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问课堂”的建构意义和建构向度

2022-07-23徐伟

江西教育C 2022年7期

徐伟

摘   要:建构“生问课堂”是“生本时代”课堂教学的智性应变。建构“生问课堂”要把握“问”的内涵,了解“问”的要求,把握“问”的时机。在“生问课堂”中,“问”是“学”的基础,“学”是“问”的展开。建构“生问课堂”要“以问启学”“以问致学”“以问延学”,从而让“问”引领“学”,让“学”催生“问”,让“问”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生问课堂   建构意义   建构向度

基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生命成长的“生问课堂”,聚焦学生的“问”,“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思维不断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前提,“提出问题”是关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核心。作为教师,要将“问”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从而建构有效的“生问课堂”。

一、建构“生问课堂”的意义

“生问课堂”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问学力”。在建构“生问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的“问”与“学”的关系。一般来说,“问”是“学”的基础,“学”是“问”的展开。“生问课堂”往往是“因问而学”“因学致问”的。

(一)“问”的内涵

“生问课堂”中的“问”,不是简单地、随意地、不着边际地提出一些问题,必须讲究“问”的方向、“问”的品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问”首先要具有“学科味”,就是要具有“数学味”。一般来说,学生的“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是什么”的事实性提问;二是“怎么样”的方法性提问;三是“为什么”的意义性、理论性提问。比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时,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分什么?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催生学生的“问”,首先要引发、激发学生的“疑”,有“疑”才有“问”。

(二)“问”的要求

“生问课堂”对学生“问”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敢问”走向“敢问”;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不善问”走向“会问”“善问”;最后,要引导学生从“被动问”走向“主动问”、走向“乐问”。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时,学生从一开始就提出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有的没有质量,有的重复。对学生所提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研讨、筛选,提炼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这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聚焦,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问”的时机

建构“生问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节点。一般来说,要引导学生“问”在重点、难点、疑点、盲点、障碍点、困惑点。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观察“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借助“计数器”等工具,引导学生猜想,有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有关,而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能不能不通过举例验证而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等。这样的问题,源于学生的求索精神,因而是一个真问题,也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二次深度探究。

“问学”是一种积极的数学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问学”的动力、“问学”的欲望,调动学生“问学”的积极性,发掘学生“问学”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出创新性的问题。“问”能厘清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力。

二、建构“生问课堂”的向度

学生的“学”是从“问”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问”的时空,赋予学生“问”的权利,赋予学生“问”的自由。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认知绑架学生的思维、认知,应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数学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崭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一)“以问启学”:开启学生的认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进而开启学生的认知。“以问启学”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提问,捕捉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比如,在教学“平均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笔者与学生在课前展开对话,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应该说,学生的“问学”还是很到位的,围绕学习内容的本质、方法和意义价值展开,充满了“数学味”。学生的“问学”既有“是什么”的提问,也有“为什么”的追问,还有“怎么样”的价值考量。有了这样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量。在“生问课堂”上,学生既是“问”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学生“以问启思”“以问促学”, 在“问”与“学”的互动中发散思维、习得方法、提升学力。

(二)“以问致学”:发展学生的认知

建构“生问课堂”不仅要在预习向度上发力,还要在课堂层面上发力。“以问致学”就是要通过“问”开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质;就是要通过“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學数学五年级上册)时,笔者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的面积,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不能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来摆怎么办?”根据学生的问题,笔者这样启发学生:“怎样才能让平行四边形也能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来摆呢?”有学生提出,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呢?“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催生学生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进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中建构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以问延学”,拓展学生的认知

“以问延学”是“生问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得更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问”的权利,揣摩学生“问”的意图,充分利用学生“问”的资源,“以问延学”“以问拓学”,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内角和有规律吗?这些图形有没有外角和?外角和有规律吗?”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一种内在的认知需求。对学生这样一种发散性、拓展性、延伸性的问题,教师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漠视,应帮助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问延学”,能拓展、深化学生的认知。

在数学教学中,“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助推器。“小问”有“小学”,“大问”有“大学”。没有“问”,就很难有“学”的真正改变。“以问导学”“以问致学”“以问延学”,就能让学生的“学”充分地打开。在数学教学中,“问”引领着“学”,“学”催生着“问”。通过“生问课堂”的建构,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以“深度教学”落实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7(9):4-10.

[2]刘玮.回到数学本身:让儿童在思考中学习(下)——核心素养视域下儿童数学思考的教学建构[J].小学教学研究,2017(16):56-58.

[3]崔小兵.数学教学须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点[J].教学与管理,2020(14):32-33.◆(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