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

2022-07-17刘洋

速读·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需要形成教育合力,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生导师的思政育人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以及有效路径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辅导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的储备军,要顺应时代需求,高校切实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好校园时代“最后一颗扣子”,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体化、全面化,实现多“体”联动。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中心出发,落脚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真正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当前研究生导师思政育人情况

笔者对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思政教育情况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共342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49.1%的学生表示近期“压力有点大”,主要压力来源为科研学习、求职就业以及研究生毕业,分别占比43%、24%和19%。

72.5%的学生与导师保持至少每周1次的交流频率,但仍然有11.9%的学生超过1个月才与导师交流1次。大部分学生选择与导师采用一对一面谈和微信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也有5.9%的学生采用发邮件的方式与导师联络。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100%会进行学术指导与科研相关内容的沟通,包括课程学习,论文撰写以及科研进展等方面,仅16.8%的导师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文关怀,14.4%的导师对学生就业方面进行关心和指导。而在调查导师指导学生风格时,47.41%的导师认为自己属于“高标准严要求”类型,57.78%的导师选择了“因材施教”。谈及导师对学生哪些方面认为没有达到期望值,45.5%的导师认为学生的科研进度有待提高,27.3%的导师认为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有待加强。而在导学矛盾原因调查中,选择比例排名前3位的是“导师对学术科研期望与学生实际效果存在偏差”、“学生仅以毕业要求为目标急功近利”以及“导师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压力不了解”。关于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首要责任这一要求,仍有7.4%的导师不太清楚或不知晓。

可以看到,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学育而轻德育的现象,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人文关心关怀方面关注度有待提高。

2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和工作平台不同,尽管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极大优势,但是无法顾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导师队伍不同,辅导员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在学生的思想状态、身心健康、情感生活方面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和教育引导。导师与辅导员的优势互补使得这两支育人队伍合力育人全面化、精准化、立体化,有效提升全员育人工作实效。

2.1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是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

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和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3]中对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定位做出了清晰说明,这两支思政育人队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職责,要加强统筹规划,保持沟通畅通,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做到优势互补,实现效果加成。

2.2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是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国家战略,抓住“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全面推进和实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当代研究生群体构成复杂化,阅历不尽相同且价值观多元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能够更加全面的保障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各个方面,使之与学校发展相互匹配,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不断落实全员育人成效。

2.3加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是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坚强力量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本科生更加复杂多变,个体差异明显,这都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同时,面对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在逐渐丰富,仅仅依靠单一力量难以保障育人实效。研究生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人与学生接触多、了解深且工作抓手多,导师在思政教育中更容易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和阅历经验分享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学生对导师有天然的敬畏感,更加利用思政工作的开展。而研究生辅导员是一支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往往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能够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导师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协同工作模式是构建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思政育人体系的坚强力量。

3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育人目标未达同一共识

导师和辅导员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导师更加注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把高水平学术成果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阶段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状态、身心健康、求职就业等很少过问,其根源在于对研究生德育培养的目标定位认识不同。

3.2育人方式有待突破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做到知与行相统一。研究所的思政工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或者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显然不够,且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个性特征容易使学习积极主动性减弱,被动式的接受仅仅入耳却难以入脑、入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3.3育人主体缺少合作意识

导师与辅导员作为两大育人主体需要相辅相成协作共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导师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投入精力较少,更加偏重学生科研专业教育,遇到学生管理问题处理经验较少,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由于导师和辅导员日常开展工作的场所与思政工作侧重点均不相同,导致导师与辅导员之间交流沟通少,单一管理,将学生思政教育割裂开来,因而缺乏共同育人意识。

4合力育人有效路径探索

4.1因时而进,完善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导师与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亟需加强协同合作。完善协同育人制度,构建权责明晰的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共管的参与机制,组织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小组,确保日常管理高效稳定;建立互通互助的反馈机制,基于研究生培养特点,采用实验室寝室双网格划分的方式,打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路径,全方位了解学生科研生活相关信息;建立定期分层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导师心理培训督导会、就业通报会等,对教师开展思政工作进行培训;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有效督促导师育人工作实效。将立德树人工作重点纳入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等制度文件中,切实将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并吸引教师参与学生思政教育、潜心育人的重要抓手,将导师与辅导员的力量通过各方途径用到一处,形成良好的合力育人氛围。

4.2因事而化,树立四度一体的育人理念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要达成同一共识,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协同共管的育人理念。现阶段研究生具有其时代性特征,有着独特的认知模式、心理特征、思维规律。在育人过程中,应因事而化,遵循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服务工作融会贯通,以学生教学培养、日常事务管理为抓手,在帮助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将育人的使命贯穿日常各自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教育有深度,引导有高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四度一体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

4.3因势而新,打造线上线下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路径

随着“微时代”时代到来,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使得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对象、平台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保留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当下形势来丰富载体同步创新。

在工作形式上,把握知行合一的原则,线上线下育人方式相协同:以“线下”育人为抓手,在日常的工作開展中,通过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学术交流会、生活分享会等各种线下形式交流,构建导师与学生全面沟通渠道。注重学术人文素养关怀,打造轻松的团队建设活动,开展导学团队素质拓展,使导师真正走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指导学生;以“线上”育人为助力,拓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丰富教育形式和平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聚焦95后研究生群体思想意识现状与行为模式特点,以网络育人平台为依托,借助网络宣传等方式打造榜样导师、榜样导学团队,开展“我爱我师”、“优秀导学团队”线上评选活动,树立优秀育人导师、育人团队标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142974.html.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作者简介

刘洋(1989.06—),女,汉族,籍贯天津市,博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