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7-21吴剑荣丁健代利刚李雪良堵国成
吴剑荣,丁健,代利刚,李雪良,堵国成
(1.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综合国力增强,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过渡到依赖于高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2025中国制造”的工业4.0发展计划,使我国成为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因此,在未来国家间对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作为知识时代的创新主体,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由此,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也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前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如何培养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方向至关重要。年轻人可塑性强,在大学期间,通过高校课堂合理安排的道德素质教育,可以培养适合我国未来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1]。因此,普通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非常关键。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重教学、轻育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指导思想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引纲领,可发挥学科优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发大学生对本专业和相关产业的兴趣和对未来的信心,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生化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酿酒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和方法性的工程技术学科。本文以生化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对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讨。
一、生化工程课程特点
《生化工程》是生物工程、酿酒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的重要模块,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采用互动式、综合性教学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共享课程两项教学成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生化工程需要运用微生物学、化工原理、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是当前国内外非常活跃的一门交叉学科[2]。在实践上,生化工程的课程知识在科研中应用广泛,如测定、比较酶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细胞生长动力学参数;在工程实践中,通过相关酶或细胞的动力学参数,对反应器进行合理的选择、设计和操作,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21世纪国家间竞争严重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吸引和人才质量,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健康、环境保护等日益重视,如2020年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爆发也促使各个国家对疫苗开发有迫切需求,PD-1/PD-L1靶向单克隆抗体的有效免疫治疗方法也大力推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相对应的学科是生物工程,而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对人才吸引和要求很高。因此,通过生化工程课程学习,加强知识点理解,恰当引导学生更加契合实际思考问题,紧跟当今世界热点与本专业内容相结合,在生化工程的知识体系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穿插一些典型的“思政内涵”的案例。这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正确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影响。
二、生化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中国人历来对思想人文教育极为重视,从孔孟思想、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都是对个人思想进行规范和训练。到了近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这些理论思想是当代青年的重要思想营养,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思想主轴。课程思政是指将具体的思政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教育改革中,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在中国,立德树人是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立足点在于“育人”。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前就是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3]。
生化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涉及较多公式推导和工程案例演算,因此不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快慢有别。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活跃气氛,加强知识点理解,引导学生更加契合实际思考问题,同时加强思政教育,我们将在生化工程的知识体系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变化、发展、矛盾的基本观点,穿插一些典型的“思政内涵”的案例,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进入21世纪,面向“2025中国制造”,我国工业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急需要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生化工程》这门课程教学上,针对课程教学特点,把握当代年轻人思想脉搏,注重在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和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三、生化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生化工程课程思政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特色,采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生化工程课程思政教改中,主要采取如下教学模式构建思政教学体系:(1)通过介绍本学科领域老科学家的巨大贡献和家国情怀,体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本专业领域产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如维生素C和D-泛酸产业化),体现我国当代科学家的勇于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改革创新精神;(3)着眼于当下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结合本专业领域重要性,挖掘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先优势,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4,5],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4)在知识点讲授中,充分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教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辩证法的魅力,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生化工程思政教学改革在生物工程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摸索,并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问卷调查(56份),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66.1%大学生对当前世界都关注的新冠疫苗开发有很深刻印象,对于量大面广、平时会吃的VC二步发酵也印象深刻(48.2%),对本校老教授在D-泛酸产业化的印象分值也达到了41.1%,而对于偏向理论的邹承鲁的抑制动力学贡献、年代久远的科学家(汤飞凡和檀耀辉)的印象分值较低。如图2所示,本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对55.3%大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方面有启示帮助,37.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仅7.1%的大学生不认可。本次课程思政内容新颖,仅14.3%同学认为有重复,高达85.7%的同学持认同态度,高达80.4%的同学认为本次课程思政内容数量合适。另外,被调研的75%的同学认为本次课程思政可以增强对生物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信心,仅8.8%的同学表示不认可,16.1%的同学选择“不清楚”。
图1 《生化工厂》课程思政内容印象深刻指数
图2 课程思政教改的课堂问卷
四、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探讨
为了在课程大纲中补充思政内涵内容,我们针对《生化工程》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该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中关键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目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生物工程专业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课程以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涉及的工程知识为教学内容,融合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过程工程原理和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了解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历史中科研工作者是如何思考、如何克服所遇到的障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中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以科研工作者在把握国情、服务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贡献为案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生化工程》课程思政未来发展方向
本课程通过两年的实践,总体教学效果明显。课程思政内容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喜爱,增强了老师与同学的互动。然而我们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思政内涵内容上:①可以适当补充我国古代科学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案例,倡导科学献身和艰苦奋斗精神;②引入著名思想家和名人的名言,在课堂通过柔性和风趣故事方式加入,倡导家国情怀;③介绍知名校友创办生物科技类公司的事迹和经历,倡导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在思政内涵教学方法上,采用制作小视频进行展示,也可以用新媒介如雨课堂进行知识问答选择互动。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中国如火如荼进行,在未来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行内容拓展和方法学习,进一步夯实思政教学体系。
六、结束语
普通高等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可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是未来教育改革主旋律。要做好生物工程专业课堂思政工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特色,采用“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认真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高校党政工作方针,更好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