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强国建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内涵、特征与机制
2022-07-20肖存良
肖存良
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有机复合,共同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的性质要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规律。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致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爱国统一战线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也是“强国统一战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层面进行深度发展,彰显强主体、强对象、强结构、强制度、强场域等新特征。推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主体建设机制、力量建构机制、责任建设机制、社会工作机制。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D613 A 2096-3378(2022)04-0001-11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1840年9月,恩格斯在《唯理论和虔诚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概念。他写道:“迄今为止,虔诚主义认为它的对手被分为许多派别是上帝的善行,但愿它终究会感到,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自从统一战线概念提出以来,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统一战线都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无产阶级政党在完成各个历史时期中心工作的过程中,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会在统一战线前面加上限定词,以规范和描述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的性质必然随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规律。
此前,学界关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研究主要涉及这些领域。在理论发展方面,相关文献重点梳理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在实践发展方面,相关文献关注了统一战线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网络统一战线的生成逻辑和构建机理、统一战线话语建设等方面。但是,学界关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研究鲜见提出整体性描述范畴,仅有少数文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强国之道”等观点。这种状况制约了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理论认知,有必要从矛盾特殊性角度分析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发展走向。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致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爱国统一战线更加直接地服务于这一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也是“强国统一战线”。基于统一战线性质演进的政治逻辑,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将在服务强国建设进程中展现出新的内涵、特征与机制,展现出新的发展图景。
本文所指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完成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就不能只依靠先鋒队自身的力量,而是要广泛团结先锋队之外的社会政治力量,即与先锋队之外的社会政治力量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列宁指出:“单靠先锋队是不能胜利的。当整个阶级,当广大群众还没有采取直接支持先锋队的立场,或者还没有对先锋队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并且完全不会去支持先锋队的敌人时,叫先锋队独自去进行决战,那就不仅是愚蠢,而且是犯罪。”因而,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都内在地需要建立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不是单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而建立统一战线,而是为了完成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政党各个历史时期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统一战线的性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给统一战线加上不同的限定语或修饰词。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当然也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又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综合这两个原因,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有机复合,共同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性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历程中,统一战线发展呈现鲜明的随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的内在政治逻辑。在成立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反帝反封建。“党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基于这一时期反帝反封建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与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并命名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命名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主要是因为国共合作在“国民革命”旗帜下进行,而“国民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内打倒封建势力、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即反帝反封建。可见,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提法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高度契合。在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之下,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党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展军队,建立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与武装工农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统一战线根据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变化,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乡村,由上层统一战线转向下层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基本革命力量,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工农联盟服务。周恩来指出,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即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高度契合,保障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农村,任国民党多次围剿而不倒不散。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压过阶级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把抗击日本侵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直到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被旗帜鲜明地命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性质与党的中心工作同样高度契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围绕这一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统一战线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施专政,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而,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被命名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并成功助力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上述四种形态的统一战线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之中,又被总称为“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又由于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特征,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又被总称为“革命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主权。因而,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依然属于人民民主范畴,被称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只是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但还在革命统一战线范畴之内。
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八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無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统一战线与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中心工作的内在逻辑上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党的中心工作变化,党的中心工作变化又会推动统一战线性质发生变化。党的八大确定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之后,统一战线性质本身也相应发生变化。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已经在考虑统一战线性质变化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际上已经是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实际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政党,从而赋予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性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开始探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邓小平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提法新旧结合,既反映了长期以来统一战线的革命性质,又反映了新时期推动改革开放所要求的爱国性质,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到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这里明确把新时期统一战线定性为“爱国统一战线”。
党在统一战线前面加上“爱国”这一限定词,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前来祖国大陆投资,推动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乏资金、知识、技术和人才。邓小平指出:“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我们最大的弱点恰恰在这里,知识不足,人才不足。”“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改革开放能否持续推进感到怀疑,从而不敢到我国大量投资的背景之下,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才主要来自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而最能够打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恰恰是中华文化中强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之下,凡是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限制,都可以和能够加入统一战线,前来祖国大陆投资创业。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爱国统一战线在引资引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的大量‘三资企业’(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三胞’的就占了70%的比例,金额在一半以上。统战工作为港澳台和外资的成功引进起了很大作用,许多有效的引进项目是通过统一战线各有关单位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促进的。”
