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者汉译日中的误译倾向
2022-07-16朱美霖
【摘要】为了了解学生翻译误译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误译产生的过程,为母语为中文的日语教学者及日语学习者提供有效建议,本文围绕着如何构建一种适合汉译日的翻译指导框架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汉日翻译;误译;指导优先级;范畴框架
引言
翻译课程是本科日语专业的《教学指南》中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能借助语言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进行日汉互译工作”的日语运用能力。一般院校的外国语专业在本科的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程,共计两个学期,64个学时,每周2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教学者不仅要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还要介绍中外翻译简史,培养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翻译策略,所以在课堂中学习者能进行的实践时间被压缩了,学习者能进行实践的机会基本是在做课后作业及练习时。并且由于教学者们本身多为汉语母语者,所以其在汉译日练习讲解时多会选有带有参考答案的练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可能被大大地抑制了,也可能出现相似偏误反腐无出现的现象。同时使得教学者很难有的放矢的对学习者汉译日中出现的偏误进行有效的指导,而导致学习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翻译偏误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反复出现相似的偏误,从而不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Kiraly(2000)指出在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翻译过程与修改过程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二者的结合能够更有效的促进翻译能力的提升。至今的翻译教学往往忽略了修改过程,或是教学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修改过程却见不到效果,给教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重视翻译的过程,还不能轻视修改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改善这一教学中的困惑,提升汉译日修改的效率。
为此,本研究重视翻译过程与修改过程,聚焦于学习者的翻译偏误,通过收集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的汉译日资料,在对其翻译偏误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偏误类型,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认知过程,研究结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学者提供翻译教学启示,并为日语学习者提供汉译日学习帮助,提高日语学习者的翻译学习积极性。
一、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
目前国内有关学习者翻译的研究多从评价翻译能力的基准、翻译策略的角度展开。而有关学习者偏误角度的研究多以学习者的作文或会话数据为主,基于学习者汉译日实践中产出的日语而进行偏误的研究还为数不多。
刘曼(2009)聚焦于学习者个案中的偏误,从“中日同形词的误译”、“敬语的不同场合的使用”、“中日文语序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义的误解和误译”方面总结了母语对汉译日的影响。指出:汉语母语对汉译日的影响与干扰无法排出,学习者应该掌握日语句式的表达特点,有意识地注意中日文句法表达的不同,同时也要学习、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
贾小妹(2010)文章根据日语教学中的翻译练习实例,从“词汇方面的误译(中日汉字混用、外来语误译)”、“语法方面的误译(助词误用、用言接续错误、时态错误、自动词、他动词运用不当)”、“思维差异对语境理解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
阎萍,王月婷(2016)基于日语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从“词汇使用问题”、“语句推敲问题”、“语法运用问题”三方面进行翻译偏误的实例分析。提出:学习者应该分清中日文的差异,并在进一步研究语法及词汇的使用范围同时,熟悉两国的文化背景。
战建丽,谷恒勤(2017)聚焦于日译汉中的日语省略表达,从主语省略、谓语省略、等方便总结了日语省略的规律,分析学生不能正确复原省略内容的原因。指出:学习者可以从谓语动词的形态、助词所携带的信息以及从日语特有的表达技法复原省略的信息。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母语带来的干扰,最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日中语言省略的特点以及表达技法进行讲解,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原文,翻译传达原文内容。
李欣欣(2018)以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日汉同形异义词”、“文化习俗相异”、“价值观,价值体系相异”这样因母语文化负迁移所导致汉日误译的基本情形。指出:要积极通过文化导入课堂等多种方法、手段来规避这种“误译”的产生。
熊仁芳(2018)以国内公示语的日语翻译为对象,分析了“文字表记偏误”、“词汇语法偏误”、“信息失真”、“语用失误”常见的四种偏误类型。指出:信息型公示语的翻译重在信息的准确传达,感召型公示语的翻译要体现感召功能,重视读者的感受。强调了翻译策略的重要。
1.2国外文献:
本研究相关文献在日本相关领域多以日英语言间翻译的实践指导研究为主。
辰己(2015)以文本理解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翻译指导,明确了学习者的译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豊島等(2016)基于欧洲语言英译校对框架MNH-TT,探讨了以日语为母语的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翻译偏误,修改了MNH-TT翻译校对框架,力图构建一个服务于日译英教学的稳定的日译英校对框架。
