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色论婚:中国古代婚服的“色”审美流变

2022-07-18姚晨明

天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婚礼红色色彩

王 红 姚晨明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自古以来,“婚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且重视的话题,因为它不仅是一对新人爱情的见证,更意味着两个家族之间的融合,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此外,婚姻为人伦之首,《礼记》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人对婚礼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①韩纯宇:《明代至现代汉族婚礼服饰600年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08。。由此可见婚姻的重要程度,而作为承载婚姻文化形式之一的“婚服”显而易见有着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变化,婚服也在形制、色彩以及用料上不断地发生改变,不同朝代的婚服在其各自的时代背景之下都有其特定的文化魅力和意义,考查各朝代间婚服之色的相互传承和创新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历朝历代,服饰作为礼仪和地位的象征,其所呈现的外形特征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而服饰的颜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亦是如此。古代婚服的色彩演变大致经历了从玄黑红到红绿相依再到热烈大红的发展过程,其中不仅包含了等级制度的概念,还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正是这些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时代文化,才使得古代婚服呈现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多彩局面。

一、庄严肃穆:周汉时期黑红嫁衣

周代是我国礼仪集大成的时代,其等级森严、以礼治国的社会制度使得婚礼有着庄严、神圣的神秘气息。《周礼》中有“尊卑不婚”的等级观念,即贵族、平民、奴隶之间严令禁止串级通婚,这也体现了周礼制度浓厚的等级观念。此外,周代对于婚礼的举行时间以及婚服的形制安排都有一定的讲究和意义。正如《仪礼·士昏礼》中说的“昏礼下达”,周代“昏礼”以黄昏之时为名,黄昏是阴阳的交汇点,黄昏之时,阴阳相和。其婚服形制采用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以表女性感情专一。“据《仪礼注疏》和《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女性婚服大气端庄,为黑色纯衣,四周镶以绛边,拜公婆时以单黑罩于婚服外以遮风尘。”②王革非、季勇:《我国女性传统婚服的文脉与趋势》,《纺织导报》2015年第1期,第70-71页。(如图1)。“婚服主要以次、黑色纯衣以德衲。”其中“次”指假髻,指用假发编制而成并套在女子头上,后以簪、钗等首饰来加以固定①郑玄:《仪礼注疏》,艺文印书馆,1979。。而“黑色纯衣”在学界被认为是一种玄色纯衣袡礼服,史料记载则是指黑色丝质礼服,其四周多饰以绛边,无纹样且庄重感较强。周代女性婚服色彩中的玄黑红也有着天地之阴阳相和的思想。其中玄黑色是一种黑中扬红的颜色,在五行思想中象征着天,属阴,有着神圣的色彩并有“专一”之意。在周代,玄色被认为是天地间最为高贵的色彩,因天之色彩即为玄,“玄”为至高无上之色,古时即有以玄“象”天之说,而红色,象征地,属阳,故在裳的下缘饰以红边,在周人看来,这有注入阳气以致平衡之意。②王革非:《我国古代婚姻与女性传统婚服简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而在婚礼时节的选择上,周人亦以此作为考量,认为春季为天地交合之时,易滋生万物,因此周人多选在春季进行婚礼仪式。由此可见,周人无论是在婚礼的时间还是婚服的形制以及色彩的安排上,都无不反映周人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以及对于天地阴阳和谐思想观念的信仰,更体现出周人对于婚姻中夫妻关系的重视,夫妻之义与结发之恩才是婚礼之重,相比形式感较强的现代,周人这种特有的婚姻形式可以说将婚姻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1 西周婚服

汉代治国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依据,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了文化思想上的统一。儒家认为自然界之万物皆为天阳、地阴所化生,而男女则是社会中的阴阳两极。这莫不是人类渊源之所在,而汉代将之视为一切伦理的起点③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11。。汉代儒家思想的深入使得婚服形制由先前的上衣下裳转变为上下连体的深衣制。深衣是一种较为内敛的衣冠形制,这与儒家礼教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汉代遵循周礼,其婚服色彩主要以黑中扬红为主,颜色多为玄黑色和红色。但较前朝又有继承发展,颜色趋于丰富,据《盐铁论·散不足篇》载:“衣皮朱貉,繁路环佩”“丽女盛饰,艳如春华”④(唐)徐坚:《初学记》,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妇人始嫁,至作漆画展,五色彩为系”⑤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可见其婚服之华美,但因儒家礼制重等级,其婚服颜色因身份高低而不同。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采九色,三百石以上采五色,二百石以上四采。”⑥张末元:《汉代服饰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60,第70页。由此可见,汉人地位的高低与其可选择的颜色数量成正比,新娘的嫁衣也不再是玄色的上衣下裳,而是改为多种颜色的重缘袍(如图2)。其中“十二彩”指的是丹、紫、绀、青、绛、黄、红、绿、缃、缥,加之前朝的玄、两色。通过对十二种色彩进行分类不难发现,丹、紫、绀、绛、红、都属于古代的红色系,而玄的本义又为黑赤色。由此可见,汉代新娘的婚服的十二彩以红色系为主。《周礼·冬官·画缋》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⑦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115页。可见玄色作为天之意,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至此,汉代婚服中所用之红可谓是思想与制度的融合,其神圣和高贵的含义俨然已成为时代文化的缩影。

