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训形态下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2-07-22贾燕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贾燕

摘 要:以规训形态下的瑶族长鼓舞为研究对象,从舞蹈身体语言学的角度对瑶族长鼓舞的动作进行分析,并将次生形态下的瑶族长鼓舞与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探讨如何使规训形态下的瑶族长鼓舞课堂与现代社会的特点相契合。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规训形态;教学实践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规训形态下广西民间舞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2020JGY41)研究成果。

“规训”一词来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用来指称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即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手段,又是不断制造知识的手段。《舞蹈身体语言学》将其应用于对舞蹈存在方式之一“学院派”教学体系下的舞蹈之代称,从而构成了一种与生活形态相对照的存在方式——规训形态。较之生活形态,规训形态下的舞蹈就像原始森林被抽样移植或嫁接而又成林的“次生形态”。舞蹈经过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部分,逐渐承接到舞台部分的再生舞蹈。

一、规训形态下的广西瑶族长鼓舞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有着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瑶族历史悠久,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点。俗话说“有山就有瑶,有瑶就有鼓”。瑶族人民始终保持着靠山而居、依山农耕的生存状态。长鼓舞是瑶族的标志性舞蹈。相传,远古时期,盘王被山羊撞下山崖身亡,其儿孙们扒下羊皮钉在梓木上制成长鼓,击鼓而舞来祭祀盘王。瑶族的长鼓舞大多围绕着盘王的祭祀礼仪而发展,如象征自然崇拜的雷神长鼓舞、象征生殖崇拜的黄泥鼓舞等。

(一)原生的形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瑶族长鼓舞种类丰富,它们大多依托祭祀仪式和民族传统节庆而存在。比如芦笙长鼓舞、黄泥鼓舞大多在祭祀仪式中出现,统称为还愿长鼓舞;狮子长鼓舞属于娱乐性、表演性较强的舞蹈,通常出现在节庆活动中。由于广西瑶族历史悠久,并有着支系多、分布广的特点,不同地区的长鼓舞在打法和动作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笔者以下着重对祭祀仪式中的长鼓舞进行阐述。还愿长鼓舞通常在“还盘王愿”节俗中出现,有一人表演、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等形式。瑶族长鼓舞的表演通常具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由男性演绎。

比如,在单人还愿长鼓舞中,舞者在演绎长鼓舞时,一手持鼓,握住长鼓的中部,另一只手敲击鼓面,并且在每套舞蹈动作之前都会在头顶进行一个大平圆的转鼓动作,而后再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长鼓舞的演绎。这种“拜四方”的动作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恭敬。又如,在黄泥鼓舞中,舞者的下肢力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由于黄泥鼓的体积较大,舞者通常会以蹲、弹、跨腿等动作配合完成长鼓舞的表演,给人以沉稳内敛、步伐矫健的感觉,体现了瑶族人民纯粹质朴的性格。

在表演长鼓舞的过程中,舞者的下半身通常以矮蹲、蹭步、颤膝为主,上半身以长鼓为核心,进行鼓花的舞动等。长鼓作为一个“法器”,在仪式中,通过舞者的演绎,能够传达后人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寓意着人们祈求得到庇佑,希望生活风调雨顺。

(二)次生的形态

广西民间舞是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特色必修课程,其不仅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目前课堂上所使用的瑶族长鼓舞的教学素材主要是由金美月等老一辈艺术家结合自身多年的采风实践和经验,将原生态的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加工整合而成的。在采风过程中,金美月多次走访向民间艺人,掌握了丰富的原生舞蹈语汇,总结出有规律的身体动律,提炼出一套适用于课堂的瑶族长鼓舞教学内容。

进入课堂后,长鼓舞教材的功能以训练身体、开发身体为主。比如其把民间仪式中的“拜四方”动作以上、下平圆鼓的形式保留在了课堂上。一方面,这样突出了对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长鼓舞神秘的祭祀色彩。许淑英曾说过“采风是一种选择,混淆就是消失”。在原生的长鼓舞中,身体语言以祭祀性的动作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带有自娱性质的舞蹈动作,之后进入课堂,与舞台表演艺术有了衔接。

二、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就广西民間舞而言,其形成于民间,有着特殊的信仰文化,也有着特殊的语境和技术形式。同一种舞蹈在不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在当下课堂中的次生舞蹈逐渐形成时,我们却要思考,在从舞蹈形式中提取“根”元素时,是否能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这也能在无形中为教学的开展起着奠基作用。

(一)教学目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于以人为本。广西民间舞作为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必修课程,始终秉承着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取材于民间,提炼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理念。其在给学生带来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了解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掌握技术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广西民间舞,以此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使高校培养出热爱舞蹈事业且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舞蹈艺术人才;其次要符合地区发展的需求,能够突出地域优势,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因此,瑶族长鼓舞作为广西民间舞系列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训练身体的手段,还代表着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当下部分学生只注重技能的学习,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广西民间舞的课堂中,还成为舞蹈类专业学生的一种通病。

