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通督针法联合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在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2-07-16匡三靖
匡三靖
(方城县中医院,河南方城 473200)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临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中风,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但是多数患者治疗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常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肌力水平,但需要较长疗程,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疗效也存在差异[2]。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有关,治疗应以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而升阳通督针法主要是以针刺太阳经穴第一侧线及点刺督脉为主,具有温通经脉之效,可能有助于促进中风患者康复[3]。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升阳通督针法联合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在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98例,采用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有可对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风诊断标准[4],且处于恢复期;伴有偏瘫;年龄≥65岁;无针刺禁忌证;排除标准:合并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伴有精神疾病者;合并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合并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骨关节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采用平衡测试级训练系统,患者采取舒适坐位,将偏瘫的下肢呈屈髋屈膝体位,置于训练台上,选择本体感觉模式,根据训练系统选项,调节阻力缓冲器为5档,指导患者在短时间内,控制足部踏板运动,并选择最佳路径完成环形扫描,根据患者耐受度,增加训练难度,强化本体感觉。环形扫描中,主要训练踝关节的背伸、内翻、外翻等运动,每次训练10min,1次/d,每周训练5次,休息2d;等速肌力训练选择德国D&R公司生产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方法如下:患者采取舒适的仰卧位,轻微屈髋屈膝,保持踝关节在中立位置,使用皮带固定好下肢各关节。测试患者的踝关节肌力,选择角速度为60°/s,患者熟悉肌力测试后,在相同角速度下,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并连续重复做5次最大收缩运动;每次训练3组踝关节等速训练,10次连续重复最大收缩,每组间隔1min,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休息2d。连续训练4周。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阳通督针法,针具选择无菌针灸针,选取穴位:主穴有神庭、百会、大椎、风府、命门、至阳、肝俞、肾俞、脾俞、关元俞;配穴:天宗、秩边、气海、足三里、秉风。操作方法如下:开始前,施针者使用肥皂水冲洗双手,使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针刺穴位并向外围绕圈消毒不小于2cm范围;患者采用侧卧位,选取双侧穴位,大椎、至阳斜刺进针16~33mm,命门直刺16~33mm,肩背部穴位斜刺16~33mm,秩边直刺50mm,剩余穴位直刺33~50mm;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进针方法及深度,经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再行平补平泻的手法,注意提插幅度在3~5mm,频率60~90次/min,捻转角度在60°~180°之间,频率60~90次/min,以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捻转行针1次,捻转1min左右。出针时注意使用消毒棉球按住针刺部位,轻微捻转针,并缓慢提至皮下,后出针,通过按压针孔预防出血。升阳通督针法1次/d,每周6次,休息1d。连续干预4周。
1.4 观察指标:干预前、干预4周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分值为0~42分,分数越低,提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干预前、干预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6]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量表共计14个条目,总分0~56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应用平衡治疗系统的参数评估患者的踝关节屈伸肌力,包括Y-COP标准差(即反映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各时间偏离中心位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提示患者稳定性越差)与踝背伸峰力矩(Peak torgue,PT)水平(即踝关节肌肉收缩时的最大力量输出)。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百分数和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n=49) 9.16±2.02 3.62±0.85 17.695 0.000对照组(n=49) 9.12±2.14 5.14±0.97 11.858 0.000 t值 0.095 8.250 P值 0.924 0.000
2.2 平衡能力及踝关节屈伸肌力:干预后,两组BBS评分、踝背伸PT均较干预前升高,Y-COP标准差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BBS评分、踝背伸PT较对照组高,Y-COP标准差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能力及踝关节屈伸肌力比较(±s)
表2 两组平衡能力及踝关节屈伸肌力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P<0.05
踝背伸PT/(N·m)干预前 观察组(n=49) 28.24±4.25 10.89±4.34 14.61±5.20时间 组别 BBS评分/分 Y-COP标准差对照组(n=49) 28.31±4.16 10.62±4.29 14.72±5.28 t值 0.082 0.310 0.104 P值 0.935 0.758 0.918干预后 观察组(n=49)42.86±5.19* 4.01±1.95* 23.60±8.17*对照组(n=49)35.79±5.12* 7.69±1.92* 17.43±7.51*t值 6.788 9.414 3.892 P值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脑卒中主要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多发于老年人,中风后存活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平衡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理论认为,中风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饮食不节、神志不遂、劳累过度、风寒侵袭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导致阴亏于下,肝阳偏亢,阳化风动,进而气血逆袭,阴亏血虚、夹痰夹水,横窜经络,形成上实下虚的危重症候,且中风病机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是发病之本,气血逆乱而致卒中[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BBS评分、踝背伸PT较对照组高,Y-COP标准差较对照组低,提示升阳通督针法联合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及踝关节屈伸肌力。分析原因在于卒中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神经受损,脑部无法有效处理传入信息与发出复杂的运动指令,进而影响患者平衡能力,而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可通过训练患者踝关节肌力,改变患者协调状态[8]。等速训练是一种利用仪器使用的顺应性肌力运动方式,可使机体在自主运动中保证角度、速度不变,在同活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功能,激发肌肉潜在收缩力,保持肌力在最佳状态,进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且在等速训练中,若肌力较弱,则仪器提供的阻力也较小,治疗后不会引发肌肉痉挛,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利于老年中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9-10]。升阳通督针法主要是通过针法疏通或激发督脉膀胱经,以振奋阳气,调和疏通脑髓血脉,化解离经之血。督脉直接与脑部联系,总督诸阳,有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任脉为诸阴经之海,上通于脑,针刺相关穴位后可刺激诸阳之会,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同时,可调动五脏六腑精气,促进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同时可通过刺激督脉,激活神经、经络等传导系统,进而有效扩张患者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有效建立脑血管的侧支循环,进而改善脑组织生理循环,同时还可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代谢,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督脉与脑络相关,通过调节督脉可直通髓到脑,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通过针刺足三里等下肢穴位,可有效抑制下肢伸肌过度兴奋,改善痉挛情况;针刺特定穴位还可有效兴奋肌肉局部肌梭,产生冲动沿神经纤维上传至脊髓,进而兴奋α运动神经元,有效提高肌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中风患者应用升阳通督针法联合踝关节本体感觉、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及踝关节屈伸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