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教学探新①

2022-07-23李昱蓉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躺平劳动思政

◎李昱蓉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与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相结合……”统编必修教材相应加大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比重,涉及个人、学校、家庭、 社区、社会等不同生活领域,历史、当下、未来等不同时空维度。这要求思政课劳动教育立足学科特质,融合发掘育人资源,实现系统施教、整体推进、综合育人。基于此,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以议题统整劳动学习内容,深化价值辨析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思想交流、素养培育、人格塑造的主阵地。高中思政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成果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多项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交叉呈现、相互融合,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分布于多册教材和相关主题之中(见表1),这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整合重构。

表1 高中思政必修教材劳动教育内容一览

议题式教学作为思政课倡导的教学新方式,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以议题形式统领单元教学内容。其强调以真情境为载体活化学习,以活动过程培育和提升素养,力求解决真问题,构筑“议中学”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在实践中已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成为重要的学科实践方式。基于此,我们以议题为统领,对表1所总结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重构,以增强学习的整体性和系列化,指导学生在“议”中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凸显劳动育人价值。

例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使命”为议题,引导学生明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靠一代代人的劳动奋斗才能实现,要将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相融合,树立理想信念,承担青年使命。又如,以“如何实现14亿人的共同富裕”为议题,循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精准扶贫政策到乡村振兴战略、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的逻辑主线,理顺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价值关系,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遵守相关税收政策、勤劳致富、合法增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等。

在具体的议题教学中,我们立足信息化时代社会竞争加剧、新型劳动方式不断涌现等现实状况,注重依托真实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价值辨析与澄清。例如,在教学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时,提炼了议题“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担当”,循着“认识人的价值-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逻辑主线设计学习活动。围绕这一议题,在“辩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教师引入当下社会的真实情境:

现代社会对年轻人带来的巨大压力,房贷、车贷、养老、“996”加班制等使年轻的一代面临更加辛苦、强度更大的工作。但是,90、00后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时代,特别是有些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不少年轻人都纷纷表示不想奋斗了,选择躺平。某媒体就“躺平”现象发文表示: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对这一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基于这一真实生活现象组织课堂微辩论,反对方小组提出“躺平是年轻人对高压和内耗的宣泄和反抗,有利于促进社会从快节奏转向适度的慢生活”,赞成方的代表性观点则是“不能因为压力而逃避,而是要通过奋斗担负起社会责任”,更有学生提出“社会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不是导致内耗的内卷式竞争”……

学生置身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解析不同的价值观所折射的社会根源,通过探究与辨析深入理解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成共识:“躺平”折射了当下人们对社会剧增的压力、挑战而产生的焦虑,其不失为一种放慢步伐、自我放松的方式,但“躺平”是暂时的,今天的“躺平”是为了明天更努力的奋斗,只有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一过程正是学生体认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价值理念的过程,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为新时代劳动者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从而认同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以主题引领社会劳动探究,增进价值体认

劳动内涵的认知、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情感的培养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劳动实践。劳动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都强调着眼学生的真实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新课标凸显实践性,提出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其显著特点即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引领学生迈入社会实践活动大课堂。我们以思政课教学为基点,设计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融合校本劳动课程、拓展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搭建劳动探究与体验平台。

例如,对于必修二《经济与社会》,课标提出了如下学习要求: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综合探究二“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我们将这一综合探究设计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相融合,以“模拟创业体验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引领学生展开劳动实践,让学生经历从模拟银行获得货款,以班级作为市场主体,按公司制进行内部组织架构,开展创业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这样的社会劳动探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思政课所学知识和日常劳动认知,对店铺内部空间规划、员工人数的控制、商品的品控等问题做好谋划。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从事不同劳动职业的体验,加深对“就业与创业”“投资与融资”“财政与税收”等教材内容的理解,其劳动知识技能、意志品格、劳动价值观等都得以历练和提升,有助于高中生为未来职业规划做好储备。本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班核算成本,盘点收入,将经营利润汇入该课程设置的慈善基金,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从而在实践中体会第三次分配在我国整体分配格局中的独特作用。这样的劳动实践探究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用结合,有效增进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体认。

新课标提出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强调开发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此类活动注重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具体的任务设计,结合上述“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担当”单元议题学习,我们设计了“追寻榜样的足迹”主题活动。学生将组建实践活动小组,访谈身边的抗疫英雄、大国工匠、改革先锋、社区工作者等在不同行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劳动者,并制定宣传方案,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劳动者们的感人事迹。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了如下任务设计提示(见表2):

表2 “追寻榜样足迹”调查实践活动任务设计

这一主题活动的任务设计注重学科知识的灵活迁移、综合运用:选择访谈对象并拟定访谈提纲,需要学生运用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考虑访谈对象的职业特点、人生经历等因素,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理念分析,走向深度学习与体验;榜样人物宣传推广方案的设计则是开放性任务,具有跨学科特点,既需学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视角与创意,也需要小组合作、沟通协调能力的发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依托身边的真实人物,引领学生通过访谈获得沉浸式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地歌颂劳动和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时代新风尚。

三、以评价强化劳动实践过程,提升品质素养

考评机制的建立对每一种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层面的激励与认可。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环节来落实和体现。二者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使得评价不宜采用单一的纸笔测试,而应着眼学生成长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活动任务为依托,既重视学生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也重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和感悟,着重评价其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良好品质。

以上述“追寻榜样足迹”主题活动为例,师生根据任务设计制定了配套的评价表(见表3)。这一评价表采用表现性评价,将评价情境、表现性任务、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相结合,聚焦任务的完成过程,观察、判断、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以此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活动与评价指引,强化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深度浸入活动过程,展开真实的劳动实践。

表3 “追寻榜样足迹”调查实践活动评价表

评价表设计依托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身边的榜样人物,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任务设计;评价主体兼顾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既关注学生迁移和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其提炼、反思与解决真实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评价反馈可通过口头表达、策划方案等形式实现,注重及时反馈,指引学生调整、优化学习状态。一张评价表虽无法全面展现劳动育人的效果,但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劳动观念和品格的认知能力,指明未来劳动育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证据。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劳动教育一并承担着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任。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当下思政发挥两者合力,更好地完成劳动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其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躺平劳动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