图2 汉代重缘袍

二、喜庆雅致:唐宋红绿嫁衣

唐代是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走向成熟。因此,唐代婚服随着朝代的日趋强盛,其风格也变得华贵艳丽、种类丰富。与此同时,唐代开明的政策、经济的繁荣以及民族之大融合使得唐代女性地位相对提高。据《旧唐书》载:“有212名公主,除婚姻缺载者39人,再婚者23人,三嫁者4人。”由此可见,唐代女性受民族大融合之少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观念较为开放,拥有婚姻自主权和自由择偶权是唐代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表现。唐代女性地位虽高,但其服饰穿戴仍需按丈夫等级来决定。然而对婚礼这一重要场合,唐代在婚服色彩上首开僭越之礼,古人认为男子娶妻之喜可以与书生中举登科相提并论,于是男子娶妻又被称为“小登科”。婚礼当天,平民男子也可着四品绯红色官服作为婚服,而新娘则可假借母亲身份着青绿色花钗礼衣,因此也被后世称为“红男绿女”。虽然青绿色是唐朝时期新娘的婚服主色调,但是婚服中仍有不少红紫元素出现。①孔研研:《中国古代服装中的红色审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20。“其中青色受传统五阳色彩观、宗教色彩、染织水平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色表示的颜色不止一种,其中还包含了黑、紫、蓝、绿这四种。”②郑宇钦:《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纺织大学,2021。(如图3、图4)唐人选用红绿两色作为婚服色,以青绿色作为女子婚服颜色,原因是“绿”同“禄”,有祝福之意,其形制为上下连属的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③王革非:《我国古代婚姻与女性传统婚服简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相比周汉时期端庄的黑红嫁衣,唐人则更喜绚丽的红绿嫁衣,大红大绿被认为是色谱之最,其色彩的碰撞展示出绚烂多彩的大唐气象。

图3 盛唐嫁娶图

图4 盛唐婚礼摄盛图

此外,阴阳五行观对古人色彩观的建立也有较深的影响,在“五行”中,“青”代表“木”,对应春季,方位在东,象征和平繁荣。而“红”代表“火”,对应夏季,方位在南,象征活力喜庆。另《阅微草堂笔记》有载:“田苗已涨,商家以钱给农户,俟熟收粮,谓之买青。”④郑宇钦:《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纺织大学,2021。这里的“青”是指未成熟的庄稼,因此青色也是一种希望的象征。此外,青色还具有庄重、古朴、坚韧等象征意义。由青色作为唐代女性婚服的主色,可见人们对婚姻的重视。

宋代“程朱理学”思想的出现以及重文抑武的文化理念,使得宋代整体风格偏向理性儒雅。宋朝服饰大体上沿袭隋唐旧制,但由于国家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以及受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宋朝服饰多偏向于简朴、严谨和含蓄。颜色上从唐代的绿逐渐增添大量红色,凤冠霞帔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并被广泛使用,至宋朝正式将凤冠收入“冠服制度”。凤冠霞帔是贵族所穿之服。据史料记载,宋代富贵及仕宦之家女子婚服为销金裙或长裙,或大袖,在典礼时戴凤冠、披霞帔。其基本样式仍为花钗大袖婚服,女性婚服颜色依然是青绿色,与唐代婚服用色大体相同,其不同之处有二:一是风格上的改变,由于简朴风气盛行,其样式也遵循弃奢从简的思想,变得较为简约,相较唐代的雍容华贵,其整体给人以清秀雅致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宋朝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颜色占比的调整,虽说唐代与宋代在婚服色彩上都以青绿、红来用色,但唐朝女性婚服色彩较杂,以青绿为主,红紫为辅,而宋朝则逐渐转变为以红为主,据《宋会要》载:“钿钗礼衣,以绯罗为之。”再如《宋仁宗后坐像轴》中人物所穿翟衣,虽大抵是明理雅致的大片蓝绿,但也不难发现其袖口及衣领等边缘处都饰以大面积的红色,此外裙底所露的内衣也多为红色(如图5)。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在服饰色彩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5 《宋仁宗后坐像轴》

唐宋红绿嫁衣从以青绿色系为主、红色为辅逐渐转变为以红色系为主、青绿色为辅,这说明红色在古人心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从周代至宋代的婚服颜色无一不带有红色,红色的权贵、喜庆之象征意义都表现出古人在造物思想上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以及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其背后充满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艳丽堂皇:明清大红嫁衣

