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2022-07-16孔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少先队爱国爱国主义

■孔苗

少年儿童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是祖国最鲜活的生命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加强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思想认知、巩固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情感、砥砺少年儿童爱国主义志向、践行少年儿童爱国主义行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的政治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一种活动。家校社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有助于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

一、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障碍

(一)家庭中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资本的缺失

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是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学习的活动,家长的示范和引导能够指引儿童学习的方向。 在家庭中,家长主要通过榜样和熏陶作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此帮助儿童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家庭资本包括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 经济资本指家庭的收支状况,社会资本指家长的社会地位,这些资本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手段、内容和资源[1]。 例如家庭文化资本高,家长会更在乎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引,具有观看新闻联播、红色电影、红色书籍以及关注和学习党史国史的生活习惯,而家庭文化资本低的家庭难以形成具备政治属性和家国情怀的家庭氛围。家庭资本的差异性会使少年儿童群体的思想意识出现“不均衡化”,在家庭中既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 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收效甚微。因此, 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弥补家庭资本的缺失,平衡少儿爱国意识发展的差异性尤为重要。

(二)学校中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

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少年儿童学会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厚植少年儿童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怀。学校通过思政课堂和少先队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思政课堂培养爱国主义思想认知,少先队教育推动爱国精神内化和爱国行为的外显。 创新是教育动力源源不断的根本,是教育征程开拓奋进的基石,然而当下部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目标混乱、内容老旧等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困囿于学校的一方天地,不仅阻碍了教师和辅导员迸发创新灵感,也束缚了学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 在少年儿童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当推陈出新,理应开阔视野,主动寻求出路,联合家庭和社会,摸清少年儿童的兴趣特征, 增加少先队活动课的互动体验,探索在数字环境中少年儿童喜欢的表现形式。

(三)社会中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不足

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社会中存在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包括英雄人物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墓园、革命遗迹、历史博物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作品、网络数字环境等,现实中,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学校和社会交流不足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教育性丢失、资源平台建设缺乏活力、展馆解说人员水平较低、未实现网络资源的价值力量等。 因此,学校应主动与社会中的实体展馆和网络展馆建立联系,协同设立资源研发利用活动小组, 搭建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桥梁,真正发挥教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二、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

(一)时代号召: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少年儿童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少先队要加强实践活动,在各种主题的少先队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内容,在少先队教育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提高爱国自觉性, 培养爱国之情, 实践爱国之行[2]。2019年的《少先队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以少先队的实践育人促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3]。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强调培育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扩展校外实践,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4]。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更有中国少先队队员和共青团员们以一首“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之强音唱响神州大地。 少先队作为培养少年儿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少年儿童培养爱国主义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砥砺爱国主义志向和实践爱国主义行动的时代责任。

(二)时代契机:政策助力家校社协同合作育人

“双减” 政策是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双减”旨在有效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同时加强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利用和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5]。“双减”为父母节省了大量课后辅导家庭作业的时间,为少年儿童的课外实践腾挪出了时间和空间,而学校少先队作为一个由党中央领导又依托学校发展的少年儿童组织,同时具备组织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有效推动学校依托校外的红色教育阵地、品牌,促进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为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撑。

加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是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转向家校社协同发展的推动力。 2021年发布的《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着重指出要推动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与社会形成联建共育机制[6]。政策的支持快速推动了少先队与校外的合作,同时需要联合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促进建设校外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创新红色公益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拓展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三)理论支撑: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外部结构模型及其实践模式

创新学校教育改革,联动教育资源,保障全社会教育活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家校社协同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少年儿童所处的人生阶段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家校社协同是必然选择。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 教授在生态学解释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关怀儿童”为核心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意在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内外部结构模型和实践模式[7]。

1.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外部结构模型

图1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外部结构模型[8]

图2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部结构模型[8]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外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部结构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以及在三个环境中的个体间的交互,是在外部结构共同经验、价值观以及实践中进行的,它从更直观的角度论述家庭、学校、社会给儿童带来的直接影响,在外部结构模型中以时间为影响力表现家校社协同的动态性,在内部结构模型中细化了个人和机构之间的交互性,注重家、校、社之间的整合性带来的重要影响。

