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BOPPPS 模型和课程思政因素的心肺复苏教学探究
2022-07-22刘银玥全宏姣周琼华周国强郑婵娟阳益德
刘银玥,刘 泽,全宏姣,周琼华,周国强,郑婵娟,阳益德*
(1.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2.湘南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3.湖南师范大学校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
心脏骤停是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心肺复苏技术也逐渐进步,对于提升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心肺复苏简称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针对呼吸、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3]。大学生是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需要全面提高自身能力,而学习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探索课程思政的新方式和新途径。BOPPPS 教学模型作为近些年来受北美多所知名高校青睐的教学模式[4-5],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课程导入(Bridgein)、目标(Outcomes)、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6个部分。该教学模型主要强调两点:首先强调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参与互动;其次是要前测、后测及学生讨论情况,迅速捕捉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程度的信息,可以为后续教学及时调整做出判断[6],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湖南省某高校非医学类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态度和知识知晓情况,并比较融合课程思政因素前后学生相关态度得分和知识得分的差异,同时了解大学生对于融合课程思政的满意程度,结合BOPPPS 教学模型导入课程、明确教学目标、课前进行问卷调查、课中利用人体模型进行参与式教学、课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总结等,综合分析在大学生中普及心肺复苏面临的困难,找出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心肺复苏急救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提高健康素养,为向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打下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0 年11—12 月,以湖南某高校非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抽取2019 级3 个班级,采用问卷星在课程前后分别进行心肺复苏问卷调查。课前课后均回收274 份问卷,有效问卷均为270 份(问卷有效率98.5%)。在课程上完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课程评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54 份。
1.2 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采用融合课程思政因素的课堂讲解和讲授、观看视频及部分学生现场模拟实操的方式进行教学。
1.3 研究工具
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问卷参考国内研究的问卷[7-8],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为Cronbach′s α 系数0.843,内容效度0.95 和重测信度0.72,由4 个部分组成,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课前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知识来源途径等)、课程前后心肺复苏学习态度、课程前后心肺复苏知识知晓情况。课程评价问卷包括课程满意度、必要性、对三观塑造的帮助和教学方式4 个方面。现场模拟操作的工具为人体模型。
1.4 统计分析
从问卷星中将数据导入SPSS 20.0 中进行统计分析,对连续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和独立样本t 检验,课程前后得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分类变量进行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和课前情况
在研究对象中,男生59 人(21.9%),女生211 人(78.1%);平均年龄(19.20±0.75)岁。在受调查的学生中,95.6%听说过心肺复苏,主要来源依次为电视(82.6%)、网络(74.4%)、健康教育讲座/培训(61.1%)、书籍(53.3%)等,但仅有13.7%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当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伤病员时,有74.4%的学生首先立即拨打120 急救电话寻求帮助,98.1%未遇到过紧急抢救场合。具体见表1。
表1 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课前情况
2.2 课程前后心肺复苏态度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变化
课程前后调查对象的态度中,对于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配备急救设施、宣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必要性的认知,对于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感兴趣程度,对于参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和遇到急救场合施救的意愿,对于呼吸和(或)心跳骤停伤病员救活的认知均有提升。遇到紧急情况实施心肺复苏的把握有大幅提升,有些和非常有把握的调查对象从23.3%上升到71.8%。具体见表2。
表2 课程前后大学生心肺复苏学习态度情况[n(%)]
教学后心肺复苏知识知晓情况问卷中,30 道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教学前(P<0.05),其中正常成人呼吸次数(34.0%)、正常成人心跳次数(30.8%)、心跳呼吸骤停的人应安置为何种体位(31.1%)、心肺复苏吹气和胸外按压顺序(32.3%)的知晓率都提升30%以上,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44.4%)、成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40.4%)、心肺复苏时一个抢救周期按压和通气轮数(46.7%)、心肺复苏“黄金时间”(41.9%)知晓率均提升40%以上,见表3。
表3 课程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情况[n(%)]
2.3课程前后心肺复苏态度和知识得分情况变化
研究对象态度得分课程前后分别为(82.23±8.63)分和(89.95±8.40)分,知识得分从课前的(51.14±13.27)分提升到课后的(69.89±14.07)分,两部分分数均有明显提升(P<0.05)。总分从课前的(56.80±11.41)分提升到课后的(73.54±11.79)分,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态度和知识水平均有帮助(P<0.05),见表4。
表4 课程前后学生态度及知识总体得分情况(±s,分)
表4 课程前后学生态度及知识总体得分情况(±s,分)
分数态度分(总分8 分)知识分(总分36 分)总分(总分44 分)培训后(百分制得分)6.58±0.69(82.23±8.63)培训前(百分制得分) t 7.20±0.67(89.95±8.40)P-14.24 18.41±4.78(51.14±13.27)24.99±5.02(56.80±11.41)25.16±5.06(69.89±14.07)32.36±5.19(73.54±11.79)-21.05-22.26<0.001<0.001<0.001
2.4 学生对于心肺复苏课程的评价
共有154 名调查对象参与心肺复苏课程评价问卷的填写,其中97.4%的大学生表示对课程满意和非常满意,98.7%认为课程思政元素在心肺复苏技术教学过程中是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98.1%的学生认为心肺复苏课程对于塑造三观有一定帮助,小视频学习(87.0%)、具体实例(74.7%)、案例讨论(70.1%)是调查对象喜欢的融合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元素的学习方式。具体见表5。
表5 学生对心肺复苏课程的评价
3 讨论
3.1 心肺复苏课程对于提升学习意愿和知识知晓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发现,课前,湖南省某高校非医学类学生虽然大部分听说过且希望学习心肺复苏,但大部分人未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且接触和了解心肺复苏的渠道不够专业,同时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心肺复苏抢救,因此导致他们面对需要心肺复苏情况时的救助意愿虽强但把握度低,大部分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及社会对于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较低,导致非医学类大学生缺乏渠道和机会全面深入地学习专业的心肺复苏急救技术,未能及早学习相关急救知识[9-10]。
课后,大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学习需求增强,各个问题的知晓率都有明显提高,这也说明心肺复苏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影响。课程思政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合,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能从主观上提高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11-12]。心肺复苏课程对于公众认知和知识的提升是有效的,能较好地改变公众对于心肺复苏等相关急救课程的态度,使其认识到学习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公众,由此提升公众处理类似紧急情况的能力[13]。
3.2 学生对融合BOPPPS 模型和课程思政元素的心肺复苏教学评价高且具有推广价值
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本次教学非常满意,对于小视频学习和具体实例的讲解与讨论非常期待,对于课程思政元素加入课堂的必要性有非常高的评价,且学生肯定了本次课程对于三观塑造的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认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公众健康相关知识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时可以进行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相关知识的接触方式和学习频率,提高公众对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重要性的认知,普及相关知识,有效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当前国内外均倡导“全民急救模式”,而大学生群体掌握和应用现场急救知识及技术对于推广“全民急救模式”具有积极作用,基于学校的现场急救教学对于提高学校形象、增强学校软实力具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整体来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差。BOPPPS 模型提出了标准化教学流程,尤为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推动学生重视现场急救的学习和意识,从本次教学改革来看,学生有较高的满意度,且参与度也较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