明代婚服制基本沿袭了宋代制度,采用凤冠霞帔、大袖衫制以及红盖头为女性婚服主要形制(如图6)。婚服中的越级穿戴也依旧沿袭前朝,这足以表明古人对婚姻的重视。据《清稗类钞》载:“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①邱庄岩:《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婚礼服的影响》,《大众文艺》2014年第24期,第86页。这说明婚服中的越级行为并未有实质性的明文规定,后有猜测是得益于朱元璋的默许。此外,明代女性婚服在色彩上由宋代的以红色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大红色为主,《醒世姻缘传》中对婚礼场景有这样的描述:“狄希陈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四人大轿,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②江兰英:《〈醒世姻缘传〉的明代服饰词汇训诂》,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可见大红色已是明代婚服的常色,且赤色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认为赤色是神圣吉祥之色,是顺应天意的选择。

图6 明代命妇坐像

明代女性婚服中凤冠霞帔、大红盖头、彩绣龙凤、大红吉服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吉祥、喜庆、祝福之意的红色逐渐流行并成为传统。可以说明代奠定了此后数百年女性大红吉服、上衣下裳、凤冠霞帔这一传统婚服形制并一直沿用至清代和民国初期。

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顺治皇帝下谕提倡满汉通婚,其自然会促使婚服带有文化融合的色彩。由于受到满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清代婚服出现了满族旗服文化特征,而新郎婚服的满族特征则较为明显,新郎拜堂时通常胸前挂红花,身披红帛,穿青色长袍,长袍外另罩绀红色马褂,马褂就是明显的满汉两族服装融合的产物。满族新娘穿袍子,汉族新娘则大多穿上衣下裙或裤。汉族女子婚嫁时多穿红喜裙,其形式主要为单片长裙或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绣花为主,上衣则为青或大红绣花褂,佩戴凤冠霞帔,其总体仍沿袭明代旧制(如图7)。各种红色元素的呈现蕴含对美好婚姻的祝福,其吉祥、喜庆等文化象征性已深深地根植于在人们心中。至此,中国古代婚服以红色为主的服色基本定型③孔研研:《中国古代服装中的红色审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20。。清代霞帔虽是命妇之服,但婚礼之时普通女子仍可着之。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不论官员与平民,婚时新娘着凤冠霞帔以示正妻。”古语也说:“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④陈希赟:《江南婚嫁女红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14。由此可见,凤冠霞帔在清代已定型并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图7 清人绘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从周汉到唐宋再到明清,女性婚服色彩的变化都反映出各时代的特征和文化内涵。由玄黑红到红男绿女再到艳丽大红,其共同之处是都表现了各时代下色彩所具有的地位权力之象征,不同的是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寓意都对婚服色彩的选择有所影响,但差别甚微。总而言之,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对自然之崇拜的造物思想,尤其表现在女性婚服色彩的选择上,使得传统女性婚服呈现出多彩的文化局面。

四、色的审美流变

周汉、唐宋、明清女性婚服色彩演变经历了由黑红、红绿到大红的发展历程,其中红色贯穿了整个婚服史,可见红色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其色的审美流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人对神秘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二是古人色彩观中所蕴含的阴阳五行思想。在起初的农耕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力不足,民众对色彩的认知源自生产、生活——农耕条件下,自然、日月、植物的色彩变化往往是气候、季节更替的关键节点,这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种收、丰歉①王兴业:《五行五色色彩观》,《美术观察》2017年第8期,第122-123页。。因此,自然在古人心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对自然中色彩的模仿与借鉴是造物思想的核心来源,此时的色彩观较为单纯朴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力逐渐强大,对自然色彩的借鉴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结合人类自身对自然天地的主观思想,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于阴阳五行观中,此时五行五色观便成为古人造物思想中的核心。

周汉、唐宋、明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婚服色彩演变亦由此产生由浅入深的文化象征意义。周人根据天地日月的自然变化,产生了较为简单的色彩观,此时的象征意义相对纯粹质朴,男女之情在庄重的婚礼氛围中,以天地之意见证,可以看出周人对自然天地之敬畏,暗含天人合一的思想特点。唐宋相较于周汉,在阴阳观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五行观,其色彩观由简单的自然天地转变为带有一定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自明清起,大红色被正式选为婚服之色并对后世的色彩观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如今,大红色已被普遍用来当作庆祝喜庆之事的色彩,具有“喜庆、祥和”的象征意义,中国结、灯笼、国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无不采用红色,可见大红色已深深扎根国人的心中。

从周汉到唐宋再到明清的色彩观大体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自由的宏观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深入,掌控自然的能力越强,越能实现其精神的自由发展。

五、结语

从周汉、唐宋和明清女性婚服颜色的发展变化,可见红色一直在国人心中有着神圣高贵的地位。由最初的自然色彩观,以一种简单直观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理念,到融入人类自身的精神文化,将色彩观赋予人文阶级社会性的意义,人的精神参与性得到高度展现,最后的色彩观走向一种自由化的发展,色彩中的阶级意义不再成为约束,而是成了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世俗化象征载体。直至今日,色彩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古时的象征意义,而更加具有随意性和开放性。这些在特定时代下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反映时代背景,更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国泰民安,让中华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发展价值。

猜你喜欢

婚礼红色色彩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神奇的色彩(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