二是为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邓小平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爱国”能够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把广大台湾同胞团结凝聚到“爱国”这一共同旗帜下。台湾同胞即使不热爱社会主义,只要热爱祖国,也可以进入统一战线的范围。邓小平很直白地说:“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台湾回归祖国、两岸和平统一也是与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两岸和平统一有利于吸引台湾同胞到大陆投资。
爱国统一战线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和阶级为核心的统一战线范畴,进入了以爱国和现代化为核心的新的统一战线范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逐步发展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爱国统一战线的提法一方面有利于更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凡是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集体和个人都可以、都能够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另一方面,不会影响在政治上比爱国者更进步的集体和个人加入统一战线,不会减弱统一战线的革命意義。以爱国为底线要求,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面更加广泛,也为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目标和社会变迁不断拓展团结面预留了广阔空间。这是因为,统一战线只要能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个体化,市场上产生了大量的独立个体,他们或者从单位制中挣脱出来进入市场,或者由城乡直接进入市场之中;二是社会阶层化,市场化推动社会结构在原有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之外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三是社会再组织化,独立个体在市场和社会之中基于地缘、业缘、趣缘和学缘等因素重新组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社会自组织。社会自组织已经不同于原来基于单位制基础上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自发产生的新型组织。
统一战线在应对社会分化的过程中积极推动社会整合,把分化的社会力量重新整合到中国共产党周围,重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同心圆。由此,把分化的社会重新整合起来,成为20世纪90年代统一战线的核心任务。统一战线在进行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统战政策和话语,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统战工作新领域,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统一战线的上述发展推动了统战工作由原来高度关注引资引智转变为高度关注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变化,逐步实现了从现代化向社会化的转型。统一战线的社会化转型推动自身进入更为宽广的社会和市场领域,突破了单位制,也突破了原来主要包含的现代化范畴。
进入21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把社会建设列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统一战线也随之加快了社会化转型的步伐。在2006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广泛性、巨大包容性、鲜明多样性和显著社会性,明确把社会性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四大特征之一。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统一战线领域“五大关系”概念。
“五大关系”以社会化为重点,以调节社会关系为重心,以国家治理为落脚点,标志着统一战线正式完成了社会化转型。爱国统一战线内含的“爱国”要求是处理“五大关系”需要旗帜鲜明坚持的一致性,对“五大关系”各个领域提出基本标准。同时,对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阶层关系之中的广大统战成员而言,他们不仅要坚守“爱国”底线,也要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成为新的价值公约数。从这些因素看,爱国统一战线的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改革开放重新启动我国新一轮现代化之后,爱国统一战线承担着为推进国家现代化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爱国统一战线更加侧重于通过调节“五大关系”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爱国统一战线的社会化转型是以更加开放、有力、灵活的整合方式服务现代化建设。这也表明,爱国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及时回应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辩证互动,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展现新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首次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列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中心工作,而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特征和价值追求。报告还对2020年至2050年的社会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正式提出了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带来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统一战线性质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这是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律。新时代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都需要通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实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为“强国统一战线”。以服务强国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具体内涵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以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奋斗目标的统一战线。在基本外延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共同奋斗目标,以团结凝聚各方社会政治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基本工作方式。
改革开放后,爱国统一战线拓宽了团结的范围,建立了两个范围的联盟,形成了两个层次的政治共识即一致性:一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政治基础,形成大陆范围内人民的一致性;二是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形成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一致性。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不仅继续巩固既有的两个范围联盟,而且通过增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最大价值公约数而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了两个范围联盟的更大拓展和更紧密互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以服务强国建设为重点目标,在团结面和目标上更加鲜明地拓展了一个层次,即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政治基础,增进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一致性,不断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以“爱国”为底线要求,以“强国”为更高要求,由内而外、由小及大地把团结半径进行最大程度的延伸。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中,只要拥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能够形成一致性,同样在团结、争取之列,从而进一步突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限,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覆盖面。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直接致力于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强国目标。
在大陆范围内联盟中,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侧重于把广泛多样性的社会阶层整合起来致力强国建设。大陆范围内联盟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市场化改革之后,社会主义劳动者内部进行了广泛社会分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化过程中还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民族宗教领域也在市场化过程之中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政党关系领域也在市场化过程之中展现出了新特征。大陆范围内联盟展现了强大的多样性,从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成为统一战线的重点任务。目前,我国各民主党派成员超过120万人,党外知识分子约1.7亿人(其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 200万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约1.3亿人,我国各类信教群众近2亿人。这个联盟中的统战成员总数近5亿人(部分人员存在身份重叠)。在大陆范围内联盟中,爱国是基础,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他们进一步团结凝聚起来的最大公约数。
在大陆范围外联盟中,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侧重于调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心共圆中国梦。大陆范围外联盟包括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我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具有点多、面广、线长和差异大等特征。大陆范围外联盟的统战成员总数有9 000多万人,其中香港750多万人、澳门68万人、台湾2 300多万人、海外华侨约6 000万人。在统筹“两个大局”背景下,港澳台统一战线工作、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和侨务工作同样凸显了新的时代价值。美西方有关国家长期在涉港澳台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不余遗力地以此为跳板制造风险、输入隐患;美西方有关国家频繁炒作涉华议题,污名化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企图破坏中国形象、打压中国发展。大陆范围外联盟面临更加紧迫的化解输入性风险的重大责任,为我国强国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更加繁重。
可见,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适应强国建设需要,实现了自身深度发展。在横向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团结面更为广泛;在纵向上,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深入市场与社会之中,整合的内容更为丰富。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将形成新的特征和机制。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又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并由此逐渐产生自身的特征与工作机制。从严格意义上看,只有等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清晰地看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特征和机制。本文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出发,前瞻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特征与机制。
