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瓷艺术的美育特性—以景德镇为例

2022-07-18成珊珊景德镇学院

天工 2022年18期
关键词:观者景德镇美育

成珊珊 景德镇学院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渠道逐渐多样,思维角度逐渐多元化,文化亦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为群体个性化的彰显提供了可供表达的平台,亦带来了对“美”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使得“美”或成为个人好恶的表达,或造成对传统文脉及时代特征表现的缺失,或造成中华美育精神的消解。

正基于此,国家对审美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美育建设高度重视,不仅提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而且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获取新的生命力。审美教育在高校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同时,亦应起到提高社会美育质量的作用。而陶瓷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结晶,伴随着人类社会及文明的不断发展,在体现中华文明不同时期工艺美术特征的同时,更是中华审美特性的持续性体现。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不同阶段审美旨趣的物化显现。

一、陶瓷艺术的审美功能

江西仙人洞遗址陶器的出土,将陶器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出现时间推至距今两万余年,且其上已有绳纹出现。虽说该陶器上的绳纹可能是在压实陶坯过程中遗留下的印记,但亦不可否认该时期人类就已萌发规则美感的种子。至仰韶文化彩陶的出现(如图1),纹饰的实用功能开始转向视觉及精神功能,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及情感的表达开始在陶器上呈现,此可谓是陶瓷绘画装饰最为初始的形象。根据纹饰出现的内壁或外壁肩颈部等位置,亦可推断出该时期纹饰图案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审美功能。从无意识地在泥土上留下印记,到在陶器上规则性、具象化地刻划、拍印纹饰,均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当中产生的结果。这也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1],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便在于人发现了美具备的规律性,在将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印证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由此可见,陶器是史前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奠定了艺术发展形式的基础。

图1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没有纯粹的脱离功用的艺术,也没有‘纯粹’的艺术品,只有或多或少渗透人世情感内容的艺术。”[2]这无疑揭示了艺术另一层面的本质,即摆脱器用功能之后的艺术,必然突出其社会、审美、传播及精神构建等功能。而陶瓷作为集器用功能与精神构建于一身的载体,初始之时仅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存在。人们结合自身在生活环境中对功能的需求,改变与塑造陶泥的形制,再加上对其特性的把握及烧制水平的精进,从而延伸其实用功能。这亦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生物、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提炼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材料”,是人们意志与情感物化的结果。由此可见,人类对生活便捷及使用功能的需求,不断促进着对新型器物的创造与对典型器物的锤炼,也促进了与人类生活始终紧密联系的陶瓷的发展。无论是人们创作灵感的来源还是创作初期的实践物,经常出现在身边的材质必然会成为首选,这也使得陶瓷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之一,且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虽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其精神构建的不断突显,让其与实用性特征拉开了一定距离,也出现了去功能性是纯粹艺术的典型特征的片面认知。但是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非是对立的,有时实用性的功能特征反而能进一步推动艺术及审美的内层次展现,这也正是陶瓷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为特殊之处。

正如前文所述,史前时期无论是印纹陶还是彩陶,均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到瓷器出现及其发展时期,更是如此。毕竟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其不可控因素较多,如泥料特性、金属含量、釉料发色及流动特征、烧成温度等,或许在此过程中一个极为细小的失误甚至一个非人为的变化,就能使其与预想的效果天差地别。这使得陶瓷艺术的创作具备极为明显的实践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使得其艺术审美特征有别于流水线式机械化统一生产特性,个人行为与旨趣的融入痕迹明显。陶瓷艺术注入了创作者的美学意识与艺术理念,加上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创造精神显著。正由于此,陶瓷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体现在观者欣赏器物美感的过程中,更存在于对艺术载体熟悉又陌生的交叉体验中,而这更促使陶瓷艺术的美感能冲破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形成建立在共性文化内涵基础上的精神方面的交流融合。

