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真实生活的公共规则教育策略探究
——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为例

2022-07-23孔松黎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共场所走廊行为习惯

◎孔松黎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聚焦公共生活,通过“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和“公共文明修养”四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公共规则意识,养成公共文明习惯。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常并不难理解相关规则的价值和意义,但很难做到自觉遵守。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常见许多学生习惯大声说话,打扰他人而不自知。这说明如何促进学生真正认同、践行公共文明习惯,才是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公共生活教育的基点自然在于生活。正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的,“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才能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行为改进自觉,进而认同公共文明习惯并主动践行。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其道德修养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力求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发多种体验活动策略,促进学生公共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微成本”调查体验,唤醒公共生活反思

“微成本”调查指在课前借助问卷、预学活动等,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相关生活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生活行为反思。调查设计注重主题和指向明确,方便易行,聚焦学生在相关学习主题中存在的道德成长问题,以生活现象或行为的简单观察唤醒反思,调查活动本身即道德体验学习过程。

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教学中,我们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场域,设计了系列调查活动,如“童言说童声”“童耳搜杂音”“童耳访师声”等,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倾听、发现,唤醒其公共生活行为反思。

“童言说童声”聚焦学生日常真实生活场景,如早自修、课堂讨论、出操列队、午餐等出现的公共意识问题,设计了如下简单的问卷。

“童言说童声”微成本调查问卷

1.早自修到校,你发现有不少同学喜欢走来走去说几句话,你的看法是:( )

A.这没什么,很正常( 2人) B.偶尔自己也会凑上去说几句(9人) C.这样会影响大家晨读(35人)

2.课堂上,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有两位同学因为答案不同而大声争论。你的看法是( )

A.有争论就要大声说出来(6人)B.自己也会加入到大声争论的行列中(2人)C.怕影响到其他同学(38人)

3.下课了,不少同学喜欢在教室和走廊里玩游戏,你的看法与做法是( )

A.虽然吵,但没关系(3人)B.我也喜欢在教室和走廊玩游戏(21人)C.怕吵到大家 (22人)

4.出操排队时,总有人喜欢讲几句话。你的看法是( )

A.碰上要好的小伙伴,排队的时候正好可以说几句(14人) B.不喜欢别人讲,但也觉得很正常(17人) C.感觉影响整个集体了(15人)

5.用餐时,总有同学喜欢边吃讲话。你的看法是( )

A.边吃饭边讲话,很热闹啊(4人) B.边吃边讲话,吃起来有味道(11人) C.怕影响进食,不卫生(30人)

借助阅读和答题让学生“回到”相关生活中,并将调查结果在班级分享,学生立刻发现原本以为自己能自觉遵守校园和课堂规则,实际上多数人经常在教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且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由此,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反思。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日常公共场所,包括校园和社会,进一步通过“童耳访师声”“童耳搜校园”“童耳搜社会”,切身体验“杂音”(见图1)。这些调查注重为学生提供简明的调查与记录指引,包括时间、地点、吵闹现象、感受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记录日常校园和社会生活中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和现象,了解他人的感受,在反思中感悟公共场所需要每一个人的文明行为。

图1 “童耳搜杂音”系列微成本调查记录

校园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生活场域,学生很少思考大声喧哗对老师的影响。因此,“童耳访师声”采用采访的形式,重在引导学生倾听老师的感受和诉说,进一步激发其行为反思。在采访中,老师们的真实感受,如“听到噪音本能地感到烦躁,又担心影响同学们听课,替认真学习的童心感到不公”(科学老师);“第一,担心因吵闹而浪费课堂时间;第二,也很生气,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都不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第三,对同学们不珍惜课堂、不尊重他人感到有些失望”(英语老师)等,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习以为常的“杂音”生活回顾体验,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公共文明行为习惯的反思,为其理解公共规则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续课堂学习的重要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原生态”生活思辨,深化公共规则认同

低年段小学生通常习惯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处在生活场域不断扩展,需要不断扩展公共生活视野,建立公共规则的重要时期。“原生态”强调道德与法治体验学习的真实性,切实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发其真体验、真反思,从而实现道德认知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认同。针对“微成本”调查反映的真实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真心话大冒险”“观点对对碰”“晒晒调音宝”等现场体验思辨活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和反思中,深入感悟、认同公共规则的意义。

