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遗民间舞蹈与地方高校融合的可行性

2022-07-22王希贝冯程程

大观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校

王希贝 冯程程

摘 要:“渔舟剑桨”是流传于江苏无锡太湖一带的民间舞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民间舞蹈濒临失传,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及科研条件,是肩负起传承非遗重任的不二之选。以“渔舟剑桨”为例,通过阐述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意义,概述各地非遗民间舞蹈和高校舞蹈教学的相关情况,分析二者融合的发展前景,探讨非遗民间舞蹈进校园的可行性,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非遗民间舞蹈;“渔舟剑桨”;高校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运河江苏段江南舞蹈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2021SJA0857)研究成果。

“渔舟剑桨”是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渔舟剑桨”是一种流行于江苏省无锡市马山镇及沿太湖地区一带的舞蹈。旧时在太湖一带的反渔霸斗争中,渔乡渔民购回宝剑藏于桨柄之中,自制了武器——“剑桨”,形成了“剑出鞘,桨为盾”的独特器具,必要時人们可以利用剑桨来护身保家、抵抗流寇和湖匪恶役的攻击。随后操练剑桨习武的动作逐渐演变为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舞蹈——“渔舟剑桨”。其有着鲜明的艺术观赏性、自娱性,是中国传统民间荡湖船和剑桨的结合体,能给人美和激情的体验。

马山的《渔舟剑桨舞》由编排布阵、桅杆杂耍、剑桨舞、戏斗渔霸四部分组成。“渔舟剑桨”的舞蹈队伍中,有渔姑、指挥船、两盏鱼形灯、四盏门旌灯、一对荡湖船。演员们腰系渔舟花灯,手握剑桨,列队登台演出。人们排练“渔舟剑桨”舞,一为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为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时势走向清明,这一独具江南水乡神韵的传统舞蹈的功能已由迎战自卫转向强身娱乐、美学欣赏,是一项富有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渔舟剑桨”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进入校园之后,又被赋予了传承与再发展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渔舟剑桨”的重要意义

非遗民间舞蹈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历经了数年的不断演变后,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特色,记录着先民们的生活生产场景。了解其内涵,有利于我们对传统舞蹈文化进行深层了解与探索。

在舞蹈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其是以人体为载体,承载了人们思想与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地域环境、经济生产力等因素有关。而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影响着舞蹈的动作与风格。比如以往江南地区的人们以丝织、渔猎为业,因此非遗民间舞蹈“渔舟剑桨”就多以“骑马蹲裆步”“半蹲前点步”“五点步举桨”等为动作,以“走四门阵”“线盘阵”“八卦阵”等为队形,通过变换队形来还原旧时渔民们的生活场景。此外,还有“大步划桨”“桨剑分开(右手拿剑,左手拿鞘)”等动作[1],展现了渔民们乘船在湖上行驶的生活形态。

诸如此类的众多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学者蓝凡在《非遗舞蹈论(上)》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包含着特有的情感,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2]。非遗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性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非遗民间舞蹈不仅是联系着人们思想与情感的纽带,还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国家而言,非遗民间舞蹈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对非遗民间舞蹈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促使其深入理解家国责任和使命,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渔舟剑桨”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江苏无锡太湖一带的先民创造了许多精彩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它们都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渔舟剑桨”舞以桨藏剑,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但当下“渔舟剑桨”的保护与传承困难重重,存在后辈对“渔舟剑桨”的认识不深、符合传承要求的现有的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

(一)社会因素对“渔舟剑桨”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村落空巢化,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找发展机遇,他们大多扎根城市后便不再返乡,非遗传统民间舞蹈走向衰落。在大时代的浪潮下,“渔舟剑桨”的“家乡”大多只剩下年龄较大的村民,他们很难具备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条件,且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依赖于子女的供给,而在生活中,他们的储蓄多数都用在了医药、生活用度等日常必要开销上。由于缺少经济、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他们无力支撑非遗活动的顺利进行。“渔舟剑桨”传承人王志熙介绍,维持日常生活已耗费了人们的大量精力,他们只能偶尔举办小型表演活动用于村镇娱乐,观看者也大多是中老年群体,其无法吸引年轻学徒。

(二)思想观念的差异

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的后代大多将重心放在了生存、生活上,没有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甚至失去了对非遗传统民间舞蹈的热爱。这意味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将面临失传的境地。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居住着的6位仅存的“渔舟剑桨”传承人,他们皆已雪鬓霜鬟,然而其子女后代却对学习这项技艺并无过多兴趣,致使传承后继无人。传承人是历史和未来的衔接者,是通向“根”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非遗民间舞蹈唯有被更多的青年人承继延续,才能经受住时代车轮的考验,使我国优秀传统舞蹈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缺乏专业支持

当前,关于“渔舟剑桨”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学界至今未形成有关“渔舟剑桨”的理论性成果。同时,由于在流传的过程中,面临着传承人年事已高等问题,目前所流传的“渔舟剑桨”舞蹈动作与套路都偏单一化、粗糙化,缺乏规范性。而高校的科研平台以及专业教师恰好可以帮助解决其传承问题。相关人员应科学保护非遗文化,并运用多种形式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除了可以借助国家、地方政府、学会组织、个人的联动效应来实现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外,还可以将高校舞蹈教育作为传承手段,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才[3]。因此,将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引入高校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