二、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背景

景德镇针对陶瓷技艺的传授一直沿用以师带徒的工作室制模式,虽说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徒尽快掌握师傅所擅长的陶瓷技法,把握师傅的绘画理念与审美偏好,但该形式的局限性也极为明显,此举在使从业者对某种单一陶瓷技艺掌握得极为精进的同时也使得陶瓷艺术创作者无法实现多维度的技法掌握,无法清晰了解艺术理念的发源,无法了解多层次的艺术风格,无法表达自身的审美旨趣。民国前,江西地区便设立了以西式教学模式为主的陶业学堂,用以培养专业制瓷、瓷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辛亥革命之后,除陶业学堂外,由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创办的陶瓷学校也陆续出现,如竟成小学饰瓷班、浮梁县立饰瓷学校等,为景德镇制瓷工业化和陶瓷艺术的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使得景德镇陶瓷艺术行业逐步改变传统师徒传承或父子传承的主导教育形式,引进西方学科性的艺术创作及技法训练的职业教育,为陶瓷艺术行业培养了专业人才,陶瓷文化及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现今,景德镇更是综合性陶瓷艺术教育及审美教育学府林立,仅高等院校便有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在传承陶瓷艺术创作技法的同时,结合传统审美教育与现代艺术理念,培养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审美旨趣于一身的专业性陶瓷艺术人才。景德镇学院更是于201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项目。景德镇陶瓷文化极强的包容性与陶瓷美育的时代性特征可见一斑。

三、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育价值

景德镇传统艺术的长期发展,不仅彰显出了传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更说明了对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是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根基[3],是中华传统文化及艺术得以永续发展的本因。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对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传统技艺成为表现新时代艺术内容的重要手段。从宏观角度看,传统技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就艺术文化内涵而言,其呈现出的是陶瓷文化的社会内核表现力,以艺术形式的内在表现精神,隐含着艺术独特的群体影响力。

从陶瓷的美育特性来看,其促进了文化与艺术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群体从视觉层面上升至内心文化与艺术的感知层面。[4]陶瓷艺术的引导及熏陶作用,美育工作者应予以重视,并以此构建美育模式,结合景德镇传统工艺、审美特性、新时代特征,展现其引导内心审美的重要作用。

基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特性,因其传统技法及文化的延续,使得其对观者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冲击上,更多的是对观者内心的感染,文化共性所呈现的艺术张力也在此表现。毕竟传统而又熟悉的形式,总会引起人们源自心底的亲切感,而现代性的艺术特征又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如此双重感官与内心的碰撞,可使观者在感受美的形式的同时,体悟到美的内在特性,使观者深入观察周围常见事物,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拓宽审美路径与视角,挖掘审美教育内涵,表现出现代审美教育的传统性、现代性、文化性及多元化的特征。

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为显著的区别便在于其对空间场域的影响,其表现出的艺术美感特征是平面艺术与图像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就其形式特性而言,陶瓷艺术所呈现出的场域影响较为显著,是不能以单纯的装饰及绘画艺术表现的。这样的场域性特征在给观者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的同时,表现出丰富的美育形态。在此过程中,只有将感官的直接触碰与内心的间接感悟结合才能体味到其强烈的双重艺术特性。同样,也正是如此强烈的场域影响与双重特性,能使观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建立在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引发出对艺术特性的体悟,在个性的感知上进行共性的引导。这亦可谓是陶瓷艺术将美与功能从视觉层面逐步引导至内心层面。[5]这样美育形式不仅是停留在视觉及感官上的单向引导,而是在感官与内心对美进行双重印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与艺术的共性引导。在表现传统陶瓷文化与技艺所具有的艺术凝聚力的同时,融入审美旨趣,对美育方法进行新的探索,突破对传统审美教育模式的依赖,在审美同一性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多元群体审美教育形式。

四、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文化影响

陶瓷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内续的表达特征与外延的形象表现之中。就内续表征而言,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情感不尽相同,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像及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更呈现出对美表达切入点不同而形成的多重视角。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与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基于陶瓷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促进从文化及艺术视角对美育特性的深入解读与表达,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以此进行深层次引导,促使观者得以感受到美,明确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形成美学心理的定向感知方向。在促进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审美教育环境搭建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推进社会审美教育的开展,形成陶瓷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双向融合与渗透,展现陶瓷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

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正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品味陶瓷艺术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共性。文化的延续与艺术的魅力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产物,而艺术是建立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择取上。但时间与空间的改变亦会使得对艺术与文化的解读角度的偏移。因此将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放回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下,其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美育与陶瓷艺术在其场域之下的融合,不仅能更为深层次地传递出不同时期民族文化语境的侧重点,更能使观者沉浸式感受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旨趣,形成对不同历史特性的体验与时代认知,进而让观者对历史文化有深切体悟,感受到艺术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体会到陶瓷艺术于不同场域下的内涵韵味。

促进与推广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全面感受社会文化的表意特征,更在于建立美感认知统一标准。基于陶瓷艺术的审美功能、美育价值与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特性,景德镇陶瓷艺术实现了艺术美的时代性更新与转化,呈现出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性的双重表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审美教育能够形成同一主体两个方向的交叉融合引导,为美育功能的构建提供新的元素。

猜你喜欢

观者景德镇美育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端午节观龙舟赛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光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