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初期临床实践的教学设置及效果评估
2022-07-18朱思平
丁 宁,朱思平,林 蔚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b.老年内分泌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引言
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容易使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相互孤立,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理论脱节,临床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医学新生参加初期临床实践,可以使其早日了解各个科室设置、主要诊疗病种、医护的医疗环境、医患沟通技巧等,从而使医学新生对医疗有初步认知,激发医学新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实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起到积极且正面的影响。哈佛大学在第一学年上学期就开始了医学实践课,医学新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与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进行沟通或参加诊所的临床实践活动。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开设了初期临床实践课程。下面以我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学为例,探讨医学新生早期临床实践的教学设置,并分析其意义,讨论如何优化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5年制)大一新生。用抽签法将8个班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加初期临床实践学习(实践组,137人),另一组不参加初期临床实践学习(对照组,132人),实践学习完毕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评估。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n(%)表示,两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
2.教学安排。安排实践组学生随机参与4个临床科室和1个功能科室的初期接触实践,每个科室3个学时,共15个学时。每次学习分为集中讲授和临床观摩。集中讲授(1学时)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进行理论授课,主要是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及成果、临床工作流程等。临床观摩(2学时)包括观摩交流及角色体验,由带教教师分批带领学生参观临床科室病房、门诊及功能室,并进行现场讲解、交流及角色体验。
3.教学内容(以呼吸科初期临床实践为例)。(1)介绍呼吸内科的基本情况(功能分区)、学科专业方向和主要研究成果;(2)介绍呼吸内科病房的布局、设施,以及医生及护士的工作环境;(3)介绍呼吸科的临床工作流程,所涉及的病种及常见的诊疗方法;(4)参与角色体验:以咳嗽的门诊诊疗为例;(5)讲述临床实践和医学专家成长的故事,学生参与互动讨论。
二、结果
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开展初期临床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对实践组学生的主观性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9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医学新生中开展初期临床实践课程。通过参加初期临床实践课程,7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医学的兴趣;8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医院环境的了解;9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医生诊疗流程的了解;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相关科室诊疗疾病的了解;7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患者就医状况的了解;8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交流沟通能力。表2显示与未参加初期临床实践课程的学生(对照组)相比,实践组学生对相关实践科室疾病及诊疗认识有了显著提高(P<0.001)。
表1 医学新生初期临床实践主观性评估(实践组)
表2 医学新生初期临床实践客观性评估正确率对比
三、讨论
(一)充分了解医学新生的特点
开设该课程之前应充分了解大一新生,尤其是医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如自尊心强、自信、渴望交流。有些学生受高中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不太善于交流;有些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疑惑与好奇,但无清晰目标,对突然多出的大量课余时间安排不当;有些学生对医学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愿意学习和实践,但缺少自主学习能力,找不到好的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指导。此时开展初期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同时增强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奠定了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的意识。
(二)学生在初期临床实践课程中的收获
初期临床实践让学生从了解科室和医院开始。首先让学生了解医院科室的分布及功能、各科室的运行方式,从而直观感受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了解科室文化、重点疾病、科研方向等。学生收获以印象、体会、感受为主,而不是具体的临床知识技能。通过调查也证实了学生是非常期望参与初期临床实践的,并且大多数学生表示能从初期临床实践教学中获益,尤其是提高了学生对医院环境、医生诊疗流程和相关疾病的了解与认识。与未参与初期临床实践的学生相比,实践组学生对相关科室疾病及诊疗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P<0.001)。
提高医学新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知,产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其更愿意为医学这个神圣的职业而努力。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适当地涉及各科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把科研这个概念在前期引入教学中,促使学生早日认识科研。同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医学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与临床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贯穿医疗实践中。鼓励学生早日接触科研,积极参与科研,鼓励教师提供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积极指导学生。
(三)适合医学新生的课程教学的深度及广度
需要注意的是,此课程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同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不同。对于专业深度要浅显易懂。因为医学新生尚未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因此我们传授的医学知识不宜深,可以像做科普一样聊一聊,参观一下,同时辅以讲解和角色扮演,让他们了解每个科室有哪些常见疾病、诊疗流程、医患沟通技巧、医护工作环境等。对于教学广度要思维开阔。不仅仅是临床医学,还可以包括医学人文、医学史等。边观摩边聊天,将本领域内的医学名家或者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的临床实践、科研及发明创造,以及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在润物无声中产生引导和示范作用。
(四)对带教教师的要求
医学新生初期临床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较早地了解专业临床医学知识和具体临床医疗操作,而是让其大体了解医疗场所的设置、医护工作环境、每个科室的常见疾病及诊疗流程、各个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科学研究情况,以及让学生体验医疗工作、交流学业规划、领会医学真谛。因此,要求带教教师思路开阔、善于交流、有亲和力,善于组织和引导,能够调动学习氛围。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必须德艺双馨、为人师表、积极正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拼搏、乐于奉献,勇于攀登医学科学高峰。反之,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从医之路。
(五)课程实践的不足及改进
我们一个班级大约有30个学生,该课程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15人。经过一年的上课实践,发现每组15人的人数设定偏多,学习效果不如小班教学,因此我们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制,每个小组7~8人,这样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我们是随机给学生安排实践科室,有些学生反映更想去某些特定的科室实践,因此在以后的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而不是随机分配实践科室。本课程缺少学习效果的标准评估方法,我们正在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设计和改进学习效果评估问卷,拟从学生对科室运行、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了解,以及对带教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通过此次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掌握了初期临床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并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医学新生期望参加初期临床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广泛认可,并且能从中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提升学习临床医学的兴趣,因此在医学新生中开展该课程是可行的。要求带教教师思路开阔、善于交流、亲和力强,善于组织和引导,能够调动学习气氛。实践证明,小班制教学效果会更好,建议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初期临床实践科室或内容,并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