三、将“渔舟剑桨”引入当地高校的可行性

(一)将非遗民间舞蹈引入高校的成功案例

第一,云南昭通艺术学院将当地非遗舞蹈“四筒鼓舞”引入教学系统,先由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再邀请传承人演绎“四筒鼓舞”,随后开设“非遗讲堂”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将传统的“四筒鼓舞”拆分为“体育竞技”与“舞蹈表演”两个部分,其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许昌学院通过“科研带教学、教学促科研”的方式,收获了一系列成果。该校分年级教授学生河南非遗舞蹈动律。课堂上由教师讲解非遗舞蹈理论知识,并定期邀请、聘请传承人来校授课,或由专业教师学艺后授课。艺术实践则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河南非遗民间舞蹈的编创和演出。另外,还通过让学生采风调研来保证非遗传承的有效性。

第三,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基于当地非遗民间舞蹈,利用学校独特的优势开展田野调查,在采风后进行教材的编写,开设校本课程,并编创舞蹈作品(如采茶舞蹈《沁茶》、傩舞《傩祭》等)。学院立足本土民间舞蹈的发展,开展非遗项目相关活动,建立非遗科研基地,培养出许多创新型人才。

(二)非遗民间舞蹈与高校融合的具体措施

高等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有着良好的师资条件与研究平台。将非遗民间舞蹈引入高校舞蹈教学课堂,既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实施美育的有力手段。非遗进入校园,不仅能帮助解决传统民间舞蹈后继无人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加有利。

第一,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汉族等的民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特色舞蹈,通常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进行规范化编排,并形成教材,供人们学习和欣赏。因此,各地高校应结合本土民间舞蹈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民间原生态,还原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舞蹈。

第二,非遗传统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地方院校,其应将这类内容作为教学活动和课程建设的素材。高校可结合实际,探访非遗传统民间舞蹈“渔舟剑桨”传承人及演绎该舞蹈的艺人,撰写舞蹈相关的资料和制作采集视频,这些资料可以出版和发行。这样既对非遗进行了保护,又为将其转化成舞蹈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第三,高校可派专业教师团队走访传承人,并进行“学艺”,记录舞蹈的动作,提炼其风格特点并加以整合规范,再根据采风素材编写教材。之后可邀请传承人定期前往学校指导,逐步确立让学生“从乡野走进课堂”的教学模式。

第四,民间舞蹈形态的探讨和教育教学的探索,最终一定都要落实到成果转化上。当地高校可发挥专业优势,在保留“渔舟剑桨”原始元素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编创,并加入一些技术技巧或高难度动作,最终形成舞蹈剧目。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增加“渔舟剑桨”成为专业舞蹈品种的可能性,使其在各个比赛中“亮相”,让非遗绽放光彩。

第五,高校可以围绕“渔舟剑桨”的动作语汇、道具语言等进行选修课的设置,开设江苏民间舞蹈选修课。在舞蹈编创、舞蹈鉴赏、论文写作等课程中增加“渔舟剑桨”舞蹈表演内容,让学生按照要求收集“渔舟剑桨”的有关资料。

第六,建立“渔舟剑桨”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资源平台的共享功能,激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以培育出一批热爱中国本土舞蹈文化的教育、表演工作者,共同保护江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一,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上认识不足。目前很多学校都认为应试教育为头等大事。而非遗文化并不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导致部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安排上存在不足,使得学生对非遗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认识到其内涵和价值,缺乏传承非遗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并不利于江苏地区民间舞蹈的发展。为了克服此类问题,高校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的关注,积极开设和充实非遗类教学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如此便可以改变非遗目前面临的窘境。

第二,学生日常接触的往往都是单一、刻板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在学习非遗课程时,可能会产生缺乏兴趣、只有“三分钟热度”等问题。对于新开设的课程而言,教师如何引入显得至关重要,若平铺直叙,则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教师应注意优化课堂形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兴趣与探索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深刻体会到“渔舟剑桨”的魅力。

第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承担,而学校事务则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所以非遗进校园这项重点工作就需要二者共同配合完成。在非遗走进校园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提供大力的支持并帮助高校完善非遗项目有关资料,协助传承人进校园,并鼓励艺人主动参与高校教學工作。做好这一点,将会使“渔舟剑桨”的传承和发展事半功倍。

五、结语

“非遗展示历史,传承指向未来。”非遗进校园是实现江苏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发现,该策略实施的可行性较高、前景广阔。高校也可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紧密契合文化艺术本体,在保护非遗的同时通过教学进行再思考。而在学校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近距离地体会非遗民间舞蹈的魅力,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唯有使青年群体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能防止非遗走向消亡,也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蓝凡.中华舞蹈志:江苏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18-322.

[2]蓝凡.非遗舞蹈论(上)[J].民族艺术研究,2019(5):23-24.

[3]朴永光.论“非遗”语境下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62-71.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