2.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实践模式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提出旨在研究如何改善实践。爱普斯坦提出在实践中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新型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动态观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主动努力是如何克服客观条件不利影响的,其将各种实践结果进行概括得到了六种实践模式,包括做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社会合作[9]。 在交叠影响域的六种实践类型中,做好家长、相互交流以及社会合作这三种实践理念对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向性。

交叠影响域理论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学校发挥教育影响力,主动联合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政治素养、文化涵养、道德认知以及价值观进行“关怀”——即在同理心和关爱的氛围中重视和培养儿童,保证教育合力方向统一[10]。 本文在交叠影响域理论基础上, 试图以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实践路径, 弥补家庭资本缺失、学校少先队活力不足、社会资源利用匮乏等影响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

三、家校社协同推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做好家长:加强家长价值观引领作用以塑造爱国主义教育优良环境

做好家长指的是家长应具有营造学校般的学习氛围意识,营造家庭的红色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对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极为关键,这也是儿童产生爱国思想的重要基础。

1.发挥家长培养儿童爱国情怀的独特影响

运用家长的权威性在发挥榜样作用时引起独特的教育影响。家长的权威性是培养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少年儿童往往会因为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家长产生尊重、 敬畏和信赖,家长从中获得权威并且通过自身具备的权威性在家庭中树立榜样作用,通过家长的言行、房屋的装饰、家庭娱乐活动以及家庭生活习惯等,塑造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环境, 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从家庭的生活中感受到爱国的氛围,从家长的言行中体会到爱国的情怀,随即在这种影响下少年儿童产生关注政治、关注国家的意识,减少对政治和国家高高在上而表现出冷漠和疏远,让少年儿童对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充满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激发家长思政教育素养的动力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大多缺乏专业教育知识,学校要发挥其协作互助作用,为家长普及教育理念,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资源平台,为家长提供专业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制定家长志愿辅导计划。 家长理应积极参与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运用自己的资源能力,以家长辅导员的身份设计并参与到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去。 同时,家长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 以便学校更合理、更全面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相互交流:扩展学校教育视野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氛围

相互交流主要表现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学校与社会的交流,通过双向沟通交流的形式共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学校处于主导地位,承接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衔接家、社中应拓展教育视野,提高教育站位,紧跟时代步伐,营造学校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1.筑牢家校交流以把握少年儿童的生长规律

学校应强化对少年儿童的了解,优化学校少先队活动课形式。少先队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少先队活动课是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少先队活动中要考虑活动的教育性和可行性,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运用家长资源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特征,从活动策划、活动设计到活动评价和反思,每一步都针对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创新活动形式,设计出形式多样、具备教育性和儿童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通过课堂辩论、情景课堂、体验教学、家庭互动等沉浸式体验模式,激励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

2.立足政策文本以丰富少先队活动课内容

学校应注重剖析政策内容,创新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 进入新时代以来,不论是《少先队2019年工作要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还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这些重要学习内容均是当今热点话题,少先队作为极具政治性的儿童组织,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校内外辅导员都应接受培训并从中获取最新的内容解读,丰富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少年儿童辩证看待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国家和全球的关系,塑造爱国价值观。

(三)社会合作:拓展校外实践载体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化

社会合作主要是通过对社会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和分类,灵活运用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家庭培养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社会承担着打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封闭式”场面的角色,应在家校社协作中加强配合,以校外阵地和网络媒体两个实践载体促进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化。

1.浇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环境的坚实基础

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环境。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进入学校,网络环境的绿色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持续的关注。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线上的红色影视展播、 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必须针对少年儿童对互联网中的爱国主义学习内容进行专项打造,大力宣传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英雄烈士和模范形象,以动画、游戏、儿童故事等形式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时代楷模和地方先贤,塑造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环境。

2.拉紧学校和社会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协同纽带

广泛联动学校资源,建设校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校外阵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扬红色基因,是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在实践教育中,牢牢把握少年儿童组织的儿童性和政治性是发挥实践育人效果的保障力量。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组织是少先队,主要内容是文化载体包括民族英雄、历史故事、革命电影、优秀诗歌等,主要方式是形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效联合各种主题教育资源打造品牌活动,利用AR、VR 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外资源移挪到学校空间,打造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社共同在场的协作平台。

把握少年儿童的生长规律,持续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的爱国主义协同教育,是新时代巩固少年儿童爱国情怀的坚实基础,也是发挥家校社积极影响力,实现家校社资源耦合的必然选择。 家校社协同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少先队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加入少先队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