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绩效及其提升策略

2022-07-20赵新亮刘思硕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实效性课题

●赵新亮,刘思硕

新时代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破解难题、改革创新。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基础教育教研、科研的政策。这些政策既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特征,即要面向基层一线、解决实践问题,也强调了教育科研的绩效性特征,要切实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取得实效[1]。

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调研可知,教师个体在科研论文、课题研究中的成果绩效并不高,其科研成果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也不显著,部分教师是为了职称、职务晋升的目的才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为此,学校层面采取了诸多措施支持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包括聘请专家支持、科研培训、制度激励、改进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团队等措施,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及科研实效性。

上述举措的成效如何,有待通过实践检验;制约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有待通过实证数据进行验证。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围绕教师科研工作现状进行专题调查,目标是了解其科研绩效现状,探索制约其绩效提升的核心要素,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实效性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借助Stata15.0和AMOS软件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的量化产出情况,主要使用描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多种差异性检验方法,统计不同人口学变量和不同学科、学段间的差异性。关于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数量产出和科研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探索,主要采用OLS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多个自变量与其影响关系进行全面探索和验证分析[2]。

本研究因变量有两个。一是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的成果数量统计。以近三年为统计口径,采集其独立主持过区级及以上课题数、参加区级及以上课题数、公开发表文章数等指标数据,以此来判断中小学教师在数量上的绩效产出情况。二是对科研成果实效性的判断,体现出科研质量和落地应用情况。比如问卷题目有:“我参与的课题获得多项市级及以上奖励”“一些课题研究成果已成为新的教学常规”“很多外校同行学习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我的教育教学因学校的某些课题研究而发生很大变化”等[3]。本研究涉及的自变量,包括教师科研动力、学校科研制度、科研氛围、科研团队和外部专家支持、科研机构合作、科研培训等。上述变量主要通过相关量表测量完成,对各个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此外,本研究设计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和职务,也包括教师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在学段等信息。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北京市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20年1月完成样本调查工作;涉及40所中小学校,包括22所小学、10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中,不同类型学校样本的代表性较好。为确保问卷回收质量,问卷施测主要由研究人员现场说明要求、集体作答、当场回收方式,共计回收有效调查样本1611份,问卷有效率为92.6%。进一步对样本进行检验可知,调查样本的总体分布比较均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随机性特征,数据清洗后的整体质量较高。

表1 抽样调查教师的样本分布情况

二、描述分析: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现状

本部分主要通过对1611名样本教师的调查数据分析,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数量产出和质量实效性情况进行统计验证,为后续开展更加深入的影响关系回归分析奠定研究基础。

(一)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变量维度,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主要包括主持课题、参与项目、发表文章等三个变量,本部分将借助数据开展不同维度的差异性检验,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等样本的科研成果产出情况。首先,分性别来看,男女性教师在参与科研项目、发表文章数量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三年来平均参与项目为0.82个,平均发表文章数量为0.88篇,整体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相对较高。而在主持课题项目方面,男性教师要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经检验,也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分年龄来看,不同年龄段教师在科研成果产出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就主持课题情况而言,年龄越大的教师,主持课题的数量相对越多,尤其是36~45岁教师的主持数量显著高于26岁以下年轻教师。就参与项目而言,主要是年轻骨干教师参与较多,年龄偏大或年龄偏小的群体参与较少,这可能与个人精力和研究经验有关。就发表文章而言,主要是26~35岁的青年教师数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可能是因为他们进入评职称阶段,对文章需求较为迫切。

表2 抽样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差异性检验

最后,分职务来看,不同职务类型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差异性较大。在主持课题和参与项目两个方面均发现,职务越高其主持或参与课题的机会和数量就越大,这与中小学科研立项的实际情况相符。校长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一线教师主持的机会相对不足。在发表文章方面,也呈现出职务越高数量越多的情况,原因在于校领导的年龄相对较大、职称相对较高,在科研成果数量方面积累相对较多。同时,按照不同学段类型划分统计发现,不同学段教师在主持课题或参与项目方面的差异不显著,而在发表文章方面,初中阶段和九年一贯制教师的发表数量相对较高,显著高于小学和完中教师。此外,本研究还统计了不同任课教师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的差异情况,详见表3。

