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实证分析

2022-07-22

当代旅游 2022年14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思政育人

王 丽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融”字是课程思政的目的,也是当前的困境。《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尝试推翻以往专业课和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界限分明、路径割裂的做法,疏堵点,化难点,改课程思政嵌入为融入。

一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归纳出教学总目标是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形成原因、地理分区的优势旅游资源,提炼出课程思政的总目标是认识中国旅游资源国情。

围绕这个课程思政总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中国旅游地理》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教学?”“课程思政如何推进实践?”如当前大多数专业类课程一样,《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但是困境依然没有破解,堵点、难点还是掣肘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一)教师“不愿意”成堵点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旅游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旅游地理、国内旅游资源、全国旅游区分布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蕴藏在中国旅游地理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历史等缺乏对学生的升华教育,只注重显性的专业知识,忽视了隐性的思想政治感染。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长期以来的惯性教学思维外,还囿于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对课程思政产生抵触。

(二)教学“有难度”成难点

“不愿意”和“有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的堵点存在,归根结底,还是课程思政存在难点。

第一,科学合理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较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内容宏观上看与爱国主义贴合,但是又比较泛化,考虑到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必须兼顾思政元素的合适度与差异化,因此需要在“四个自信”的统筹下,细化能与每节课融合的具体思政素材或案例。

第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有机融入困难。《中国旅游地理》知识面跨度大,知识点小而散,思政元素更是拈起即是,这种看似简单的优势更要掌控好课程思政的融入度和融入点,否则就变成了“脚踩西瓜皮”。为了增强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思政角色的适度和恰到好处,就必须要站在课程顶层设计的高度,以久久为功的坚持,反复地进行课堂情境的教学实验,实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再设计”的教学闭环。

二 疏堵点,教师要将思政内容植入时代话语体系

(一)授课教师要自觉坚守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

《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当代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旅游地理》授课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旅游资源知识,更要讲明蕴藏其中的华夏文明、中华智慧和中国精神,通过教学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学生,既要传知更要育魂。

(二)授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思政内容的修学

一是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理念。一方面,授课教师要主动接触思想政治类课程、多与思政专业课教师交流,弄清楚思想政治基础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路径。另一方面,《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要与思政课联合备课,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做到课程间协同。

二是增强教师自身的思政底蕴。一方面,主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深度,《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有许多历史人文性质的教学元素,要讲透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主动加强对“四史”的领悟能力,“四史”的100年,也是中国旅游起源、发展、繁荣、转型的100年,中国旅游的发展与“四史”息息相关,要讲清旅游地理,必须要将其放到近百年的政治经济变换的大格局背景下。

(三)授课教师要主动培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愿教”的动力,也要有“会教”的能力。

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特性。属性上,课程思政是隐性育人,课程思政目的是渗透,课程教学需要做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融入思政的课程教学要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二要探索《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方法。一是要用好资源,将受到的有关培训、学习积极转化为课程实践落地。二是不拘一格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验,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获得教学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做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汲取同行关于课程思政特别是相通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授课实践,提炼问题,形成观点或经验,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

三 攻克课程思政难点,做好思政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在教学层面的落实表现为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各环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需要以备课教学设计为抓手,从顶层设计落实课程思政,既要从整体把握课程思政的总目标,也要再落地到具体教学内容层面。挖掘可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在统筹课程平台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学策略(见图1)。

图1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明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总目标

《中国旅游地理》是对中国自然地理旅游资源、中国人文旅游地理资源、中国旅游产品、中国旅游交通、中国旅游区划及主要旅游资源线路建立的学习认知。课程应该达到的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旅游兴国的职业使命,具体可以表述为三个育人思路。第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家国情怀,爱家乡、爱河山、爱灿烂文化,化情感为行动;第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辩证主义全局观,通过对旅游资源地理及旅游活动发展衍变,深刻理解人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创造作用;第三,坚定学生“四个自信”,从美学鉴赏和历史人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传播美丽中国形象、讲述祖国古今文旅故事。

(二)提炼《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时,需要根据知识教学目标确定思政教学目标,从众多的思政素材中遴选出有用、好用、管用的元素嵌入教学课堂,让知识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浑然一体。这里以旅游资源概述为例,对照知识目标旅游资源的概念、基本类型、特性,升华出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即文化自信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再统筹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提炼出可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为:①中国自然资源国情;②中国地图发展简史;③两山理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⑤生态补偿机制试点;⑥国家及各地有关林长制的方案。

(三)选用教学策略,输出+驱动灵活嵌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

第一,故事融入和情感唤醒是输出式课程思政的常见做法,课程思政要避免出现简单粗暴的思政+专业的两张皮误区,所以既要内容上的相融相通,更要方式上的有趣有味。思政内容输出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做法是通过案例、故事、创设情境等载体,将蕴含在课程中的各种情感、意识、认同激发出来、唤醒过来,醍醐灌顶点醒学生,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如在讲述湿地旅游资源的时候,可以引入2020年习近平考察西溪湿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为湿地公园的案例;在讲述巴蜀文化旅游区时,嵌入歌曲《看山看水看四川》及李白杜甫的诗歌等,生动活泼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任务驱动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效果明显,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故事融入和情感呼唤在做法上比较简单,学生乐于接受,但是对学生而言还是被动式教育,教育效果来得快,走得也快,本节课堂教学结束,学生的思政共鸣情感也就淡化甚至流失了,印象不深刻造成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比较短。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课程思政,让学生从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做法是通过教师带着课程思政的意图进行任务布置、提出任务完成要求,学生个人或者团队探究形成结论汇报、接受教师及朋辈点评。具体做法:一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讨论中。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方式,能较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逻辑表达,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以抛砖、关联或者结果的形式嵌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驱动教育,让学生以头脑风暴、观点交流、解决问题等途径深化理解、自我启迪;二是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式训练中。教师创设课程思政项目式训练情境,提出项目内容和完成要求,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嵌入国家文旅部的遴选“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活动,发布线路设计,要求“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查找资料完成项目训练,也是一个自我思政教育的过程。

(四)发挥课程平台的育人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成熟好用的课程平台涌现出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借助这些课程平台,如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职教云等,它们在拓展课程资源、畅通教学环节衔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上功不可没,这些优势同样可以植入课程思政中,特别打通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课程思政的衔接,形成闭环,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宽度和深度。

四 结语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上要一以贯之,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教师为入口,疏通课程思政的堵点,推进课程思政的话语自觉;以方法为切口,破除课程思政的难点,深化课程思政的落地成效,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和“树人”的统一。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