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江传统龙舞赤坎文章湾村“簕古龙”文化研究

2022-07-18刘春雨广东海洋大学

天工 2022年18期
关键词:龙尾龙舞古龙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国先民具有悠久的崇龙历史,从纵向上来看,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龙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千百年来,人们通过雕刻、服饰、舞蹈、体育运动等形式来诠释对龙的崇拜和敬仰。关于龙的形象,宋人罗愿在其所著的《尔雅翼·释龙》一书中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有物如博山,名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1]此虽非古代最早的关于龙的形象的文献记录,却是最为详尽全面的。然而在我国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龙舞中龙的形象却呈现出造型各异、用料殊别、套路毕同毕异的特征。但在龙舞艺术中所传递的崇龙敬龙、积极向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企盼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在我国众多龙舞派别中,湛江“簕古龙”以其造型传神、工艺精湛、自然生态而被冠以“生态龙”的美誉,是岭南龙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湛江“簕古龙”的由来与发展现状

(一)“簕古龙”的由来

《雷州府志·地理·土产》记载:“橹罟子,叶如剑,宽寸余,长三五尺,两边及脊各有刺如锯齿,子似草木波罗子,但缝深至心,瓣瓣攒聚,裂而视之又似木波罗之包,甘腻可食。”《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在古雷州地区,当地人多以橹罟叶去刺替代粽叶包成鸭母、枕头之形的粽子,俗称“饺仑”。此中所言“橹罟”,也称簕古、露兜子、假菠萝,主要是指分布在我国广东南部、海南,以及邻国越南旷野、海边的一种野生植物,因其带状叶片具刺,多引种做绿篱,湛江的“簕古龙”正是以当地盛产的簕古作为主要原料来饰龙的一种独特的龙舞类型。

关于湛江“簕古龙”的由来,据传承人介绍:“相传有一年文章湾村发生瘟疫,好多人不幸罹难,当地就有村民认为这是邪魔在作祟,根据茅山道教关于簕古可辟邪的记载,于是村民就想出用簕古来制龙的主意,村民舞着做好的簕古龙挨家挨户地驱邪镇魔;巡村之后每户都会从簕古龙上摘一片龙鳞放在家中以求得攘除邪魔,护佑平安。而后瘟疫得以消除,在之后的妈祖巡村活动中,当地人都会制作簕古龙巡村表演,祈求除魔辟邪、平安顺遂。” 这一始于清康熙年间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龙舞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湛江赤坎文章湾村得以流传。

(二)“簕古龙”艺术的发展现状

现今,“簕古龙”这一传统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重视不足、后继乏人等问题与挑战。在“簕古龙”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仅有年近耄耋之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水禄老人,以及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文。伴随湛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开展针对“簕古龙”艺术的保护、宣传与推广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织传承人制作长达60米的“簕古龙”向祖国献礼,并通过在市区公园及旅游景点的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熟知这一独具湛江特色的文化瑰宝。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湛江“簕古龙”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在2020年湛江赤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联合文章湾村簕古龙协会共同编著《簕古龙的传奇》一书,从文化保护、重现辉煌、舞蹈起源、表演盛况等方面来展开,是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湛江“簕古龙”艺术的理论著述,对推动湛江“簕古龙”文化研究及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生态自然、巧夺天工”的湛江“簕古龙”制作技艺

湛江“簕古龙”作为一种独特的龙舞艺术,不仅承载着文章湾村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史,更是其聪明智慧的体现。其龙具与传统龙舞的龙具基本相同,由龙头、龙身、龙尾以及在整个队伍起引导作用的龙珠四部分构成。传统的“簕古龙”整条龙一般共9节,还有11节的巨龙。其制作过程主要有扎、裱、装、连、饰五个主要环节。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簕古龙”在短时间内制作完成,扎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之间并非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存在交替进行的情况。

(一)扎“龙骨”

