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2022-07-23叶青
叶青
摘 要:本文从构建教学结构、加强学法指导、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培养自主能力、拓宽学习空间六个方面,探讨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探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致力于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双减 语文课堂效率 提质增效
2021年“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终于迎来政策支持。怎样让语文课堂“提质增效”,达到“双减”的真正目的,是教师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文体意识,构建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钱理群认为,要把文章讲清,重要的是把问题的特点弄清。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有教学的前瞻性,课前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过程,逐一讨论、推敲、论证各个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巧妙设计课堂环节,使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构建高质、高效的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粒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的视频,导入散文《永久的生命》,让学生在欣赏生命的美丽绚烂时,思考生命的永恒;以一曲铿锵有力的《好汉歌》音频导入白话小说《智取生辰纲》,让学生在蓬勃激昂的歌声中,激发英雄的热血与豪迈精神;以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导入长篇小说《范进中举》,让学生在诙谐幽默的老话中,进入或悲或喜的讽刺小说情境……在导入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或主旨的语句,披文入情。
二、以生为本,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水平能力和认知倾向出发,分析教学重难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一,有机渗透,寓学法于教学之中。学法指导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必须以“导”为中心:(1)备课时要考虑学情,精心设计各个环节;(2)在设计预习环节时,把整体预习法和以单元为结构的预习法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3)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就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与点拨;(4)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5)设计有效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第二,建章立制,确保学法指导到位。叶圣陶先生认为,要让好的态度和方法成为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落实日常的学习:预习、上课、写作业、复习、课外阅读……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学法指导不能仅依赖教师,我们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挖掘课堂资源,提升思维能力
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挖掘课内资源,让学生在模仿、提炼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开阔视野;适时利用激励机制,将学生的作品加以展示,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实现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目的。
例如,课文《白杨礼赞》通过描写西北地区常见的植物——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部形态,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了白杨树坚强质朴、力争上游的精神,热情歌颂了不屈不挠、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学完课文,笔者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植物——竹子,并要求他们运用象征的手法创作一个片段。有的学生写道:“竹不像桃花一般美丽,但它仍能与其相衬,宛如‘好女子’依偎在‘伟丈夫’旁令人向往。”有的学生写道:“竹从笋起便不止生长,从笋看竹,从竹看笋,完全想象不到矮小的笋可以长成高大的竹,这就如同我们的学习一般,回头看时便会看到极大的成就。”还有的学生写道:“我赞竹,因为它挺拔,不止生长,不畏逆境地向上生发。”
四、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合作精神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念,课堂应形成一种教育微观环境。师生即是这种生态系统中的群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又相互融合的“生态域”。教师与学生的充分合作与互动,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的基础。
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例如,在《消息二则》的教学中,由于该文本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距离学生所处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即时性新闻体裁,笔者让学生以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为素材,创作一则消息。随后,笔者利用一节语文课开展活动,让学生以七人为一小组,轮流批改组员的习作并进行评分。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分享自己的习作。活动开始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篇习作都具有特色,小组之间讨论得十分激烈。
如此这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围绕阅读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活动,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与教师互动的心理障碍,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拓展阅读资源,培养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的阅读必须达到一定的广度,涉猎各种类型,以及达到相当的阅读量。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不妨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名著阅读”部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积极解读“名著導读”部分,精心设计读前导读环节,着重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循着一定的路径独立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昆虫记》时,笔者让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蝉的地穴》《蝉的卵》,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通过赏析语言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其次,教师必须合理规划阅读进度,在课堂上开展自读反馈,及时跟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昆虫记》时,笔者规定整本书阅读期限为两周,并且每天用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提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考查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再次,教师应根据学情创设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回归课堂,展示探究成果。例如,当学生完成《昆虫记》的课外阅读后,可以按组领取探究任务,或制作思维导图,或制作昆虫卡片,或撰写短文……最后,丰富的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良好的写作是阅读的动力。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又互相促进,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应推动读写并进。例如,在《昆虫记》的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一段文字,模仿法布尔的构思和语言,写一篇动物说明文。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树立“大语文”意识,拓宽学习空间
社会性是语文最显著的特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从书本、课堂走出来,注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浸润和必要的社会实践,树立“大语文”意识,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春》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漫步校园,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一花一木,培养他们发现自然美的能力;在教学《背影》时,不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情景,品味父母的一言一行,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总之,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作为,主动探求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致力于课堂的“提质增效”,让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俊.“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青海教育,2022(3):39.
[2]方海梅.“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2(9):27-29.◆(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