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细胞分化抗原40 配体G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

2022-07-21范柏华陆筱祎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多态性基因型

范柏华 陆筱祎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干部病房,江苏无锡 214000;2.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消化内科,江苏苏州 215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所引发的病毒性肝炎。在疾病的进展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肝小叶结构的破坏,可进展为肝硬化[1-2]。既往有研究报道[3],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与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40 ligand,CD40L)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大量研究显示[4-5],CD40L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目前尚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及预后,为早期对该类患者的预后进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9 年3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2 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记为研究组,并选择同一时间段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 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中男45 例,女37 例;年龄61~78 岁,平均(70.15±6.38)岁。对照组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61~80 岁,平均(70.33±6.52)岁。

纳入标准:年龄≥60 岁;研究组均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6],且均由慢性乙型肝炎导致;对照组均为体检健康者。

排除标准:合并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胆汁淤积性、酒精性等肝病;非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

1.2 血液样本采集及CD40L 基因多态性检测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全血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加入抗凝管内,3000 r/min 离心5 min(离心半径8 cm),收集细胞沉淀用于基因组DNA 检测。通过PCRRFLP 检测进行基因型鉴定。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试剂盒购于江苏昱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D20190915),通过使用NanoDrop 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USA),检测其纯度和浓度;采用Sequenom软件进行SNP 基因分型。根据电泳条带,确定CD40L基因多态性:有两条DNA 条带(258、172 bp)为CC型;有3 条DNA 条带(258、172、100 bp)为CG 型;1 条DNA 条带(258 bp)为GG 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病毒、常规常规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利尿等相应对症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CD40L 基因型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

两组CD40L 基因型分别经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见表2。

表2 两组CD40L 基因型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

2.3 两组CD40L 基因多态性比较

研究组G 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CD40L 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例(%)]

2.4 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性

以差异性的CD40L 基因型为自变量,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情况为因变量,死亡=1,生存=0,进一步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CG(OR=1.809)和GG(OR=2.264)基因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CC 基因型的1.809 倍和2.624 倍(P <0.05)。见表4。

表4 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不良发生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5 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分析

随访1 年结束,CD40L G 基因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为62.90%(39/62);CD40L 非G基因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生存率为85.00%(17/20);CD40L G 基因与非G 基因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8,P <0.05)。见图1。

图1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白细胞分化抗原40 配体基因生存曲线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与HBV 的感染、侵袭有关,同时也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功能有关[7-11]。相关研究报道[12-14],宿主免疫功能障碍是其病理损害的主要原因,CD40-CD40L 通路参与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中具有重要作用。探讨CD40L G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相关性,是预防、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CD40L 基因型分别经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本研究所选群体代表性良好。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健康者比较,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G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偏高。Martínez-Fernández 等[15]研究显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rs4810485与高sCD40 水平相关。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CC 基因型作为参照,CG 和GG 基因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CC 基因型的1.809 倍和2.624 倍,具有更高的预后不良发生风险,推测突变杂合基因型CG 及纯合的GG 基因型可增加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不良发生的风险,为预后不良发生的危险基因型。CD40L 表达于活化的T 细胞、血小板中,在机体的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20]。有关研究发现[21-25],乙肝肝硬化患者CD40-rs1883832 的CT 基因型、TT 基因型高于健康对照组。本研究发现,CD40L G 基因与非G 基因患者的死亡率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40L 基因C→G 突变可能会对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近而影响预后,此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决定个体肝硬化预后产生差异的分子基础。

综上所述,CD40L 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死亡有关,该基因位点GG、CG基因型可增加死亡的发生风险,其所涉及的有关机制目前还尚不清楚,有待后续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多态性基因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BAMBI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基因型鉴定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甘蔗黄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