扎“龙骨”就是指扎龙的骨架,扎制中骨架结构及大小的处理直接关系着龙的审美与气势。

1.扎龙头

龙舞中的龙头在其表演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龙头制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整条龙的生动形象与使用寿命。在龙头的制作过程中,除去其本身的色彩、材质之外,龙凶猛威严之感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龙头整体结构造型得以彰显;为此,龙头整体框架扎制的水平对整条巨龙的精气神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湛江“簕古龙”也不例外,龙头同样也是整个龙具制作中的重中之重,其制作工序繁复,耗时费力,制作完成的龙头生动卓然、栩栩如生,这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簕古龙”精湛的制作工艺与生动的刻画技巧(如图1)。

图1 扎制“簕古龙”龙头(来源《簕古龙的传奇》)

传统湛江“簕古龙”龙头造型的扎制材料均为竹篾,扎制一个完整的“簕古龙”龙头所需篾条数就达百根之多。制作过程中首先用较宽的竹篾来建构龙头整体框架,待整体框架完成之后,再用细小的篾条来制作龙头中的眼窝、腮部等细节部分。其中,在龙头扎制中宽篾条主要是用来制作龙头中曲度不大的偏直线部分,而细竹篾则用以制作曲线细节,一般在两根篾条十字交叉的部分会采用富有一定韧性的纱纸来缠绕固定,并保证其扎紧扎牢,以防框架松散对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龙的舞动及保存等产生影响。

2.扎龙节

龙节是“簕古龙”得以腾飞舞动的关节结构,主要起到支撑龙身、腾跃飞舞的作用,可以将其看作是龙的脊骨。湛江“簕古龙”龙节制作所选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和龙头一样,均采用竹篾编织,只是在造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簕古龙”龙节在制作中采用编织工艺,利用竹篾编成两头封口的长约1米的猪笼形,而后通过“龙筋”将每一个龙节串联。常见的“簕古龙”龙节多为9节、11节等单数节。

3.扎龙尾

在龙尾的扎制中,世居海滨的文章湾村村民以鱼尾造型作为“簕古龙”龙尾框架扎制的模板。其扎制过程与龙头的扎制程序雷同,制作难度却大大降低,主要是采用宽竹篾构筑整体大框架,细小篾条来完善细节,并将整体以纱纸交缠,使其结构紧密,整个造型给人以跃动活泼之感(如图2)。

图2 扎制“簕古龙”龙尾(来源《簕古龙的传奇》)

4.扎龙珠

用于引导指挥的龙珠的制作相较龙头、龙尾等部分更为简单,一般也是采用竹篾编织成球状来实现。

为使龙能踏乐起舞,在龙头、龙节、龙尾等部位都会装上长约1.6米的竹竿作为龙舞舞动的把手,通过特定的竹扣将其固定;因为竹篾编织猪笼形龙节不易保存,所以在现在“簕古龙”龙节的制作中多采用不锈钢材料,更为结实耐用,易于保存。“簕古龙”因当地潮湿的气候,会导致竹篾日久发霉开裂,对其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影响;现今多选用篾条与钢管结合使用的方式,在保障其使用周期的同时,也大大加重了扎制的龙具的重量,对龙舞的动作施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裱“龙皮”

用竹篾编织好龙头、龙尾以及龙珠等造型细节,而后就是运用纱纸将其裱糊定型,用以裱糊的纱纸具有较好的韧性与弹性,不沾水是不会腐烂的,经过裱糊处理的地方好似龙的皮肤与肌肉,可以完美地体现出褪去龙鳞之后的结构造型。同时,因其表面多施以一定数量的簕古叶片等材料加以装点,故常以多层纱纸裱糊起到抗压与固定龙骨的作用。

(三)装“龙筋”

装“龙筋”实际上就是用一条宽约10厘米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子连接龙头、龙节与龙尾,在保证三者之间连贯性的同时对龙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整个龙身更为流畅自然。

(四)连“龙衣”

