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钙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2022-07-18王传堂钱鲁航
高 强,王传堂,钱鲁航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放射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系统性血管病变,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1]。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及表现之一,反映了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2]。研究表明不同部位动脉钙化与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3],最近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钙化可独立预测白种人和亚洲人脑卒中的发生[2,6]。多项研究发现颅内动脉钙化与ICVD密切相关[3-4,7],因此,我们推测颅内动脉钙化可能是ICVD 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规律及其与ICVD 的关系,以明确其是否可以作为ICVD 的一个潜在标记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9 月—2021 年1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就诊并行CTA 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76 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女性114 例(41.3%),男性162 例(58.7%),平均年龄为(65.5±6.3)岁,首次卒中患者201 例(72.8%),复发性卒中患者75 例(27.2%)。
纳入标准:①TIA 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②发病后7 天内入院;③患者年龄为43 ~80 岁;④患者均接受CTA 检查,无重症表现,无头部外伤史,无肿瘤病史,无其他炎性、血管或结缔组织疾病等。
1.2 方法
CTA 采集:头颅CTA 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参数如下:电压120 kVp,电流150 mA,螺距0.6:1,采集间隔0.5 mm,层厚1 mm;高压注射器以3.5 ~4.0 mL/s 的速率静脉注射碘帕醇120 mL 碘造影剂。
钙化评估:在GE ADW4.3 工作站上采用Agatston 积分法计算钙化积分, 积分值是钙化斑块的面积与最高CT 值HU 系数相乘得到。HU 系数被定义为:1(130 ~199 HU)、2(200 ~299 HU)、3(300 ~399 HU)、4(>400 Hu)。计算每例患者每支颅内动脉(包括前、后循环动脉)密度≥130 HU 区域的积分,总和得出颅内动脉总钙化积分。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级方法,将颅内动脉钙化分为四个等级:无(积分=0);轻度(积分=1 ~100);中度(积分=101 ~400);重度(积分>400)Agatston 单位[8]。
图像分析: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独立盲法读片。根据CT 对颅内动脉钙化程度进行分级,钙化分级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948,P<0.001);独立观察并分级急性梗死区以外区域脑腔隙灶,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901,P<0.05),任何分歧均通过协商解决。
1.3 临床和实验室信息
采集患者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和既往卒中等信息。高血压定义为多次平静状态测量血压收缩压/ 舒张压≥140/90 m m H g 或服用降压药。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 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高脂血症定义为总胆固醇≥6.2 m m o 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 m o l/L,或接受降脂药物治疗。吸烟定义为目前吸烟或停止吸烟至发病短于1 年。既往卒中定义为患者既往有卒中样症状,影像学证实为脑缺血性病变,并排除TIA 病史。冠状动脉疾病定义为心肌梗死史、不稳定心绞痛,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闭塞。心房颤动定义为心电图中有一个不规则间隔的QRS 波,P 波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采用非参数检验、趋势χ2检验及Spearman 秩相关检验分析颅内动脉钙化程度与脑腔隙灶的关系;Logistic 回归用于分析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的相关性,结果以优势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276 例患者[平均年龄(65.5±6.3)岁,41.3%为女性]中,200 例(72.5%)存在颅内动脉钙化。患者基本特征见表1。不同钙化级别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冠心病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患者人口学特征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2 颅内动脉钙化分布特点
在276 例患者里,颈内动脉钙化发生率最高(64.8%),其次为椎动脉(30.2%)、基底动脉(19.5%)、大脑中动脉(6.3%)、大脑前动脉(1.7%)和大脑后动脉(1.2%)。
2.3 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相关性分析
腔隙灶的总体发生率45.7%,单因素分析表明,颅内动脉钙化严重程度与腔隙灶存在相关性(见图1)。钙化积分在腔隙灶不同严重程度组间有显著差异,钙化积分与腔隙灶的rs 为0.285(见表2)。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的OR 值为3.5(见表3)。
表2 脑腔隙灶与钙化严重程度的比较分析
表3 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的相关性分析
图1 颅内动脉钙化图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Agatston 方法半定量分析颅内动脉钙化(包括前后循环动脉)与脑腔隙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规律及其ICVD 的相关性。
本研究使用Agatston 方法对钙化进行量化分级,显示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独立相关,与Erbay 等[9]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动脉钙化可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张力和舒张反应调节受损[10-11]。因此,我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舒张受限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损伤是引起脑腔隙灶的两种潜在机制[3]。
在此项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颅内动脉钙化普遍存在(72.5%),其中以ICA 最常见(64.8%)。以往研究所报道的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一项研究表明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及颈部血管钙化的发生率为40%~87%[12],另一项中国人群CT 检查的研究中,发现69%的患者存在ICA 钙化[13]。本研究报道的高患病率可能是由于多层螺旋CT 的高敏感性和使用Agatston 方法自动检测钙化所致。本研究发现的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规律与以往研究相似[12-13]。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钙化普遍存在,以ICA 为著。颅内动脉钙化与脑腔隙灶高度相关。运用CT 量化颅内动脉钙化可作为ICVD 的一个潜在标志物,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也为探究ICVD 的病理生理学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