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棵树
——读《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2022-07-23童思雨
文_童思雨
我们被指责内卷,又被指责躺平;我们被贩卖孤独,又被推销爱情;我们被推向对立,又被斥为无情……有人问,这代年轻人怎么了?可是,我们也想问,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
“时代变化太快,生活在其中的人很是辛苦。”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时常与老友感叹,我们是没有参照的一代人。父辈们常说,生在开放后的独生子女,有更多选择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理应过得更幸福。但现实中,年轻人感受到更多的是迷茫和压力,问题多而答案少。我们的社会像是经历了一场无比剧烈的青春期,年轻人在旧秩序的余温下成长,却要投身到新的体系中,旧的秩序让我们把不出错和完美主义内化,而新体系中,面对千万种选择,你却永远不知道哪条路的终点藏着金羊毛。
“你应当这样。”“你应当那样。”“你应当……”年轻人还来不及说出自己的困惑就被海量建议淹没。也正因如此,梁永安老师的出现才显得恰到好处。我不爱用“直击年轻人的痛点”这种话语来形容梁老师,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想要痛击一把年轻人,然后从他们的痛处中挖出一点儿金子来。
梁永安不是这一类人,《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也并不是一本高深的社会学专著。这本书更像是梁永安视频讲稿的精编版,是一场温柔的对谈。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看视频还是读书,虽然都是梁老师在讲话,但观众总会有一种被倾听的感觉。他书写着自己对当代生活、工作、爱情、自我的看法——站在年轻人立场上的看法。他的文字真正地把自己带入年轻人中,试图体会当代青年的痛苦和焦虑。
所以,读《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是放松的,你的所有伤痛和挣扎都可以被接纳,你不用担心被打分或指责,因为它并不是一本成功学指南。梁永安不会粗暴地建议你必须怎样怎样,你是一棵树,他不会要求你必须结果,也不会让你成为一张桌子。梁老师给的建议是具体的,谁都听的懂的,他在讲话前真的倾听过、也共情过。
梁老师会说,不要惧怕风雨,不要害怕试错,把完美主义甩到一边儿,去成为一棵树吧,发芽的时候就向四面八方勇敢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土壤就深埋进去,扎根汲取营养。他能够体会年轻人的痛苦,也能跳出痛苦,给出破局思路,来激发他们的生命力,鼓舞他们践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支持年轻人找到某一方向去深耕,但不支持年轻人只去做一个机械化的工具。他告诉青年们不要成为单向度的人,也不要单向度地去看待这个世界。
他给出的例子,既有贴近生活的,也有从书籍和电影中取材的。但梁永安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理想和浪漫。他乐于去做一个骑士,向鸡毛蒜皮宣战,向不痛快宣战。哪怕旁人笑你是堂吉诃德,又有什么大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