“龙筋”装毕,下一环节主要是将宽约2米、长为龙颈至龙尾前部的绿色长条布纵向固定在“龙筋”上,这块绿色的长条布就是所谓的“龙衣”。而后在“龙衣”上均匀地布置龙节的位置,将编毕的龙节固定在“龙衣”上,一般以每两个龙节之间间隔3~4米为上;而后在龙头、龙身及龙尾相接处缝以襻带系结相连,至此完成“簕古龙”连“龙衣”的制作。

(五)饰“龙鳞”

用以龙舞的龙具所用的装饰材料是区分不同地域龙舞文化的重要内容。湛江“簕古龙”最大的特点就是饰料的生态性,用以装饰的材料均以就地取材的织物、水果等为主。在龙头的装饰上,当地人以柚子皮做龙鼻,菠萝皮饰龙额,簕古叶扮龙角,剑麻片表龙舌,榕树气根制龙须,橙子皮挖孔后里装灯泡、外贴黑绒布且在绒布外围用锯齿状线条装饰龙眼,龙睫则是用菠萝叶加以装点,龙牙选簕古果来充当,口腔以红布粉饰,触角则以剪成固定形状的簕古叶片按一定的排列规律来缝固装扮。整个龙头的装饰可谓是工艺深湛、精细入微。需要强调的是,在龙头的装饰上,首先从龙的口腔开始裱上红布,而后安装剑麻片来替代龙舌,以及安装簕古果实充当牙齿,以及用榕树气根装饰龙须。其次,在触角及腮部等部位随其结构饰以簕古叶片,而后装饰额头、鼻子等,最后一步才是完成龙眼的装点。龙身相对于龙头繁复细致的装扮则略显单一,主要是将事先剪切好的有固定形状的簕古叶片用手针间隔缝固在用作龙身的长方形绿布上以呈现龙鳞效果(如图3)。龙尾的装饰也无过多冗繁之处,皆是以剪切好的簕古叶片按龙尾的结构走向细密布列固定来实现。除此之外,“簕古龙”的龙珠的饰材则是采用菠萝嫩叶从上至下紧密排列粘贴而成,在龙珠的底部装有镂空蝙蝠纹底座,寓意福寿绵长。在此过程中,龙头与龙尾的装饰工作是事先完成,然后装“龙筋”、穿“龙衣”,最后才进行“龙衣”鳞片的装扮。一方面,“簕古龙”这种以新鲜植物饰龙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龙具的鲜活灵动。另一方面,绿植饰料相较传统布龙、网龙等,重量增加且不易保存,也对其舞蹈套路及龙具的重复循环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图3 簕古叶装点而成的龙鳞(来源《簕古龙的传奇》)

三、湛江“簕古龙”的文化意蕴

《管子·水地》言:“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2]考古与历史相关文献记载表明,我国先民已有八千多年的崇龙历史,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塑龙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初的部落图腾,到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其发展中被赋予了吉祥、力量、权力等丰富的文化属性,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以不断地强化与丰富。湛江“簕古龙”这一民间舞蹈艺术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最基本的理想、情趣与生活习惯。同时,作为中华龙文化艺术中的重要成员,其所承载的不仅是传统崇龙精神,更饱含着自然和谐、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等丰富的文化内蕴。

(一)崇龙敬龙,寄托理想

在我国龙崇拜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某些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要求。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社会,人们普遍认为龙能兴雨。《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明确记载了当时人祭龙祈雨的仪式:“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这种习俗在古代农耕地区如此,在沿海地区亦是如此。在我国沿海地区,龙王被看作是我国沿海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渔民向龙王祈求风平浪静、鱼虾成群、平安出海、满舱而归。清康熙《定海志》记载仅在定海各区就有龙王宫24个,而到民国初年达到48个。[3]如此等等足以洞悉我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与敬仰。