就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本地的文化、民俗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民间舞蹈蕴含的原始情感渗透在舞蹈风格里。其次,要让学生通过把握动律、节奏、情感来体现这一地区特有的舞蹈风格,并强化此风格。最后,要让学生把握综合效果。民间舞蹈的呈现是要兼顾整体的,不能过度强调身体某一部位的动律,而是要在整体中强化局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操练性”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操练”也就是舞蹈训练的过程,用来形容舞蹈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方式。进入专业化的舞蹈学习阶段后,其对学生的身材比例、肌肉素质以及技术技巧方面的能力要求随之提高,“操练式”的教学方式由此形成,其是一种训练手段,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在课程完成时,可以从舞蹈展示中看到学生在“操练性”教学方式的作用下而呈现出的整齐划一的动作,以及学生对动作节奏的处理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大学生来讲,无疑会使其养成不主动思考的习惯,单纯地以为练好动作就达到了相关要求。实则相反,作为一名舞蹈生,如果只是训练身体,只会让四肢更加发达,而四肢发达显然已经不是大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最终目的了,同时单纯的操练也不是学生课后学习的唯一手段。对于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而言,虽然大多数人的论文写到了瑶族长鼓舞的相关知识,但却经不起推敲,部分学生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一方面,这说明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没有大量阅读资料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大多数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于动作名称的掌握和动作的演绎没有问题,但对动作背后的内涵、风格成因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

掌握动作规格、基本形态,是最低级的要求,也是“操练式”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最直观的结果呈现。但是作为一名本科生,其对于知识的了解如此浅显是不合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发现问题,因材施教;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要眼观、耳听、身动、脑转。而在“教”与“学”之间形成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共赢”。因此,应将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移,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而不是盲目地完成舞蹈动作的教授。

三、规训形态下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瑶族长鼓舞是学院派民间舞,所以此时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具有民间自发性。我们常说“取材于民间,规整于课堂,升华于舞台”,职业化的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操练性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而所有的动作一旦进入规训状态,就会形成与原生舞蹈不同的審美目标与风格,此时的民间舞已丧失了自发性和自娱性,从而有了不同的审美目标。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则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来实现。

(一)引导与建构下的“口传身教”

“口传身教”一直以来是舞蹈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口传”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更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的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这个民族的认知,包括历史背景、地域环境、人文风俗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思考,进而体会到所学民族舞蹈承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例如在进行瑶族长鼓舞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瑶族,了解长鼓和瑶族人民的关系,追根溯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口传和引导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尊重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形态,对民间舞蹈有清晰的认识以及身体记忆动作的过程。其次,要从身体和道具的关系入手,包括持鼓方式、击鼓方式、转鼓方式等,鼓励学生多学、多看、多感受,让学生在受教和自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尝试用身体语言去解答问题,用笔去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广西民间舞来说,其动作虽然简单,但动作背后的文化却十分深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求知的欲望,如可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等。但这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习惯通过网络查阅资料,鲜有人能真正走进图书馆或者走进乡下获取资料。为此,教师一定要上升到文化层面去教导学生,使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在完成动作时,才能与民间文化产生共情。最后,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新的看法,将学期的学习形成一个闭环,在“口传身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其具有反思和自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从教学的发展方向来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采风时所看到的舞蹈内容已经不同了。虽然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但我们不能把动作优美作为唯一的舞蹈的审美标准。比如瑶族长鼓舞最早只有男性才可以演绎,发展至今,虽然在一些仪式中仍然是由男性来演绎,但在课堂中的舞者却不仅限于男性,而是有不少女性。在女班教材中,其要求舞者不仅是美丽的化身,还要求舞者更多地展现出仪式中舞蹈的特殊性以及男性在演绎过程中的粗犷形象和舞蹈技巧。

如今,作为教师,其要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教育成果或舞台作品,特别是从事民间舞教学工作的教师,其始终要做到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地域文化,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学生角度来看,提升审美水平的前提是要有“认同感”。这里所说的“认同感”不单单指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感,更多的是学生对所学民族舞蹈和文化的认同感。从浅层次学习到对文化的深度认知,再到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根植于内心的信仰。这样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舞台上,学生都能使舞蹈表演效果更加丰满。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性格,每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也都是绚烂多彩的,这正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所在。规训形态作为当下舞蹈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规训形态下身体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对规训形态下的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对民间舞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黄小明,胡晶莹.舞祭:广西民间祭祀舞蹈文化田野考察与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小春.瑶族长鼓舞[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李丹娜,贾建文.规训形态中舞蹈身体的限定性开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11-14.

[5]杨鸽.规训形态下的身体语言解析:以职业化舞蹈海阳秧歌为例[J].艺苑,2017(2):74-76.

[6]弓佩茹.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以《沉香》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20.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低年级卫生习惯的培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