统一战线的主体具有双重结构,在中国共产党与统战成员之间,中国共产党是当然的统战主体;在党外代表人士与其所联系的群众之间,统战成员也可以成为统战主体。本文所指的统战主体是指前一个层次的统战主体,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旨在建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同心圆。在统一战线的主客关系中间,主体越强,主体对客体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主客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关系也更为稳固。强化统一战线首先就要建设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否则在“谁统谁”的问题上就可能出现主客易位。因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首要特征就是主体强,即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强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中国共产党对党外人士的吸引力;二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建立起坚持统一战线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充分认识到治国理政和长期执政都离不开统一战线,充分认识到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要在全党范围内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统一战线实际上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各式各样的政治关系共同体,形成多圈层的政治关系结构。统一战线的政治关系结构可以分为线上线下两个层面。线下层面主要体现为“五大关系”,强结构就是要建立强大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线上层面主要体现为强网络,强网络就是要在互联网领域中建立强大的统一战线,在互联网上宣传正向价值、弘扬主旋律,增进价值共识、净化网络生态。
真正强大的统一战线,既需要主体强和结构强,同时需要客体强,即对象强。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市场化推动社会分化,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统一战线进行社会整合,就需要把他们整合到中国共产党周围,把他们纳入统战工作范围,从而扩大统战成员队伍和统战工作覆盖范围。统战成员的类型逐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种类型扩大到目前的12种类型,这是市场化改革推动统战成员队伍扩大的客观政治逻辑。另一个方面,即使社会分化从客观上推动了统战成员队伍扩大,但是他们要真正进入统战成员队伍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意识自觉——中国共产党从主观上把他们纳入统战工作范围。因而,强大的统战成员又需要中国共产党主动建构。在强对象建设过程中,既存在市场化导致统战成员队伍扩大的客观逻辑,也存在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社会整合的主观逻辑。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统战成员队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统一战线由于强调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制度化程度相对不足。市场化改革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含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推动了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加快了制度化发展步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是中共中央颁布的首部统一战线党内法规,是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在统一战线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包括统一战线的制度成熟与制度定型。统一战线在具体制度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因而制度强也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特征。
市场化改革之前,统一战线主要在单位制中运作,单位制建构了统一战线的边界。市场化改革之后,大量统战成员突破单位边界,进入市场与社会之中,或者直接由市场与社会产生。这样既促进了市场与社会发育,也推动了统一战线直接进入市场与社会,把统一战线发展和市场、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市场与社会发展越充分,统一战线发展就越充分。强统战建立在强市场与强社会基础之上,强市场与强社会也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
综上,强主体、强结构、强对象、强制度、强场域共同规定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也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需要完善相应工作机制。
要真正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建构了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基本框架,但是基层统战工作仍处于相对薄弱状态。在新时代,要真正全面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把基层统战工作做细做实,实现基层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形成全党重视统战工作、全党开展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要建设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同时保证全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需要统一战线”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体建设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在前一个方面,要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统战干部队伍。在后一个方面,要真正形成党员干部对统一战线的意识自觉,形成全党自觉坚持统一战线的良好氛围。
统一战线就是把方方面面的社会政治力量团结凝聚到中国共产党周围,因而要大力加强力量建构机制建设。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和社会之中自发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力量,需要通过一定载体把社会力量团结凝聚到中国共产党周围。目前,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机制来凝聚社会力量。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还需要根据市场与社会变化搭建更多的桥梁与平台,更好地把新的社会力量吸纳进政治体系、凝聚到中国共产党周围。
统战成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历者、实践者,也应该是其维护者、捍卫者,也需要有与中国共产党一样的政治责任意识。各方面统战成员都需要建立政治责任意识,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承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而培养统战成员的政治责任意识,需要建立健全责任建设机制。
新时代统一战线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统一战线,因而要建立社会工作机制。市场化改革以来,统一战线进入市场与社会之后,已经建立了相关社会工作机制,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建设与强市场、强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机制,包括社会关系建构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多元一体机制等。
总之,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在工作机制建设中,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主体建设机制、力量建构机制、责任建设机制和社会工作机制。这些工作机制建设有的已有显著成效,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时代,承担着直接服务强国建设的重大职责和重要使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既具有主体间性,又具有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方面,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在主体性方面,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相应的特征与工作机制。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全貌将随着实践发展徐徐展开,也将开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的新篇章。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3.
[2] 冯霞,张多.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8(5):69-73.
[3] 邸乘光.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1):5-21.
[4] 许奕锋.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重要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2+19.
[5] 齐卫平,柴奕.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27-32.
[6] 郭振雪.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的生成逻辑和构建机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190-194.
[7] 陈杰.论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现实生成、基本内涵与建构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1-17.
[8] 林华山.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图景——从“爱国统一战线”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1):19-26.
[9] 林华山,龚静阳.建党百年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从“联盟之术”到“强国之道”[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1):5-13.
[10]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1.
[1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
[12]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17:14-15.
[13]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7.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
[15] 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4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
[16]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683.
[17]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8-159.
[18]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15.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19.
[2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
[21] 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0.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48.
[2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
[2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25]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6.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