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生态环保类专业群建设
2022-07-18张小广
冯 霞,罗 连,张小广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人居环境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引言
从1942年开始,梁思成先生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主要以“体形环境”作为核心。1980年后,随着国外“人类聚居学”的提出,吴良镛先生对“人居环境”科学的不断研究,总结出人居环境是人类与环境紧密的物质交换与情感交流的地表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的提出,促使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觉醒,人居环境科学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在我国,以道家思想作为人居环境科学发展之道,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对应专业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到后来的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都是以这三个专业为主进行人居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培养人居环境建设工程领域的人才,尤其是作为一所环保院校,培养具有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创新人才是我们的目标。由于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新兴产业,同时人居环境建设课程内容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生态等相关体系内容,建立专业群能很好地解决人才链对接人居环境建设产业链的问题,使用专业共享基础课程作为平台,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核心课主要针对产业链中的岗位设置。根据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探索大湾区高职院校生态环保特色的人居环境专业群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内涵,为具有“中国特色”、能对接“产业”带来了创新点。要打破传统专业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群结构体系,面向产业链,以团组融合的方式供给技术技能人才;聚焦技术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成立“产业学院”,校企共同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将企业案例转换为教学资源,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居环境对生态环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湾区,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为广东区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规划方向,为高职院校培养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建设人才植入了思想,指明了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新型产业有利于生态环保类专业群建设
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型产业,作为人居环境专业,根据人居环境涉及的学科领域,必须进行学科交叉,对于高职人才培养,逐渐进行人居环境专业群建设,并制定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从2015年开始,建筑、园林企业逐渐开始专业交叉和市场互补,并引入大量的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生态修复及乡村振兴等项目,在顶层设计、规划的基础上,必须有对应的新型技术及施工方案配套。根据市场需求,高职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响应教育部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加强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人居产业学院的建立,具体构建框架见图1。以专业群建设为背景,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主题,建筑类专业、园林类专业、环保类专业开展大湾区城镇环境调查,与企业联手完成具体项目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生态等调查和数据采集,做好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保施工技术的创新宣传。
图1 人居产业学院构建框架
(二)乡村振兴有利于生态环保创新人才培养
2018年,珠三角城镇化率达到了85.91%,从城镇化率数据来看,生态发展明显占有决定性优势,对城市聚居型人居环境的研究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提到遵循大自然规律,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万物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根据以上数据及政策,大湾区高校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到目前为止,大湾区高校具有环保特色的高职院校只有一所,在培养创新型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建设人才道路上需要突破。首先满足大湾区城镇化高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在海绵城市及绿色建筑方面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上进行生态环保创新;其次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将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人才培养方向,明确生态环保与人居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生态环保理念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人居环境背景下生态环保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人居环境学院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大湾区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自然生态系统问题和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需要,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人居环境建设人才。围绕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施工技术和人才需求,打破以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壁垒,以培养一批能胜任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领域人才为导向,进行传统专业通识课和实践课的探索,使学生在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后,能够适应新型产业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保工程领域的工作,在工程领域进行创新,引领大湾区建设。
(一)优化培养模式
在学院层面上,进行专业整合。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实施“双高计划”,对专业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要求和资金支持。院校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院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广东省集中力量建设了150个左右的高水平专业群,完全符合大湾区人居环境建设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建设势在必行,交叉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与环保大类专业以组建专业群,打造大湾区具有生态环保理念的人居环境建设高水平创新专业群,具体专业群组建框架见图2。
图2 人居环境学院专业群建设框架
人居环境学院建立的专业群主要围绕人居环境建设产业链,主要针对岭南绿色居住建筑建设、居住园林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居住场地修复产业,满足广东区域建设宜居建设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人居环境建设培养具有绿色施工能力、人居环境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与施工能力、海绵城市市政管网设计与施工能力、人居环境生态修复能力、绿色污水处理工程施工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法。使用专业大类招生后,一年级学生以专业群通识课教育为主,学习“人居环境科学”“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环境与生态概论”等相关课程,从理论知识上促进学生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宏观认识。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将1/3具有良好能力的二年级学生分配到校企合作项目中,采用双导师制对其进行培养;安排1/3具有创新意识的二年级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人居环境调查实践,对南古驿道、岭南建筑文化、场地修复技术、华南园林景观特性等相关项目进行调查及创新实践;对其余的二年级学生使用传统教学法,开展在校授课模式。在分层教学方式下,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和实践项目调查需要进行相应的必修学分置换。
2.采用专题式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信息化、问题启发式、问题讨论式、项目参与式等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根据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思维,以加强对广东区域的服务能力。
项目1:人居环境学院与佛山市丹灶镇政府长期合作当地项目,翰林湖农业生态园节点设计项目是其中之一。在区域项目的服务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同敲定,并带领二年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政府的需求。本次项目设计了7个节点任务,避免纸上谈兵,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翰林湖周边进行了环境调研、定位了解、把握文化。进行翰林湖农业生态园节点设计,组与组之间的方案进行多次比对与关联,实现生态环保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完美契合。一个项目通过调查、设计、施工的一步步跟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项目2:亚热带地区民宿立体绿化构建。人居环境学院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成功将此项目列为校园创业孵化项目,分组进行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及项目实施。在此过程中,明确此项目的意义,以生态环保为构建理念,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通过大湾区市场调查显示,大湾区居民对特色民宿的立体绿化构建呼声很高,教师向学生展示东南亚地区的成功案例,之后进行立体绿化机制的设计,完成华南地区立体绿化植物的筛选和有机营养土的调配,最终历经四个月,项目顺利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得以发挥。
结语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要地,凸显了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彰显出区域创新能力。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不断探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大湾区唯一一所环保类高职院校,要担负起生态环保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重任。在高水平专业群的调研过程中,确立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产业的变革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找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规律。教师要不断进行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研究,关注最新科研发展动向,强化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提高生态环保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教学质量,培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