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①
——基于4528名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的实证研究

2022-07-23喻承甫宋孟莹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亲子维度情绪

◎李 昊 张 卫 喻承甫 宋孟莹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2.36%的人经常感到抑郁,而情绪压力和亲子关系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调查数据还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尽管事出多因,但专家认为“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亲子沟通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新焦点”。知网检索发现,对于“亲子沟通”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偏少,研究样本量小、对象单一、研究不够深入等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为更深入地把握我国亲子沟通现状,研究其运行机理,本课题组借鉴池丽萍编制的“亲子沟通量表”和李佩编制的“亲子沟通频率问卷”,经优化改进,形成自制问卷。问卷含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亲子沟通的频率和内容,含父亲维度和母亲维度两套题;沟通频率分为“从不”沟通、“有时”沟通、“经常”沟通;沟通内容含日常生活(如衣服、食物、生活等)、学习、人际互动(如交友等)、安全(如健康、个人安全等)、情绪(如快乐、孤独、抑郁等)五个方面。该问卷经信度分析表明,父亲维度阿尔法系数为0.877,母亲维度阿尔法系数为0.880,信度均良好。第二部分调查分析亲子沟通的态度、方式及其效果。因第二部分不涉及要素间的关系,故未作信度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对象为小学高年段、初中、高中学生;共回收4528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亲子沟通总体状况良好,但父子沟通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图2 父子、母子沟通人数比例比较

从统计数据(见图1)看,中小学生亲子间“经常”或“有时”沟通者占比达85.06%,总体情况良好。但比较父子、母子间情况发现,父子沟通状况少于母子沟通,其中“从不”与父亲沟通者超过母亲8.2%,而“经常”沟通者则低于母亲17.45个百分点。这印证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现象,即家庭中父亲教育角色严重缺位的现实。学者张琼在对两千余户子女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家庭进行实证分析后也得出同样结果。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属于“虎爸猫妈”类型,子女因父亲的“威严”和“少言寡语”而对其疏远,温柔善解人意的母亲则成为子女表达与倾诉的优先对象。可见,传统的父亲角色和定位成为亲子沟通中最需要调整和改善的领域。

图1 亲子沟通频率的人数比率分布

(二)亲子沟通在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对性别、学段、父母受教育程度、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六个维度的分析发现,亲子沟通差异显著。

1.女生沟通意愿比男生低

将沟通频率“从不”“有时”“经常”分别赋1分、2分、3分,然后按性别取均值,得分高者说明亲子沟通良好(以下类同)。结果如图3所示,男、女生在沟通内容各维度上虽然趋势一致,即从高到低都是日常生活、安全、学习、人际关系和情绪表达,但男生得分普遍高过女生,都在均值2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际关系和情绪表达两个维度上,男女生得分均偏低,尤其是情绪表达,女生低于均值。由此可见,亲子间的互动和情绪管理应加强,尤其是女生的情绪更应得到关注。

图3 亲子沟通中子女性别差异

2.初中生沟通意愿比小学生和高中生低

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高,孩子们“经常”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意愿呈下降趋势,相应地,“从不”沟通呈上升趋势,其中初中生“从不”沟通的比例高过小学生7.37%(见图4)。这在“人际互动”和“情绪表达”两个沟通内容上表现尤其明显,其中“情绪表达”最突出, “从不”与父亲沟通者达37.66%,“从不”与母亲沟通者达到27.08%。由此可见,父母在与子女沟通过程中,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成长规律,了解其心理和认知变化,会极易发生亲子冲突。据参加访谈的一位广州市重点初中班主任介绍,当前亲子冲突比较突出,较多“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父母会打孩子,孩子也会与父母对打,“战争”经常爆发。

图4 亲子沟通意愿的学段差异

3.父母受教育程度明显影响亲子沟通的意愿

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亲子间“从不”沟通呈下降趋势,“经常”沟通呈上升趋势(见图5、图6)。这说明高水平教育有助于亲子间有效沟通。父母随着知识的积累、眼界与见识的打开,会更在意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更在意教养方式与育儿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更懂孩子,更好地实现亲子间良性互动。

图5 父亲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图6 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4.独生子女与否在亲子沟通表现上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亲子沟通频率上总体都不理想,但前者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度低于后者,“从不”沟通的比率比后者高1.16%,“经常”沟通的频率则低5.86%。这也明显体现在沟通内容的各个维度上。这种现象也得到学者罗运龙研究的证实,他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证实了二胎对一胎的心理冲击及父母对大孩心理上的忽视。

5.家庭所在地影响亲子沟通

调查发现(见图9),家庭所在地对亲子沟通存在影响,其中城市好于农村,农村好于城镇。因受城市工作、生活的吸引,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父母会外出工作,孩子留守在家,亲子沟通缺乏,使得孩子得到来自父母的指导和心理支持相应减少,成为最需要关注的群体。这一现象也得到金小红研究的支持,她认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中学阶段是问题的集中爆发关键时间点。

