缩。故有学者认为脾胃失司、气机郁滞为PLGC病机关键,久病入络、瘀血内结是重要病理因素[11]。本研究中发现PLGC 6种证型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之间无相关性,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入组总样本量少有一定关系。在本研究中异型增生样本量少,虽然患者总体均伴有肠上皮化生,但总样本量偏少无法将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分组轻、中、重度,进一步分析其与中医证型关系,从而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另外本研究入组的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病例数偏少,也可能对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胃镜象特点:肝郁气滞证、胃络瘀阻证多表现为凹陷性糜烂,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等多表现为隆起性糜烂,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多表现为黏膜肿胀等,经统计分析发现其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甘淳教授认为,气滞是PLGC初期最常见的病机,随着病程迁延,气滞血瘀、湿热郁结、胃络失养,胃黏膜易形成凹陷性糜烂,疾病中后期易形成虚实夹杂状态,热邪(湿热)易化有形之邪,形成隆起性糜烂、黏膜肿胀。增生性息肉、白色混浊黏液、黄色瘤经统计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影响统计结果。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尚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PLGC中医证型与现代检测手段的相关性,用现代医学手段阐明中医病理机制,更好地运用中医指导本病临床的辨证施治,并形成中医诊疗规范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肝郁腺体气滞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深度学习的腺体病理图像分割
春蚕吐丝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胃黏膜活检病理与临床的探讨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