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让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

2022-07-23陈加仓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温州学科评价

◎陈加仓

2015年9月,一所专为温州大学城配备的学校——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诞生。政府要求高,老百姓需求高,办怎样的学校成为我们要解答的第一命题。我们的想法很多,比如办一所让孩子念想一生的学校,办一所让孩子津津乐道的学校……当然也想过采用一些“高大上”的理念,但都觉得不是那个“味道”。我们认为,办学理念不必高到云端,能贴近心灵、真实可感,反而可能让每个孩子久久回味。基于这点考虑,创办“让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成为我们的追求。开学两个月后,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温州医科大学人体馆,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对我说:“我真想把身体里的器官吐出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然后洗洗干净放回去。”这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更坚定了要把创办“让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的决心。小学六年,回味一生,这种教育才是成功的。

“在舞台上给你留出一个位子”

在温州大学城附校学术报告厅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在舞台上给你留出一个位子。”这个位子不仅是留给专家、领导、老师、家长的,更是留给每一位学生的。而且学校不只一个舞台,而是有很多的舞台,如“泉川星秀场”“小数学家讲坛”“小文学家讲坛”“小科学家讲坛”“清廉教育讲坛”等等。在第一次“星秀场”活动中,一位三年级学生拿着话筒唱歌时紧张得“瑟瑟发抖”,这让我们印象深刻,也坚定了学校应为孩子成长搭台的决心。以后,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我们都要求学生拿着话筒自信地发言。有了这些经历,孩子们在后来的舞台上越来越大方从容。

孩子是智慧的源泉,是学校的主人,校园生态文化也应由他们来缔造。为此,学校里的“童渡”“N次方”“童心食代”等场馆都由学生命名;“手印墙”上镌刻着孩子们的姓名;私博馆内收藏着孩子们心爱的物品;校训征集、食堂点餐、教师节等活动方案由学生策划;校长、老师向学生拜师,学生挑战校长、老师;校级领导每日陪餐,潘照团校长成立长跑团,与孩子共跑长征路,共读长征书;国际友人来访由学生接待……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学校本来就是为学生而存在的。

打造儿童友好型校园,丰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构建学生“在参与”的文化体系,凸显校园儿童本色,是我们的办学追求。由此,学校重点打造“生·活”博园:智慧餐厅、午安时空、动感天地;智慧餐厅:让学生和家长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学生菜单的制定,同时在食堂增设光盘人脸识别设备,智慧记录光盘学生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学生就餐,增设附校“天一角(温州小吃品牌店)”,发扬地方饮食文化;午安时空:利用现有的功能教室资源,打造安心午睡教室;动感天地:设置无障碍、无门槛、敞开式智慧运动设备与空间,学生自由参与,数据实时更新。

未来,学校还将打造多个新型学习空间或场景,设立学生个人展区,建设高校文创基地,打造拥有高校与地方元素的品牌校园文化。

多学科主题整合带来别样体验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课程设置要“贴近人的本身”,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温州大学城附校的学生不单有大学城七所高校的教师子女,还包括当地辖区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要求学生之间有融合的课程,即指向交往、悦纳与互补的“合力”课程。同时要考虑实际的办学资源,资源本身就是课程。

我们仔细分析了学校资源的两大优势:一为温州智库。学校位于大学城,人力上,有顶级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的家长资源;物力上,有人体科学馆、神农百草园、发绣研究所、民俗博物馆、科技与工程实训中心等体验式场馆。二为温州宝地。学校地处“茶山”,素有“四季香、四季红、十二熟”美誉,是全国杨梅之乡,瓯柑故里。高端智力资源与丰富地域资源,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育人思路。

2015年,我们借用“境脉学习理论”,以“大境脉”为课程支架,围绕“创办让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努力让学习发生境脉性变化,积极探索有根有味的教育。“大”指优育国家课程,即在课程体系占比最大的国家课程上做大做强关键学科的核心素养;“境”指境化地方课程,即就地优化乡土资源、大学城资源以及学习产生的各种情境;“脉”指脉动校本课程,即寻找国家地方校本三大课程的脉络,实现校本化改造。

学校还将拓展性课程细化为12项24品,建立了“24品”课程群。其中“24馆”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小学六年能走进温州几所高校的24个“高大上”的场馆,相当于每个学期走进两个场馆,其中有体验式的,也有深度学习类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强调场馆礼仪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德行、智学并举,形成独一无二的游学模式。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在真实场境中落实了行为养成教育。

育人理念上的“合力融通”不仅体现在课程上,更反映在多学科主题教学中。国家最新出台的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课程。可见,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而是跨越学科界线的综合性学习。在有关学者的指导下,学校从2017年开始此项研究。第一节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蝴蝶”从观察蝴蝶开始,引导学生彩绘蝴蝶、“武动”蝴蝶,最后感悟生命的奇迹。在此过程中,科学、美术、体育、心理四大学科融为一体,不仅让学生立体感知了蝴蝶的生命演进过程,更内化了蝴蝶精神:只要坚持,就会遇见破茧成蝶的自己。

裴新宁教授在听了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与学校课程建设汇报后,欣然写下“真正的教育家来自学校”这句勉励语。《温州晚报》对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也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后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小学多学科主题整合课:教什么,怎么教》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杭州师范大学徐丽华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指出:“我相信,在学生将来的回忆里,一定有整合课的别样体验!”