综上所述,在日本的文獻多以日英语言间翻译实践研究为主,国内的翻译偏误研究多为基于少数典型案例的主观分析。因此本研究注重构建汉译日校对框架,以期为教学者提供翻译教学启示,提高翻译能力培养效率,提升学习者翻译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方法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于数据,因此本研究前期将主要精力用于数据收集与初步整理。数据收集范围涵盖商务、文学、科技等,数据来源为研究生及本科生的翻译习题作业等。并委托日语母语者的译者进行日语母审。根据修改记录,整理翻译偏误数据。
2.2偏误分类
在收集到的数据的基础上,本项目借用基于欧洲语言英译校对框架MNH-TT,采用分类整理法重新融合进MNH-TT校对范畴,探讨了以中文为母语的不同水平的日语学习者的翻译偏误,修改了MNH-TT翻译校对框架,力图构建一个服务于汉译日教学的稳定的汉译日校对框架。
2.3框架融合
在了解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融合进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并进行验证得出对教学有帮助的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
三、结果分析
3.1偏误分类
经过前期收集,本研究共收集到内容涵盖商务、文学、科技等偏误数据。数据其中包括原文中文字数9189字,译文日语字数23622字,共整理有效误译样例316例。为了了解收集的样例都为何种偏误类型,本研究基于MNH-TT校对框架,将收集来的误译样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整理。经过初步的分类整理后,本研究发现其中四大部分——“Content”、“Lexis”、“Grammar”、“Text”(“内容”“词法”“语法”“文本”)之外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数据无法整理分类进其中。在初步观察判断和对比实践后,本项目认为这部分无法整理分类的数据是由于中日思维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译。我们知道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中,思维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与误解,所以在交流交往中我们也会学习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思维,来明确交流对象语言中所蕴含的含义和隐喻。一般院校也会在翻译学习的课程中设置相关外国文学、外國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来帮助学习者们更好地从更深层的角度了解所要翻译的文本、音频等的正确含义,所以了解思维文化差异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翻译水平水准,降低翻译偏误。
所以为了判断这部分数据是否具有收录的代表意义,本项目将这部分数据定义为代表翻译认知层的“Thought”(“思维”)并重新进行了各部分分类的数据统计。
结果如下:
在各个分类中占比最多的为“Grammar”,之后分别为“Thought”“Lexis”“Text”“Content”,比例分别为29.11%、24.05%、21.2%、15.82%、6.96%,原MNH-TT校对范畴框架中未分类的“思维文化差异”占比24.05%,为比例中第二高。通过简单数据统计对比,我们对翻译偏误的类型及其发生的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得出,在中译日的翻译过程中,思维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偏误出现频率较高,对翻译影响较大。再结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同样受到重视的跨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教学等,本研究认为可以在原框架的基础上新增认知层分类“Thought”来完善框架。
在之前的整理分类中,本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翻译偏误类别都适合收集到的误译样例的整理。本研究认为由于MNH-TT翻译校对框架是基于欧洲语言的英译校对框架,在分类汉译日偏误数据时存在一些不适用的情况,例如语法屈折变化属于英语范畴,用言接续错误属于日语范畴等,日语的范畴体系无法生硬地套入MNH-TT翻译校对框架中。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的删减和添加,并结合新增的分类“Thought”后,我们构建了汉译日的校对范畴框架。新的汉译日校对框架更加符合中日翻译的习惯和语法运用等特征,也更贴合本研究数据,为后期的数据整理和分类提供了便利。
3.2指导框架
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学习者的翻译偏误特征和频率,为教学者的翻译教学提供启示和便利。所以为了增强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本项目决定将构建的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和教学指导中使用的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相结合。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在翻译教学中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很大帮助,可以让教师简要了解翻译教学中的指导优先程度,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节约教师的时间为教师提供便利,且该框架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提供很多便利,便于学习者自我提升和自我改正,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效。因此本项研究决定将构建的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和教学指导中使用的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相结合,以期成为汉译日翻译教学指导框架。