图7 独生子女与否在亲子沟通意愿上的差异

图8 独生子女与否在亲子沟通内容各维度上的频度差异

图9 家庭所在地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6.家庭结构显著影响亲子沟通

从家庭结构(图11)视角,双亲家庭的孩子亲子沟通效果要优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前者“从不”沟通的比率比后者低16.86%,“经常”沟通则高出16.6%。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沟通内容的各维度上(见图12),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人际互动和情绪表达两个维度都在均值以下。这种现象也得到张铭研究的印证,他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社会适应问题”,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抑郁、痛苦、逆反等不良情绪,是需要得到社会关注的群体。

图10 不同家庭所在地亲子沟通内容频度

图11 家庭结构对亲子沟通比率的影响

图12 不同家庭结构亲子沟通内容频度

(三)亲子沟通内容方面存在差异

总体上,亲子间“经常”沟通的内容最高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最低是情绪表达(如快乐、孤独、抑郁),二者比率差为16.95%。反向统计“从不”沟通的比率也印证了这个趋势。父子和母子在沟通内容上的趋势与总趋势基本一致,但父亲各项内容上“经常”沟通比率均低于母亲,“从不”沟通的比率远远高于母亲(见表1)。青少年处于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关涉到情感的培育、人格的形成、能力的锻炼等等,而作为此阶段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父母,最应该担负起帮助孩子、教会孩子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身心健康的职责。如若亲子沟通不畅,再叠加青春期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冲击,孩子极易滑进可怕的深渊。

表1 亲子沟通内容差异表

(四)沟通的质与量成正比

为考察亲子沟通量(沟通频率)与质(效果)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我说的话,家里没人听”这一负向表述问题,从“沟通很好”到“沟通很差”共分五个度量。交叉分析发现:随着亲子沟通效果由“很好”向“很差”的转变,“从不”沟通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多,即亲子沟通效果与亲子沟通量之间呈在明显的正向预测关系。沟通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思想、情感、意见和看法,但前提是愿意倾听。在民主家庭里,父母将愿意倾听、“换位思考”的意识传递给孩子,亲子间相互尊重,沟通效果更好。

图13 亲子沟通质与量的关系

(五)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方式应得到高度关注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亲子沟通的评价总体乐观,认为“完全符合”“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的描述比率仅占4.62%,但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表2显示,在亲子沟通中,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见,能够鼓励孩子全力以赴。但是,父母也总是喜欢干涉子女的想法,话语中对子女苛责、责骂的成分较多,在信心鼓励和精神支持方面不足。

表2 子女对父母沟通态度的评价(%)

从学生视角考察发现(见表3),其沟通态度相对消极,遇到困难不主动找他人倾诉的比例达到了1/4以上,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也在三成以上。最令人担忧的是,遇到困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少学生不知道何人能够帮助。这种不良情绪如长期得不到疏导,极易导致产生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心理问题。

表3 子女对本人沟通态度的评价(%)

四、应对策略

1.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家、校、社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全社会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这一共识的建立还需时间,更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推动。

2.加强对父母的培训,提升父母的沟通能力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带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蜂拥而来,使得孩子们不仅摄取了大量的知识,身心成熟脚步明显提前。孩子们在快速成长,父母们却未能跟上孩子们的脚步,存在较大的错位现象。所以社会应加强对父母的培训,使父母了解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相关知识,真正“读懂”孩子。沟通并不局限于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也同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正所谓不要一味的“理论家”,而要做真正的“实践家”,利用家务劳动、外出旅行、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等渠道中的沟通与交流,都可以让孩子从中收获智慧和力量,学会务实、坚持、自律、尊重、包容等优秀品质。

3.加强性别教育,强调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作用

父亲是孩子通往世界不可缺少的一扇窗,有了父亲的后盾与支持,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内心会充满爱与勇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父亲每天花15分钟陪伴的孩子相较于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智商明显偏高。张琼的研究也证明,“与不是由父亲作为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家庭相比,父亲是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家庭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高出1.56倍,对子女教育的满意度高出28.79%”。因此,应大力加强社会性别观念培育,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倡导父亲更多地承担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风和家庭教育实施环境。

4.加强青少年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都会有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领导、同事等等交往、沟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一份丰富且复杂的人生答卷,需要人际互动的艺术和恰当的情感投入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中小学生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书本知识一样,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不仅要学,还要训练,要让孩子们知道人有七情六欲,情感不仅可以传递,亦可产生共鸣。只有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建构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引导自己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关注特殊群体和特殊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女孩子、乡镇以及农村的孩子得到的父母心理和精神的支持和鼓励相对较少,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很容易感到孤独、寂寞、无助,遇到重大事件甚至是自以为的重大事件,很容易触发情绪失控,采取极端行为,因此呼吁社会、学校尤其是父母一定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关爱。

猜你喜欢

亲子维度情绪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人生三维度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