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22王富武张晓丽郭雨霁张艳敏郝爱军刘尚明
王富武,张晓丽,郭雨霁,张艳敏,刘 倩,郝爱军,刘尚明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大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首先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人生中的重要转变阶段,特别是大一时期,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1]。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必然会对学生原有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信仰迷失等现象。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医务工作者只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而疏忽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感及仁爱之心,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医生的认知[2]。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职业道德,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及国家的未来前途[3]。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组在综合多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教学中,努力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思政教育目标,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制度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
为适应课程思政教学需要,课程组重新制订了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思政内容,即在每一章节原有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目标的培养。例如,在上皮组织章节的教学大纲中,除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素质(价值)目标为:通过案例(思政元素)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其爱国情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授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到实际授课中[4]。为此,课程组建立了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研讨制度,通过集体研讨,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以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同时,课程组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课程思政工作坊和讲座,积极与校内外同行交流、探讨,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增强任课教师的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性和引领性,争做教书育人的“四有”好老师。在课程组各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组获得多项山东省和山东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奖项,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单元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临床医学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科学进展等素材与职业道德、人文伦理修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力争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2.1 重视医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当下医疗体制市场化、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5]。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讲解内容不同,我们适时引入相应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在讲述单层扁平上皮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时,引入阑尾炎手术过程中肠壁外膜损伤导致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临床案例,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开刀,还要具备对患者负责及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如讲述胚胎植入时,引入年轻女孩异位妊娠临床误诊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医学誓言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数位临床专家及教学名师,从临床、科研、伦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举办讲座或进行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名医、名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医德医风及医者的大爱情怀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努力做到“医者仁心”。
2.2 培养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不负时代重托,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引入我国科学家在组织胚胎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国际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及爱国信念[6]。在讲授胰腺结构与功能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牛胰岛素,解析了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并延伸了中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如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获得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等。在讲述呼吸系统内容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批医护人员不计个人利害冲在抗疫第一线以及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等的优秀事迹。这些思政案例的引入,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者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在讲授胚胎学绪论内容时,介绍老一辈胚胎学家如朱冼、童第周及张汇泉教授等人的杰出成就和事迹,并联系我校陈子江院士的事迹和成就进行评述。这些思政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科学家在组织胚胎学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钻研,勇攀科学高峰,为医学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3 完善人格修养,引导学生关注人文伦理及社会民生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医学生命教育即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7]。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大量的医学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8-9],部分学生对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人际关系和情感沟通能力较差,伦理意识和伦理思维能力不高等。由于医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理念,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课课都育人”的重要环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相应的思政案例进行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术道并重”。例如,在讲述胚胎学内容——心血管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先天性心脏畸形时,通过介绍患儿父母及其他亲属、医生的不同反应,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待有缺陷的胎儿及新生儿,加强学生人文伦理方面的教育。在介绍日本水俣病案例时,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及社会热点,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人类家园。同时,我们邀请医学伦理学系的王云岭教授举办了“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生死”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人文伦理方面的教育。此外,在讲述女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时,引入女大学生捐卵险丢性命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进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教育,倡导“文明修身,明德正行”。通过各种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修养水平[10]。
3 拓展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1 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在线课程思政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互联网+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在线教学平台等多种网络媒介进行课程思政亦是一个重要手段[11]。在线教育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思政元素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方式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受教学学时、上课时间、授课教室等限制,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空间,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搭上了网络发展的“快车”,实现全方位传播[12]。我们利用中国大学MOOC 和SPOC 课程,在每一章节后面附上相应的思政案例,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并要求学生对部分在线思政案例进行回答和讨论。如在“胚胎四肢发生”章节后面,我们分享了“反应停”事件,在问题环节,除“孕期用药注意事项”等问题外,还提出“针对国内出现的疫苗、药物事件,请从责任部门、医务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等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探讨。同时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交流、互动,通过对相关医学病例、社会热点、科研进展等素材的讲述和探讨,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
3.2 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思政作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实验教学不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而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作为基础医学一门重要的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不同形式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在传授实验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探索、严格认真、人文伦理等修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小鼠活精子标本的制作与干涉实验”中,除了动手操作、自主设计课题,还分享了“男性不育研究进展”“基因编辑婴儿”等资料。如“基因编辑婴儿”案例,通过数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将实验课内容也进行在线资源建设,相应的思政资料亦随之上网,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专业实验教学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融入思政案例,还根据讲述内容,邀请相应专家进行不同形式的专题讲座或前沿进展报告。如组织学与胚胎学科室退休的老主任、老党支部书记刘凯教授,他对个人科研、工作的亲身体会的讲述,让学生领略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严谨、认真、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参观人体科学馆,通过各种胚胎正常、畸形标本及解剖、病理等样本,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恪守职业操守、做有使命担当的医生的责任和意识。此外,推荐学生观看相应的纪录片(如《人间世》《生门》等)、专题片(如陈子江院士、钟南山院士等人物专访)及一些优秀电影或视频等,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为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状况,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倾听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及思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020 年5 月期中教学检查师生交流座谈会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结果见表1。
表1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
表1 显示,几乎所有学生表示喜欢将思政案例融入教学,认为其可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期间学生看手机现象明显减少。大多数学生表示,思政案例的引入,能加深自己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将来要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为患者服务。大多数学生表示,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有助于增强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三观。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也显示,实施思政教育后,考试平均成绩与往年相比有所提高,特别是不及格率明显降低。
4 结语
在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下,通过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优势,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伦理和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创新、有奉献、有责任、有温情、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当然,如何评价思政效果,如何防止“过度思政”,在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