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多维建构

2022-07-17梁伟

速读·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梁伟

◆摘  要:儿童的社会化是其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其亲社会人格的重要手段。儿童的社会化主要包含经验教育、训练教育、教化教育、信息传播教育等内容。然而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社会化主要阵地中,以人的普遍本质为起点的学校教育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化认知体系,主要承担着训练教育和信息传播教育的功能,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承载了儿童社会化启蒙任务的经验教育和训练教育却长期缺位,而这正是家庭教育所能承载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当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足见家庭教育的短板及其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生计压力、知识结构、反馈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缺位现象已久,基于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亟需构建起统筹城乡的中小学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统筹城乡;儿童社会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建制完善的学校科学教育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并将教育管理的任务推向了家庭,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尝试,也是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机。科学教育的“主客场”的转换,使得建制完备的学校教育成果在从“学校主场”转换到“家庭主场”之后,几乎失去了作用,农村儿童家庭学习生态的恶化都在“家庭主场”展露无遗。父母参与度低、亲子互动不良、知识结构异化、关键问题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都表明了农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亟待改善。尽管“家庭主场”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正是这一特殊产物,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

1.父母较少参与教育过程

从家庭的社会功能来看,家庭具备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农村家庭的功能保留相对完整,尽管水平不高;到了90年代之后,城乡二元制逐渐解体,数量众多的农民工逃离村庄,涌入城市务工。为提高家庭生计进城务工的抉择,使得完整的家庭变成实质性的破碎,夫妻、亲子之间聚少离多,家庭的部分功能便也随着务工潮逐渐式微。一方面农村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承担了孩子的衣食保障,鲜少能够关注到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使得农村家庭仅剩的教育功能部分也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更无法关注到子孩子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了。因此农村家庭孩子的教育任务基本转移到教师身上,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参与度较低。

2.亲子互动严重不足

亲子互动不仅仅是关系到亲子间的关系和谐问题,从长远来看是教会孩子人际交往、沟通技能、情绪管理等重要技能的学习路径。然而农村家庭亲子严重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亲子互动缺乏相应的时间基础,即常年基本不在一起。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互动内容以家庭日常琐事为主,互动以单向度为主。农村家庭无论在何时,总有无尽的琐事,因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理疏导问题都被淹没其中。在仅有的亲子时光,农村家庭以活跃邻里、亲友关系为主,较少分配给亲子互动。

3.教育主体缺乏关键知识储备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孩子面临着生理、心理问题的双重变化,同时农村学校相应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这种改变带来的心理压力难以有效疏解。同时在家父母的关注点难以企及,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即使父母偶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由于缺乏科学的疏导方法,也难以有效应对。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

1.教育认知不足

对家庭教育认知不足是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家庭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学校课本知识的学习,升学是其最主要的目标,人格健全、习惯养成在学习面前都显得次要。另外,农村家庭的父母往往将子女教育的责任转移到教师的身上,本应属于父母扮演的道德育化的角色,也转移到农村教师身上,一旦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出了问题,父母极易归因于教师教育不到位,甚至不会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知识结构单一

父母知识结构单一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的另一重要原因。农村家庭父母往往知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健全,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子女每日家庭作业都难以辅导就是最明显表现。从农村家庭父母使用在线作业辅导的app情况就可窥一斑。而在儿童心理辅导、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等领域,农村父母知识储备就更捉襟见肘。

3.生计压力过重

随着社会发展,城乡之间、乡邻之间的发展差距,被迫促使原本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农村社会,趋向于开放和动态发展。青壮年被迫走出去,寻求生计发展。但另一方面,青年外出的经历也意味着城市的生活习惯在逐渐融入这一群体,并随着返乡时间被带回,同时攀比的心理将这种生活习惯进一步放大,又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生计压力。生计压力迫使农村家庭離乡谋生,伴生的“留守”问题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时间和空间缺位。

4.反馈机制滞后

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即是儿童的道德育化,相较于知识层面,道德育化对个体的影响更加深远,知识所及都受到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但是道德育化的成果却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即无法直观的体现在个人成就上。个人成就的取得极易归因于知识水平的高低,却鲜少被人察觉到背后个人道德的影响。国内外利用自身顶尖知识进行犯罪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反馈机制的滞后性,掩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构建统筹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1.构建知识—人格—行为全面发展的认知体系

农村家庭教育诸多不足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知不足,将子女知识积累、人格健全和行为培养等同于学业成绩,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认知上本末倒置,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教育目标也自然出现了各种异化。两种极端的表现在于或过分强调子女学习成绩或完全忽视子女学习成绩,这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在农村教育大环境下,努力构建起农村家庭教育的知识-人格-行为全面发展的认知体系。一方面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引导社会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强化家庭参与子女教育;另一方面需要鼓励社会参与,为农村家庭提供亲职教育培训,帮助农村家庭父母正确认识家庭的作用。

2.健全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农村教育网络

农村教育网络地域覆盖面广、互动面窄的现实是农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农村教育根据生源来看,起覆盖面往往极为广泛,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推行撤点并校以后,村小撤点后,保留的学校覆盖面基本以镇为单位,覆盖的地域面广;然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城乡二元制也基本放开,农民近乎疯狂的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引发的农村“三留守問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尤为突出的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标签之下,定格了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因此农村教育实际互动面几乎停留在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亲子之间几乎没有实质上的教育交集。由此可见,在农村学校教育地域覆盖面广的基础上,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实际互动体系对于农村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参与至关重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将儿童的人格培养、行为养成等教育内容归还给家长,为学校教师减负。同时家长的回归的基础在于农村就业创业的环境,只有当农村具备了就业创业的可能,才有可能吸引外出者回归。目前来看,农村基本已经具备了回归的条件。一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已逐渐趋于完善,能够满足基本需要;二来农村的原生态资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合理开发利用的手段越来越多,就业创业的渠道更加丰富。其次教师参与也举足轻重。“留守”将儿童父母向外推出,却将教师向内聚拢。“留守”现象的泛化,使得寄宿制在农村中小学越来越普遍,教师已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父母的部分职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除了要扮演好教师的本位角色之外,还需要有序扮演好“代理家长”的角色,但需要注意“代理家长”的角色边界,切勿越界。

3.统筹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大格局

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立足于农村整体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农村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经济水平、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投入呈正相关,投入越多,教育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教育认知,整体重教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引导人民重视教育。因此要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还不被重视的家庭教育,构建多维一体的农村教育大格局必不可少。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发展,吸引青壮年回归,带动地方经济、教育、社会的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艺格,曲建武.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变、特征及展望[J].教育科学,2020(03):91-96.

[2]孙云晓.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良性互动[N].中国妇女报,2018-11-18(02).

[3]王湛.家庭教育亟待促公平提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5-07-03(06).

[4]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5]蔡迎旗,胡马琳.从家规到国法:论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现实诉求与责任分担[J].当代教育论坛,2020(06).

[6]覃丽.家庭教育视野下的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41-42.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