2021年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将多学科主题式整合课纳入课表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打造教育共生的新样态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办学不仅要尽力,更要借力。温州大学城附校最大的“力”就是家长,这些教授、博士家长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当地文化怎样融入校园?为了“借”好这些“力”,学校创新家校联动育人模式,鼓励各行各业家长随时走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但我们发现,他们走进课堂容易,却不一定能“站稳”课堂。有一位博士家长给二年级孩子讲授“汽车工作原理”,结果不但孩子们没听懂,我们老师也都没听懂。学校为此统整零散繁杂的家长课堂,启动了“家学周”活动,将“家学课堂”固定在每天下午这五个半天进行,在班主任指导下交由家长授课。

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孩子们打开了学习的新世界,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疫情期间学校启动“云家学周”,并融入“真人图书馆”项目;此后,又融入“百名博士进校园”活动,成立了心理工坊,21位温州高校心理专家成为首批专家组成员,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活动,从“家学周”进一步衍生出“家校部落”。本学期,学校举行了首届项目化家学周活动,如一年级以“怎样的学校是我喜欢的学校”为主题,二年级以“新老温州娒了解温州名小吃”为主题,三、五年级以“学校综合楼新型学习空间设计”为主题,四、六年级以“亚运龙舟”为主题,打造儿童友好型校园、体验温州城市的儿童友好度。针对项目化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学校按需邀请家长进校指导。未来,“家学周”活动将继续完善优质家长课程资源库,返聘已毕业学生家长为家学周课程增色。同时将继续深化李校堃小院士团队建设,开设“儿童大学”研习基地,为学生项目化研究提供智力与场地保障。

打造教育共生样态,除了要赢取家庭的协助,还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办学至今,我们的教育触角从学校伸展到家庭,继而用研学旅行的方式拓延到社会。这些年来,我们先后开展的有红色研学——走进三垟湿地榕园,在习近平总书记榕树亲植园举行十周岁成长礼;有绿色研学——走进诗之岛江心屿,体验山水诗之旅;有蓝色研学——走进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故居,寻找数学之美。作为数学特级教师,我深入平阳腾蛟,近距离领略苏老的风采,并亲自授课。回温州途中,经过瑞安国旗馆,其中完美的“五星红旗”构图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开始有了构建“红+蓝=紫”的紫色研学遐想。

后来,我多次踏进全国首家综合性国旗教育基地——瑞安国旗教育馆,了解国旗的诞生及国旗设计等诸多信息。“五角星中藏着轴对称图形、黄金三角形等等数学知识,如何画出五角星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不少诀窍……”我带领学生用数学知识学画国旗,在学思践悟中画出心中完美的五星红旗。同时,我们一起阅读《致敬五星红旗——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一书,欣赏影片《共和国之旗》,阅读“狱中绣红旗”等红色革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又组织了党旗绘制活动。而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也都成了学生们的鲜活课堂。

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与智力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的就是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孩子成为行健、善习、厚德、大方的新时代少年。将学与玩完美结合,形成“专注学习,快乐玩耍”的学风。

让每一位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

为克服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我们将学业考试评价转换为学生素质发展评价。这里的“素质”主要指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了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主要由“四同评价体系”与“学业评价体系”组成。

“四同评价体系”为德育课程服务,目的是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由于高校教师子女与村民孩子的家庭背景、家居环境及生活条件差异很大,办学之初高校教师强烈要求分别独立编班。为此,学校提出了“同德、同学、同行、同乐”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德育路径,设立同德章、同学章、同行章、同乐章,分别培育“厚德”“善习”“行健”“大方”四大品质,并分全学科评价、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涉及学科、体艺、公益、研学等,指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转变评价的主体,让人人都成为评价者:学生与老师、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都参与评价学生“行规”。例如:午饭就餐,安静的学生能获得食堂阿姨的一枚“同德章”。每位老师及工作人员手中都有“四同章”,做到随时随地评价。其次,让评价过程化。过程评价根据不同年级段不同学科及教师上课的节数,分发不同的奖章。大队部每月开放一次自主申报“四同少年”,凡符合要求者都可以申报。每学期,根据奖励不同奖章的类别,自主申报“同德少年”“同学少年”“同行少年”“同乐少年”。从四年级开始申报“四同少年”,随着年级段升高,逐渐增加申报奖章项目,最终达到人人都是“谐同少年”。通过评价,激发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一跳不成两跳也能摘到果实,如此目标可期,动力更足。

“学业评价体系”为学科课程服务,目的是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比如让期末考试评价“变脸”。2016年1月,温州大学城附校首次开展期末学力大闯关活动,闯关共有13个项目,涵盖各类学科。每个项目均全方位、多平面地展示及考察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学生走班闯关,形式新颖,家长也参与到“游考”当中,真切体验了家长、老师携手的巨大能量。又如让综合素质报告单“变厚”。我们认为,专注力是孩子学习和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而增加了“专注力”评价一项,评价等级分别为3星、4星、5星。具体做法是,由每位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进行评价,学生自己也要写一写“我最专注做的事”,并参与“附校最专注的人”等评选活动。而学校拓展性课程由于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教学模式,改为走班学习,容易导致指导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因此,我们增加了童玩空间、校队成果评价,让每位指导师给每位学生写评语,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当前,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原来越强烈,教育也已逐步从教好一群人到教好每一个人的方向发展,因此,评价体系也要随之改变。学校为此推出了校园“十佳”“校园感动十大人物”等评选;校长与“特殊”孩子交朋友,为进步明显的孩子颁发校长友谊奖;实行延迟评价和二次评价,为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再次挑战的机会,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校长应该做一位“主持人”,通过“放权”形成多个“校长”共同办学的局面,从专家型校长办学向专家型团队办学转变。如此,学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里任精神遨游,在融合课程里发现更好的自己,在丰富的活动中成为学佳品健的厚德少年,在开放的评价体系中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而这些经历,会让他们在回望岁月中回味一生。

猜你喜欢

温州学科评价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好玩的温州乐园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手工艺·温州发绣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