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拓展资料 提升教学效益

2022-07-17梁敏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资料鲁迅

梁敏敏

教学中使用的拓展的资料,不该是简单的资料累积,而应是基于教材课文,依托文本解读的客观需要,能与课文形成互补、印证,推动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资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关于鲁迅的专题单元,由于内容年代久远,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对课文理解肤浅、对人物感知单一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拓展资料。基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资料的搜集与统整能力,教师应该以此为教学起点,把握教学契机,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实践,从而在教材课文与拓展资料之间建构一条认知的通道,紧扣文本载体,引领学生真正走近鲁迅其人,更走进他的作品。

一、基于内在需要,借拓展资料深化文本理解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阅读范畴有限,加之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都不甚了解,在理解课文上有诸多难点,因此资料的拓展和介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25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初期,虽然已经是白话文,但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仍旧显得晦涩难懂,鲁迅又多处使用了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无疑是难上加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深入洞察文本主题,教师紧扣资料拓展,设置了以下板块。一是依托疑问,形成内需。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抓住存在困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交流统整,梳理问题。根据学生的质疑,将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类,并相机剔除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的问题,将探寻的方向定位于:“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故事?文中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有着怎样的对比价值,是否有什么独特的含义?”三是集中交流,探寻策略。要求学生自主研讨,自然得出解决之法,即鼓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四是展现资料,内化吸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其中包括课后“阅读链接”的介绍,与文中所提到的“山阴道”有关的散文《山阴道上》以及其他对这篇课文的评论性文章。

学生在初步阅读这篇课文时,能够从文本的语言中初步感知梦境的优雅与美丽、有趣与生动,但对于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却难以明白。六年级学生基于自己的已有能力,在遇到困惑和障碍之后,自然能够借助“资料搜集”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相机引入教材和学生自主搜集的资料,与课文形成碰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全新的认知体系,为学生打开了文本内涵的大门。

二、紧扣认知障碍,借拓展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对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实施评价,应该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洞察、内在情感的体悟、语言文字的品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这个单元中,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类散文,编者在这篇课文的导读提示中指出:“再结合资料与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就体现了实现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需要通过辅助性资料的支撑。

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课文中曾经描写了鲁迅笑谈“碰壁”的事例,学生与当时的作者处于一个年纪,但无法理解“碰壁”的意思,更无法据此事例来感受鲁迅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搜集课文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并真正认识到所谓的“碰壁”,纯属鲁迅先生乐观、幽默的表达,实际上是指鲁迅先生受到了社会黑暗势力的残酷迫害,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斗士,对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抨击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此时,教师再相机拓展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悼鲁迅先生》,让学生从另外的视角来了解鲁迅,走近鲁迅。

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仅仅凭借文本的语言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资料的补充。教师抓住了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时所遇到的障碍展开教学,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障碍和需要入手,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遴选资源,搜集与自己需要相匹配的素材,并在不断介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顺势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体悟,并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将这一策略内化成为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互文阅读原著,借拓展资料洞察文本主题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名家经典作品的节选,如果没有资料的拓展,表面上看似乎学生也完全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但这种理解的层次无疑是肤浅的,难以真正把握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入原文,将课文置放在原文大的整体背景下,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文本表达的主旨。

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原著小说,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认知性问题:“从课文内容来看,‘我’和闰土的相处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假如在成人之后,再安排两人相见一次,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如何?还能和童年时代一样吗?”很多学生参与到猜测过程中来,随后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原著小说《故乡》中的片段,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完整地阅读小说原文。

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文本表面的内容信息,而是让学生在与原著进行互文阅读时,借助原文更丰富、更立体、更多维的信息资源,感受在军阀统治和战争侵害之后中国经济萧条、生活贫困的现实,而后来“我”和闰土的再次相见,尤其是闰土前后变化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更凸显了旧社会的黑暗制度对人的戕害,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倡导以点带面,借拓展资料助推方法迁移

教材一直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课文,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文,而要利用教材自带的多维联结点,与其他文本以及资源进行联结,从而形成资料和课文的互文状态,一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不仅自身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和犀利的杂文、诗歌,同时各种介绍、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丰富多彩。因此,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拓展鲁迅先生创作的文章《秋夜》《一件小事》,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以及普通劳动者阿累的《一面》。这四篇文章的引用与教学,教师可以将其视为是对教材的延续和补充,继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积累的方法迁移到拓展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去,从而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尝试中,将这些方法和策略悦纳成为自己的能力,继而演化成为学习习惯。

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表达策略和内容主题的维度上,都与其他的文本有着多维的认知联系,能形成语文学习的有效资源体系。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拓展资源所承载的价值和意義,在扩展学生认知空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和尝试,在从扶到放、触类旁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门区能仁小学解放西路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资料鲁迅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孔乙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阿迅一族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