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和他的沪语研究专著
2022-07-21
近年来,在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及全市各非遗保护分中心,都把沪语的传承保护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各社会主体、非遗传承人、沪语专家学者联合社区、学校等合作开展普及保护传承沪语的宣传交流活动。褚半农,就是一位长期致力于整理研究并保护传承沪语的专家学者。
上海话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吴语上海话、沪语,是一种吴语方言。褚半农出生并长期生活在沪方言源头地区的上海西南乡下头,他对沪语情有独钟。
褚半农喜爱文学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金瓶梅》研究领域,发现书中吴语词与松江府原住民仍在使用的吴语太湖片沪苏嘉小片方言一致,便进行了专题研究,后出版《〈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2005)。有不少吴语词是他第一个发现并拈出的,如“寻”(赚钱、挣钱)、“消”(躺、睡)、“和”(非主要的菜放在主菜中烧)、“人家”(我、自己),表示不离地移动的“扯”、传染的“过”、割下来的“落”、白水煮熟的“煠”等。《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2008),是他研读近300 部明清吴语书籍后的成果,该书提供了700 多条带有书证的明清词语,为其他吴语词典未收而确系吴语之词。
褚半农长期收集、记录民间语言,熟悉方言。历史文献屡有记载、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方言词语,在词典里却时常缺位,也常遇到释义不准或完全错误的例子。他撰写的《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于2006 年中国第一个“非遗日”之前正式出版,上海西南方言被列为闵行区非遗项目。《莘庄方言》(2013),则突出农耕社会和历史区域特色,1 万多条松江府县、明清民国词语得以记录,各类特征词和熟语首次进入词典。
褚半农的方言研究包括明清吴语和上海方言。在吴语方面,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明清吴语小说难词例解》(2008)、《上海西南方言:研究上海闲话及吴语的资料库》(2008)、《亦谈〈醒梦骈言〉与吴方言——兼论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2010)、《〈醒梦骈言〉的吴语和排印本的径改——兼析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2010)、《〈金瓶梅词话〉中的吴音字》(2013)、《茄亩、茄莓、茄苺、茄姆音义考》(2014)。在上海方言方面,他出版专著《走到今朝的上海方言》(2016)、《上海方言客堂间》(2019)外,还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如《陆士谔小说中的沪语词及文献价值》(2020)等。
褚半农意识到沪语的保护价值,他为“绞圈房子”鼓与呼。“绞圈房子”,既是方言常用词,又是传统民居,更是先人留下的建筑遗产。“绞圈房子”一词,早在130 多年前就出现了,他首次从清光绪年间的文献中挖掘发现。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把它记入《上海县志》(待到正式出版已是1993 年),至撰写国内第一部专著《话说绞圈房子》(2017),他始终投身于绞圈房子建筑文化遗产的抢救,从学术层面和海派建筑文化角度剖析,为这种被人遗忘的古老建筑重新进入世人之眼,提供了研究课题和翔实资料。2021年,“绞圈房营造技艺”列入浦东新区非遗名录。
褚半农近年来愈发重视沪语的活态传承,他相继发表《上海方言现状及思考——兼论沪语传承中的媒体责任》(2021)、《记录:方言传承的重要方式——以〈上海西南方言词典〉〈莘庄方言〉为例》(2021),主张需要善待上海方言,不应任其流失,拥有话语权的本地媒体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中肩负重大责任,不可轻疏妄为;凡方言都有传承的需要,上海方言传承中需要做好记录存真。
褚半农方言著作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