表3 分学科统计教师科研成果数量

分析上表可知,不同学科教师在成果产出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总体上比较平均和分散。比如在主持课题方面,政史地和数学教师的数量相对较高,而在参与课题和发表文章方面,数学、语文等主科教师的产出数量相对较高,语言类教师的产出相对较低,详细数据仍有待进一步调查和验证。

(二)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实效性分析

关于科研实效性的调查,主要是通过量表完成的,五点量表的最低得分为1分,最高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越高,成果转化的力度越大,教师个体的科研能力提升也相对越高。根据研究设计,首先进行中小学教师科研实效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初步判断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学科、学段间的科研实效性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分类变量中,男性教师的科研实效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经检验也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年龄分类变量可见,35岁以下教师的科研成果实效性得分显著高于年龄偏大的教师,46岁及以上教师在该方面得分显著偏低,可能该年龄段教师在参与科研的动力和兴趣方面有所降低。

分析职称分类变量,也得出相应结论,即职称越低的教师,在科研动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评价感受越高,高职称教师的科研转化和应用意识在降低。此外,分学段类型变化统计可见,不同学段类型教师间的科研实效性得分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小学阶段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实效性的感受得分最高,而完中教师得分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九年一贯制教师的科研实效性得分也较高。由此可见,低学段教师和低年龄、低职称教师对科研课题项目的参与积极性相对偏高,对于科研成果实践应用的意识也越强,其对科研实效性的感受得分也越高。

表4 抽样教师的科研产出实效性的差异性检验

此外,本研究还专门调查了不同任课教师在科研成果产出实效性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科研积极性略有差异,数学、语文教师的科研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理化生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些偏低。在科研实效性方面,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得分差异不是很大,平均在3.7分左右,仍然是语文教师的科研实效性感受评分最高。统计结果详见表5。

表5 分学科统计教师科研成果数量

三、回归检验: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影响因素

为科学判断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产出及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元线性普通OLS模型,对其变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以中小学就教师科研绩效的两个变量为因变量,以学校层面相关影响因素的变量为自变量,同时加入了教师个体层面人口学的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Yi=a+βiT+γ′iC+εi

其中,T表示学校相关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C为包含常数项的控制变量向量,ε为随机扰动项。利用Stata 15.0软件进行OLS回归分析,验证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的核心影响因素,并对各因子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其容忍度均大于0.6,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表明各因子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4]。首先,以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产出数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详见表6。

表6 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数量的回归分析

分析回归模型1可知,其以主持课题为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12,即变量的总体解释变异量为12%,模型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首先,人口学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分析结论,与前面差异性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年龄越大、职称职务越高的中小学教师,其在主持课题方面的机会就越多。分析其他自变量可知,有过担任班主任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可能在主持课题方面的机会反而更低。专家支持变量对于教师课题主持能力和机会的提升也是负相关关系,表明了专家支持不一定能提升教师个体的课题研究能力。此外,科研培训和科研氛围两个自变量,对教师主持课题数量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关系,反映出加强科研培训、改善科研氛围,对于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分析回归模型2可知,其以发表文章为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04,变量的总体解释变异量虽然不高,但是模型也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人口学变量与因变量关系分析中也得到基本相近的结论,即职称越高、职务越高的中小学教师,其发表文章的数量越高,主要源自于其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评职称激励。在多个自变量中,专家支持和科研氛围对于教师个体的文章发表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表明文章发表更多是个体行为,外部支持因素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只有科研培训对于其发表文章有一定正向影响,可见培训因素对于其成果梳理能力有直接正面的影响。除了科研成果数量产出因变量,本部分还重点分析了以科研成果实效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

