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2-07-18练汝华
练 汝 华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云浮 527300)
脑卒中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卒中后遗症,由于脑组织主要负责对侧肢体的活动,因此,偏瘫也以对侧肢体瘫痪为主,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且之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受限,需要家庭成员的长期照顾,为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1]。临床上常在发病后指导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可帮助改善肢体协调及运动功能,但此训练方式并未根据肢体解剖情况进行协调性训练,因此后肢体协调功能往往不够显著[2]。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旨在指导患者运用四肢联动训练仪模拟日常必要的生活活动,这可提供3种治疗模式,并供上下肢分别训练及联合训练[3]。但在临床上此种训练方法应用于偏瘫患者对促进后肢协调性的效果并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期间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6.35±6.08)岁;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5.96±8.98)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30例。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临床指南诊断[4];(2)病程1~4个月;(3)初次发病者。
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脏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2)生命体征严重不稳者;(3)意识模糊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站立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关节按摩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负重训练及针灸治疗。每周锻炼6天,每天1次,每次1h,连续锻炼6周。
观察组:予以四肢联动康复训练,训练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目的、注意事项、方法。嘱患者着宽松衣物,调整好座椅、把手距离及椅背角度,拉杆旋转等,避免过伸,以舒适为主。训练包括3个阶段(热身、训练、放松)。热身:以最低强度开始上下肢训练3~5min;训练:训练模式根据患者自身状态差异调整时间、距离、功率、速度等参数,根据强度大小调整训练时间;放松阶段:低强度训练到慢慢停止,整个过程3~5min。每周锻炼6天,每天1次,每次1h,连续锻炼6周。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下肢表面肌电值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1)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用Berg评分表评定肢体平衡功能,总分为56分,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平衡功能越好;用躯干控制能力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功能越好。
(2)下肢表面肌电值:用肌电分析仪采集踝背屈、踝跖屈时腓肠肌及胫前肌肌电值。
(3)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卒中量表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对比
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增高,但观察组Berg评分(46.62±4.65)分及躯干控制能力量表(73.45±8.32)分高于对照组的(42.92±5.54)分、(55.12±14.61)分(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值对比
干预前两组腓肠肌及胫前肌肌电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踝背屈、踝跖屈时,胫前肌电值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踝跖屈时腓肠肌肌电值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值对比
2.3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
干预3周及6周后,两组卒中量表评分均下降,观察组[(14.53±2.01)分、(6.54±1.22)分]低于对照组[(15.95±2.33)分、(9.22±1.24)分](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分)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性病变,病后阻碍或延缓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常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临床上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常见的恢复手段,以指导患者日常步行、关节按摩、坐位平衡训练为主,但因常规训练主要以主动训练为主,而患者病后肢体偏瘫肌力异常,主动运动难以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恢复缓慢,以致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出现训练倦怠及消极心理[6],而寻找合适的训练方式对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是应用联动训练康复仪指导患者做协调上下肢体运动的训练,训练过程中主要根据患者偏瘫状况选择功率、距离及速度等,以疾病及恢复情况为准,循序渐进并重复的做肢体协调运动[7]。为此,探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尤为重要。
Berg评分及躯干控制能力量表是评定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的标准[8]。本研究中,观察组Berg评分及躯干控制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提高平衡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可能是因为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是运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仪进行上下肢体协调性训练,此种训练方式是用自发电磁阻为阻力源,通过机器四连杆达成四肢联合运动,应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动患侧运动,以达到四肢联合运动,可训练协调功能,比单独一侧肢体训练更能达到效果,并通过被动及主动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其核心肌力,从而提高肢体平衡及控制功能[9]。可在仪器上心率监控装置设置目标靶心率,使其训练更安全,在仪器上还能显示时间、热量、功率、负荷等参数,也可根据肌力情况及训练目的设置不同电磁阻力[10]。训练过程中,上下肢肌肉均能得到被动和主动训练,以降低肌肉萎缩的概率[11]。
下肢表面肌电值是评定肌肉收缩状态的评分[12]。本研究两组踝背屈及踝跖屈时胫前肌肌电值,踝跖屈时腓肠肌肌电值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提高患者肌肉收缩程度。可能是因为此种训练能通过电磁阻力刺激肌肉以达到收缩状态,且在训练时,模仿了日常步行动作,有效锻炼到肢体伸肌功能,改善肌肉收缩状态,减少肌肉萎缩的概率。在做四肢联动训练过程中,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功能动作,比如下肢蹬踏。因下肢在做负重运动时,伸肌痉挛模式往往会加重导致伸肌痉挛,以此能抗衡肌肉收缩引起的屈膝、踝背伸运动,同时,患肢屈膝时,指导患者努力做踝背伸训练,以诱发胫前肌的自主收缩,因此能提高患者肌肉收缩程度。这与崔志慧[1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卒中量表是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量表评分[14]。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卒中量表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可降低卒中发生率。可能是因为通过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使全身循环加快,提高大脑氧流量,使大脑兴奋释放神经冲动,促使神经细胞重新组成,从而提高了大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的质量,加速大脑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康复训练方式能利用对人体特定功能损伤的神经中枢、训练期间补偿,以减少重复训练带来的乏味感,确保患者能通过各项肢体运动训练进一步刺激神经,改善神经功能[15]。
综上所述,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通过增加下肢表面肌力,从而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并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