可见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别框架将翻译偏误按照程度分为了5个等级,所以为了将构建的表格具有指导性,本研究将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表1)再次分类,将这五种分类融合进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表2)的五个等级中,并通过相应的测试证明表格的准确性,得出了下表依据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别的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可见经过再次整理的汉译日教学指导框架,在原来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每个等级中都将偏误的类型进行了补充。依据此指导框架,教学者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判断学习者翻译偏误的类型来界定指导的优先级别,也能帮助教学者定义学习者的翻译偏误类型,这些都可以节约教学者的时间,为教学者的教学提供便利。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该指导框架来确定自己的偏误类型以及程度,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来自我修改。因此本研究认为该指导框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学提供翻译教学启示,提高翻译能力培养效率,提升学习者翻译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在以提升翻译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翻译教学中,有必要掌握不同日语水平学习者的翻译偏误特征及其认知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语法词汇,文本连贯有着重要的位置,文化思维差异也对翻译文本的整体含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翻译和修改过程中重视文化思维差异也要在翻译教学中逐步推进。
本研究对学习者的汉译日翻译偏误进行分类,进一步构建汉语母语者汉译日翻译校对范畴体系。但是仅仅构建汉译日翻译校对范畴体系还不足以当成本研究的实用价值,因此本研究将汉译日翻译校对范畴框架和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框架相结合得出具有教学指导意义的翻译教学指导优先级别的汉译日校对范畴框架。依据此指导框架,本研究期望能为教学者提供更具有科学性的依据,以此来提升教学者汉译日教学的指导效率,并激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
参考文献:
[1]Kiraly, D.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outledge[M],2000.
[2]刘曼.日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母语干涉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08):89-90.
[3]贾小妹.中国日语学习者常见误译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02):70-74.
[4]阎萍,王月婷.日语翻译实践中的误用表达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5):150-152.
[5]战建丽,谷恒勤.日语省略的误译及原因分析——以日汉翻译课教学为中心[J].教育现代化,2017,4(09):199-201.
[6]李欣欣.母语文化负迁移导致的汉日翻译中的“误译”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331-332.
[7]熊仁芳.公示语汉日翻译错误分析与翻译策略探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06):10-19.
[8]辰己明子 大学英語教育における翻訳指導に関する研究:一般英語授業での翻訳指導実践事例として、翻訳研究への招待第13号、68-82、2015
[9]豊島知穂,藤田篤,田辺希久子,影浦峡, Anthony Hartley.(2016).校閲カテゴリ体系に基づく翻訳学習者の誤り傾向の分析.通訳翻訳研究への招待, Vol.16, pp.47-65.
[10]Castagnoli, S., Ciobanu, D., Kunz, K., Kübler, N., and Volanschi, A. Designing a learner translator corpus for training purpos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2006.
[11]B.Babych, A. Hartley, K. Kageura, M. Thomas, and M. Utiyama. MNH-TT: a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r translator training. In Proceedings of Translating and the Computer 34,2012.
[12]Gerlof, P. Identifying the unit of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ome use of think -aloud protocol data. In C. Fearch& G. Kasper (eds.), 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s,1986,135-158.
[13]D.Kiraly. Think-aloud protoc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 self-concept[M]. In J. H. Danks, G. M. Shreve, S. B. Fountain,&M. K. McBeath (eds.),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alifornia/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7.137-160.
[14]石原知英.(2008).「翻訳タスクにおける思考発話の反作用―翻訳のプロセス研究のための基礎的研究―」『広島大學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第2部,第57号, pp.183-191.
2021年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翻译学习者误译原因及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211014110174。
作者简介:朱美霖(2001—),女,汉族,籍贯:山东省宁阳县,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