表7 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实效性的回归分析

分析上表可知,本研究将科研积极性作为一个重要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旨在与科研实效性同步进行比较分析。科研积极性内在包含了教师个体参与科研的动力,以及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态度,也是一个反映教师个体科研绩效实效性的重要维度。分析回归模型1可见,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768,即自变量能解释科研积极性近77%的变异量,统计指标显示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其中,教师的职务和班主任变量与其科研积极性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职务越高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其科研参与积极性越高,这与实际调研结论基本一致。在多个自变量中,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制度和对教师的科研培训,与科研积极性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表明了学校对于教师科研工作的规范、支持与引领等工作,对于其科研积极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专家支持的因素,似乎与教师个体的科研积极性关系不明显,甚至是负面影响,原因可能是专家参与学校科研工作,更多是学校宏观层面的指导,与教师个体的科研经历关联不密切。

分析回归模型2可知,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624,即自变量能解释科研实效性62%的变异量,且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在人口学变量中发现,班主任工作经历与科研实效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侧面反映了班主任更善于将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科研成果转化绩效较好。对多个自变量因素分析可知,其结论与模型1基本一致,即学校层面对于教师科研工作的培训、制度引领、科研氛围营造和科研团队建设等支持举措,对于教师科研成果实效性的提升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两类变量间显著正相关,且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专家支持和与科研机构合作两个自变量,与科研实效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同样表明了学校外部的科研支持措施,可能不如学校内的直接支持效果好。因此,后续工作中需更加重视校内的科研支持体系建设。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绩效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课题研究和成果提炼应用的科研培训

研究数据显示,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对于提升其科研积极性、增强科研实效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科研培训的力度,创新和完善新的科研培训模式,不断完善以 “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开放性、自主性”为原则的科研培训制度[5],提升科研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优化科研培训的形式与内容,在培训形式上积极探索教师参与式、体验式的“科研工作坊”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更加体现务实性和实效性,关注一线教师迫切需求的课题研究和成果提炼策略等方面。研究中还发现,科研团队因素对教师科研实效性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要重视中小学的科研团队建设,尤其是加强科研带头人的培养,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因此,学校要为科研骨干人员积极搭建平台,在课题申报、成果推广及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6],培养能够带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引领者。

(二)更加重视校内的科研支持措施和资源配置

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的成长,不仅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和环境氛围[7]。本研究数据显示,与校外的专家支持及科研机构合作等因素相比,校内对于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效果更加显著、更加有效,比如学校层面的科研氛围、科研制度和团队建设等因素,对其科研积极性、实效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一,学校层面积极设立“草根”课题或小课题研究项目,让更多教师有主持课题的机会,鼓励学校各任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主持课题的研究实践体验,培养研究能力,提高科研动力。第二,完善学校内部的科研激励制度,为学校科研骨干的成长和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在全校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第三,加大科研配套资源的投入,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提供适当的经费保障,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专家和资源支持[8]。

(三)全力保障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科研实效性的关键是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转化应用,即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融合,最终指向教育教学的实践改进和提升。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师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对科研实践转化能力的条件保障。一方面,鼓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科研成果,重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教学模式,学校层面为其提供配套的专业支持。教育科研成果统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设身处地理解其内涵,并在实践中进行借鉴和模仿,逐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案、教学模式[9]。另一方面,要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多元化平台,提供人财物等资源支持。既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成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要通过成果分享来推进实践检验工作。不仅要推广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更要优化多种支持措施,鼓励教师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10]。

(四)内外协同,有效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动力

提升教师科研绩效的前提要素,是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认可科研工作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推动价值。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本研究数据显示,教师科研积极性既与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有关,也受到学校实际的科研环境制约,所以需要从内外因协同角度有效激发其科研动力。学校层面的项目推进、特色建设及教学改革等需求,会对教师科研产生很大的外部动力,也能够获得外部的组织认可和自我获得感。而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实践困惑的科研探索,也能让教师以更大热情投入科研实践,获得实际的内在价值。所以,在外部动力方面,要帮助教师尽快确立有真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提供外部支持和激励,确保教师逐步取得科研的成效,激发其科研热情。在内在动力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师的科研兴趣和个人专长,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提升整体科研效能,以进一步提升其科研绩效[11]。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实效性课题
科研成果转化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