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路径
2022-07-23孙苏芬
孙苏芬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聚焦文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文字背后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 德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升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意义
(一)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以德育为先,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与文化并重、专业与素质并强的高水平人才。打造素质教育课堂,一方面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应试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对于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传授知识时,既要采用有效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弄懂问题,又要合理筛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指引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将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体。重视德育,有利于教师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滞后。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刻板,将语文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教学观念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特质与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若未能与时俱进,就阻碍了德育的有效实施。
(二)学生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强
应试教育除了会影响教师的思想,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当前,学生自身也存在德育意识不强的问题,认为只需要将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以及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即可,而对德育内容不屑一顾。对于教师布置的德育任务,学生多以敷衍的心态完成,并未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学生自身不重视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将会使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举步维艰。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策略
(一)根据教材文本,创设德育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既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又包含一定的德育内容。因此,教师要想有效落实德育,就可以从教材文本出发,让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情境教学法是效果明顯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自身的道德体验。
例如,在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以多媒体图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图片,仿佛置身于天安门广场,切实地感受到北京的美丽与巨大变化,从而生发出热爱祖国之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北京发展现状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今天的北京与作者所见的北京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
(二)引入课外阅读,分层输入德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德育时,应不断为学生引入课外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体而言,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少,自我分辨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教师在选用课外阅读内容时,既要考虑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还要考虑文本的内容是否难易适宜,能否满足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重以人为本。面对同一知识点,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为有效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在引入课外阅读内容时,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为不同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阅读书目,并制定差异化的阅读目标。学生只有真正学有所得,书中的内容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革命先辈爱国无畏、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崇敬之情,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引入读物,采用分层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抗日英雄王二小》等语言上平铺直叙、情感真实饱满的书籍;对于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引入与教材文本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资料,从而确保学生正视历史,生发出爱国情怀,在正视百年屈辱史的同时,学习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成长为对生活饱含热情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合课堂教学,以活动渗透德育
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德育课堂,一方面能够全面渗透德育理念;另一方面能够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显现出德育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教学完《一枚金币》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明白财富与幸福应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而不是靠父母给予这一德育理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以“学生该不该在家用劳动换取零花钱?”为主题的辩论赛。首先,在辩论赛开始前,教师应让学生推选出裁判,在确保结果公正客观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随后,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激烈辩论。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辩论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升华本次辩论赛的意义。通过辩论赛,学生锻炼了思辨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自身对于“热爱劳动”“珍惜个人所得”等德育理念的认识。
(四)开展课外实践,打造高效德育课堂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灵活调整,打造出更加完美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化个人对于德育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国庆节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国庆卡片。当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投票,推选出个人认为最优秀的卡片作品。之后,教师再将学生选定的卡片作品张贴至学校公布栏,在展现学生的创作成果的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布置以“国庆节”为主题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爱国氛围中,升华自身的爱国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撰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演讲稿,促使学生在不断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爱国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势在必行。教师要想有效贯彻这一教学目标,首先应从重塑个人观念出发,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谭长浩.“心”的实践?“心”的成果——小学语文立德树人的策略分析[J].家长,2020(35):41-42.
[2]马彪.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1(41):49-50.◆(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蓝坊镇新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