对于龙舞的真正起源现今学界虽存诸多争议,然而古人崇龙敬龙一事却是毋庸置疑的;龙舞、龙舟或祀龙等礼俗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解答。世居沿海的雷州半岛先民笃信妈祖,在其祭祀妈祖的活动中龙舞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如湛江“沈塘人龙舞”、雷州“南门高跷龙舞”等。对此,在福建省霞浦县松山天后宫楹联中或许能找出妈祖祭祀舞龙的习俗源流,其内容是:“风调雨顺,四海龙王朝圣母。国泰民安,五洲赤子拜阿婆。”作为统御四海的天后的诞辰,神级低一级的龙王及众神前来拜贺自是当然。对于以“渔耕樵”为生的文章湾村先民而言,每年的年例中龙舞同样也是整个妈祖巡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从最早的“布龙”“草龙”,到现今的“簕古龙”,可以说无论是对海神妈祖的敬仰,抑或是对龙王的崇拜,无不承载着对传统习俗的一种传承,更蕴含着对驱魔除邪、国泰民安的一种理想寄托。

(二)自然和谐,团结协作

起源于炎黄部落图腾的龙文化,经过多民族人民上千年的完善,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信奉的始祖文化。龙的形象融合多个部落图腾而成,是各民族共同意愿的物化投射,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和谐与团结精神的展现。湛江“簕古龙”的龙具形象继承了传统古典文献对龙各部位造型的描述,制作中所用材料均选用原生态植物,主要包括用以塑形的竹篾、裱糊塑身的纱织以及点睛饰体的簕古等植物。整个造型给人以气势恢宏、凶悍威猛感的同时,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当地人的聪明智慧,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此外,巨大的“簕古龙”因原料的生态自然,为保持其鲜活灵动,整个制作周期也相应地被压短。一般“簕古龙”是在年例前两天开始制作,必须多人分工协作才能保证在年例之时可以舞龙驱邪。同时,“簕古龙”艺术属于群体性舞蹈,不同于独舞,伴随着富有节奏韵律的锣鼓声腾空的巨龙重量超群,舞动中在保证舞者力量的同时,完成一套套经典的舞蹈动作还需要集体的协调配合。所有这些都是对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的考验,透过“簕古龙”的飞腾起舞,也让世人真正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团结互助、协作共赢的大局意识。

(三)开放包容,开拓创新

在文章湾村漫长的龙舞发展历程中,有“布龙”“草龙”以及“簕古龙”。“簕古龙”的产生稍晚于传统的“布龙”和“草龙”,以簕古及其他植物为制龙材料,用以除瘟辟邪。关于“簕古龙”所选用的簕古,早在雷州民间被视为可以辟邪的一种植物,在雷州南兴镇四境村现存距今570多年的用以驱邪的八个雷公将傩舞面具就是采用簕古来制作的。不仅如此,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的海南黎族人有大年三十在门前挂“插星”的习俗。所谓“插星”,即簕古叶、刺蒌叶等带刺的草打结后在门口或屋角等处悬挂,以求用这种锯齿状的野草勾住鬼魂,把魔邪挡在家门外,保家人平安。[4]“簕古可辟邪”这一雷州地区的传统思想在莆田移民生活中的浸润,不仅是其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了其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思想。以“簕”除疫、以“柚”表佑的簕古植物龙的出现,特别是今人在传统簕古龙基础上设计的“龙上八仙”“马色”等形式,足以窥视其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四、结语

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符号,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5]湛江“簕古龙”作为粤西龙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所蕴含的为人之本、审美思想、处世之道是增强城市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一剂良方。在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刻认识“簕古龙”这一传统龙舞艺术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进行相关文献史料的梳理及举办学术论坛,并加强与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赋能。

猜你喜欢

龙尾龙舞古龙
‘龙尾’玉簪简介
断龙舞
我学会了舞龙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活到四十多岁,才知道古龙有多天才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龙头咬龙尾
朋友间的分寸
浙江平阳龙尾钨锡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