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对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分析
2022-07-18康斯亮邹思源陈远森
康斯亮,邹思源,陈远森
(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115)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多见于老年群体、肥胖群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可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水平可引发血管病变,大部分血管病变发生于颈动脉,若颈动脉硬化可导致形成斑块。颈动脉斑块为T2DM 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若不及时发现干预,可造成脑血液循环减少,增加脑血管意外发生风险,若斑块脱落容易造成脑血管栓塞,引发缺血性脑病,甚至致残、致死[2]。故采取有效的检查手段早期诊断T2DM 颈动脉病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十分重要。颈动脉超声具有无创、非侵入性、重复性好等优势,可清晰反映血管中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等情况,为目前评估颈动脉病变的常用手段[3]。本研究将颈动脉超声用于2017 年1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30 例T2DM 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对颈动脉斑块病变的评估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0 例T2DM 患者为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7 例、13 例;年龄45 ~75 岁,平均(60.13±3.25)岁;病程1 ~9 年,平均(5.01±1.18)年;空腹血糖6.57~21.74 mmol/L,平均(14.16±2.43)mmol/L;动脉压106 ~125 mmHg,平均(115.78±2.56)mmH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 ~27 kg/m2,平均(22.59±1.27)kg/m2;受教育程度:小学9 例,初中8例,高中6 例,专科4 例,本科及以上3 例。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30 名为对照组,男女分别18 例、12 例;年龄46 ~74 岁,平均(60.07±3.21)岁;BMI 18 ~26.5 kg/m2,平均(22.52±1.21)kg/m2;受教育程度:小学8 例,初中7 例,高中9 例,专科4 例,本科及以上2 例。两组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各项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均符合WHO 制定的T2DM诊断标准[4];②对照组患者均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③患者均意识清晰,可较好配合检查;④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5.60 mmol/L;⑤对照组无吸烟史;⑥纳入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甲亢、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者;②合并除糖尿病外其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者;③合并全身急慢性感染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合并自身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者;⑥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⑦精神、智力、认知、视听、言语等功能障碍者;⑧有检查禁忌证者;⑨临床资料不完善或缺失者;⑩检查不配合或不同意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飞利浦生产的EPIQ7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 MHz,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肩下放置软垫,将头偏向对侧约45°,对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别进行扫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重点观察颈动脉管壁及管腔,检查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形态、大小,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内径(AD),应用彩色多普勒模式观察颈动脉血流情况,嘱患者保持平静呼吸,取样颈动脉血流,框宽度为2 ~5 mm,确保取样线与血管夹角<30°,根据血流频谱测量颈动脉收缩期流速(carotid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应用相同方法对另一侧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测值,均测量3 次,取平均值为最后检测结果。
1.3 颈动脉判断
正常颈动脉:IMT <1.0 mm,无狭窄现象,多普勒频谱形态为正常,分叉处IMT <1.2 mm;颈动脉IMT ≥1.0 mm 则判断为内膜增厚,局限性IMT ≥1.5 mm则判断为斑块[5]。
斑块性质:硬斑:回声均匀、增厚、微隆、对血流无影响;软斑:突出管腔、回声强弱不等、边界清晰、对血流有改变;混合斑:有强弱不等的杂乱回声、表面不规则或呈火山口样改变。
1.4 颈动脉病变程度判定标准
0 级:厚度<1.0 mm,内膜正常,有均匀回声;Ⅰ级:内膜局部增厚<1.3 mm,管腔呈规则形态,回声增强;Ⅱ级:内膜局限性增厚>1.3 mm,管腔不规则,回声增强;Ⅲ级:内膜增厚,且凸入管腔的粥样斑块,伴溃疡、钙化或管腔狭窄等。其中Ⅱ~Ⅲ级划分为斑块。
1.5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颈动脉病变分级进行比较;②比较两组斑块的性质及斑块的检出情况;③记录两组斑块发生部位;④记录两组斑块个数、斑块的面积、颈总动脉内径、IMT、AD;⑤记录两组颈动脉的Vs、Vd、RI、PI 各项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病变分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病变分级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病变分级情况比较[n(%)]
2.2 两组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5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斑块检出情况比较[n(%)]
2.3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
观察组斑块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别占35.29%、29.41%,对照组分别位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均占50.00%,见表3。
表3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n(%)]
2.4 两组颈动脉IMT、斑块情况比较
观察组斑块个数、斑块面积、颈总动脉内径、IMT、AD 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动脉IMT、斑块情况比较(± s)
表4 两组颈动脉IMT、斑块情况比较(± s)
?
2.5 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观察组Vs、Vd、RI、PI 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s)
表5 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s)
?
3 讨论
T2DM 占糖尿病总数的90.00%以上,目前临床对其发病病因尚不清楚,但认为与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6]。T2DM 可影响全身器官,若不及时干预可引发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危及患者身体健康。
近年来有研究表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间有密切关系,T2DM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极高,病变可累及颈动脉内膜,导致内膜中层增厚毛糙,随病情发展可逐渐形成斑块,斑块发展可促使管腔进一步狭窄,使得局部供血不足,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斑块可破裂脱落,从而形成血栓,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8]。采取合理手段及时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可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为其血管内皮损伤提供预警指标,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颈动脉为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后首先会影响颈动脉,且该部位较为浅表、容易探查,故可作为评价全身大动脉的窗口,通过监测颈动脉病变情况可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情况[9]。血管造影为临床诊断颈动脉斑块的金标准,但费用较高、属有创检查,造影后可能会出现过敏、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10]。故临床应积极探寻更加合适的辅助检查手段以提高颈动脉病变检出率。
近年来超声技术不断进步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无创、价格实惠、无辐射、重复性好等优势,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广泛用于心脏、颈部、下肢等大血管病变诊断中,并取得较好效果[11-12]。颈动脉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走形、颈动脉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等,还可评估颈动脉周边血流情况,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为临床评价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可靠依据,便于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13-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提示颈动脉超声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较高。观察组斑块面积、颈总动脉内径、IMT、AD、Vs、Vd、RI、PI 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颈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可对血管壁形成刺激,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局部血管扩张,并在颈动脉分叉处形成涡流,血液流速逐渐减慢最终形成颈动脉斑块,故超声可见斑块形成、内膜增厚[15]。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在T2DM 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发现颈动脉病变,评估斑块分型,判断颈动脉血流状态,可为临床诊断及预防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提供重要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