“真话大冒险”,顾名思义,意在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公共规则认知、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反思未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原因,为其行为改进提供指引。例如,班级学生习惯在课间时在教室玩“抓人”游戏,在调查中,许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现象。课堂上,教师呈现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课间有同学在教室和走廊玩抓人游戏,玩得很开心会大喊大叫,很正常,我有时也会这样”“一大群人在教室里玩‘挤油条’的游戏,大喊大叫,让人感觉很吵闹、很讨厌”。通过同伴的表达,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玩和别人玩的感受截然不同:“我在做作业时,别人在走廊玩游戏,让人很烦,但是,我在教室走廊玩抓人游戏时确实也很开心”……由此,自然引发了“自己玩很开心”与“影响他人”的“观点对对碰”。

此时,师生一起“晒晒调音宝”,请出分贝仪,现场测试日常课间游戏打闹时拍摄的场景——噪音持续在90分贝左右,最高甚至跳到102。学生深受震撼:“我从来没想过课间游戏那么吵闹,噪音都快严重影响听力了!”通过同伴表达和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我”生活在“我们”之中,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要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在讨论中,“教室和走廊是大家学习、休息的场所,不适合玩群体游戏、不应该追赶打闹”逐渐成为共识,在公共场所“我们小点儿声”自然成为了同学们的内心诉求。于是,学生围绕“公共场所,该如何小点声”展开探究,进而总结了打手势、贴警示牌等提醒方法,并互相约定不在教室玩游戏、打闹。

立足学生生活真问题的“原生态”体验思辨,让学生切身感受、领悟到公共规则的重要价值,开始反思生活在公共场所中的“我”的行为。这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中心的惯性思维,产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践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动力。

三、“真实践”生活测评,养成公共文明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上的即时感悟需要课后的行为实践强化。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课后践行活动引领其道德行为。立足真实公共生活问题的调查和课堂思辨,极大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践行公共文明的动力。我们进而设计了争做“小小调音师”生活实践活动,通过测评指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践行规则,强化规则意识,逐步养成公共生活文明行为习惯。

“小小调音师”聚焦学生日常生活场景,设计了校内公共场所调音指数测评表和校外公共场所模拟调音谱。其中,校内测评活动包括9个项目,“晨读时”“课堂学习时”“课间活动时”“午间用餐时”“午读时”“排队时”“打扫卫生时”“跑操时”“集会时”。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校园生活问题,立足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悟,从自律到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层层递进地描述不同的表现,为其提供行为改进指引。如晨读时“放下书包就喜欢先讲几句闲话再交作业”“自觉不讲闲话,只管交作业、晨读”“别人来与我讲闲话时,还能劝别人不讲”三类行为;课堂学习时“忍不住会讲几句闲话”“自己不讲闲话,只管自己专心学习”“别人来与我讲闲话时,还能用恰当的方式提醒别人”;课间活动时“喜欢在教室(走廊)追打唤醒或玩群体游戏”“自己不在教室(走廊)追打唤醒或玩群体游戏,只管自觉休息和做课前准备”“别人叫我一起在教室(走廊)追打唤醒或玩群体游戏时,还能劝阻别人”等。

测评表力求语言简明直接,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切实指引学生从自我到他人,建立教室、公共走廊等校园公共生活空间意识,改进日常行为,养成公共文明行为习惯。学生根据自己每天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如实选择选项并打上“★”,在自评基础上,每周五进行小组评议、汇总,并以备注栏作出测评结果提示:如果星级在50★以下,“看来诚实的你需要大大努力调低自己的音量”;如果星级在60-100★之间,“看来你在公共场所比较文明,可以换取一枚松果章,继续加油哦!”;如果星级在100★以上,“看来你在公共场所很讲文明,可以换取两枚松果章,继续努力哦!”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与改进公共行为。

校外公共场所模拟调音谱则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如上下学路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家长一起购物和游玩、看电影、医院看病等,力求针对普遍存在的公共生活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公共生活行为反思,并提供具体的公共行为指引。例如,在“和家长一起购物、游玩”情境调查中发现,学生一旦遇到家长不同意买自己喜爱的食物或玩游乐项目时,有如下表现:“很不高兴,情不自禁地大哭大叫”“连忙轻声细语地跟家长好好说”“虽然不高兴,想想家长说得有理,就默默接受了”。我们将这些行为表现都融入上述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不同选项设计中,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考虑自己的感受走向体谅家长与他人的公共生活需求,以及公共场所的规则要求,自觉改进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

道德学习是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这是“内化与建构”的统一。如此,借助不同的实践路径,为学生创设内化行为的动态体验过程,助力公共文明行为习惯养成。鲁洁先生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人建构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学习,才能激发其真实的思维和情感,并以常态化的践行,实现道德的认同与自主建构,走向有德性的生活。

猜你喜欢

公共场所走廊行为习惯
神奇的走廊
科创走廊“乘风起”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防偷拍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在走廊行走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