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2017-01-03刘阳王妹月
刘阳 王妹月
[摘要]《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享誉中外,译本众多。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以及中外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的差异等各种条件的局限,即使在相当权威的译本中,也难免存在理解的偏颇与局限性。本文以《易经》中专有名词为研究对象,以汪榕培、理雅各和卫礼贤三个经典英译本为研究文本,来研究《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问题,旨在分析各英译本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以提高复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易经;英译本;专有名词;误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60-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7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易经作为上古时期的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华夏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曾是中国历代科举考试的必备科目之一。易经雄踞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三玄(易、老、庄)之冠,有群经之首的称号,兼具哲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西方,易经被称为“中国的圣经”。自17世纪至今,易经被先后翻译为多种西方文字,其中仅英译就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西方译界公认的权威译本有两个,即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译本(以下简称理本)和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译本(以下简称卫本)。理雅各译作《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于1882年在牛津大学出版发行,并收入到穆勒(F.Max Muller,1823—1900)主编的《东方圣书》第十六卷,被称为西方译学研究史上的“旧约全书”。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出版,获得了“易学研究上的新约全书”的美誉。此后,美国学者贝恩斯(Cary F.Baynes)将其转译为英文,名为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理本和卫本是易经向西方世界译介的进程中里程碑式的译著。而国内最权威的易经英译本是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和任秀桦合译的《易经英译》(以下简称汪本)。本文则是以这三个英译本为底本
选用相关译例,通过深入对比和分析其专有名词的英译情况,分析其翻译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专有名词
《马氏文通》提出将名词分为“本名”和“通名”两大类,其中“本名”指的就是专有名词。此后专有名词就作为名词的一个类别,而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文法》中提出关于专有名词的界定问题:“名为一物所专有者也。”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专有名词成为“独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时代名等;杨伯峻、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认为,专有名词是“表示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书名、山水名、星辰名等,是一事物所独有的名称。”然而直到现在对于专有名词的所指范围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权威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专有名词的解释是“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机关团体名之类,如‘鲁迅、淮河、北京大学”。笔者认为,专有名词是名词的一个类别,它和普通名词相对,用来指称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强调“专指性”的词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构成要素。然而对于专有名词准确的分类问题仍值得深入探究。
三、易经中的专有名词及误译
易经的卦爻辞广泛记录了上古时期人民战争、祭祀、占卜、渔猎、婚嫁等大小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文化思想。《吕氏春秋》中说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见易经包含的范围之广。作为一本广大精微,无所不包的宝典,易经中含有十分丰富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国名、部族名等。除此之外,作为上古时期的一本占筮书,易经还有一些独有的特殊专有名词,如卦名和爻位等。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必然结果,是语码之间的转换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把一部作品准确无误而又充满美感地表达出来,这无疑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著名日本学者河盛好藏在《正确对待误译》中曾经说过:“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而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深谙原语言文化背景,还要尽力使其与目的语文化相契合,加之易经中很大一部分的专有名词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现代译者尤其是国外译者对其理解难免有所偏颇。下面笔者从理本、卫本和汪本三个英译本中选取相关语料,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易经中专有名词的误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名类专有名词
例1
原文:
泰卦第十一
泰,小往大来,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对于泰卦六五爻“帝乙归妹”一句,三个英译版本分别如下:
理本:
(king)Ti-yi,s(rule about the)marriage of his younger sister.
卫本:
The sovereign I
Gives his daughter in marriage.
汪本:
When the king offers his sister for marriage.
据《周易本义》:“泰卦是由上坤下乾两经卦组成,是为男娶女的婚姻之象。周王朝法律规定男娶女为合法婚姻而通行天下,故谓之泰。”归:女子出嫁。此爻讲的是殷周联姻,商王帝乙将少女嫁给了周文王这一事实。
其中,三个版本分别将“帝乙”的翻译为“(king)Ti-yi”、“The sovereign 1”和“the king”,帝乙到底是谁呢?《史记·殷本纪》中说“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意思是说帝乙的长子为微子启,次子为辛,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是王后所生的嫡子。按照古代的宗法制,王位传嫡不传长,故而商纣王继承帝乙的王位。由此可见,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历史上称殷高宗。理本的“(king)Ti-yi”,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文化读者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不失为一种比较合适的译法;汪本“the king”则是完全采用归化的方法,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易于目的语受众理解;而卫本的“The sovereign I”释义难免有所偏颇,不符合原文的本义。
例2:原文
明夷卦第三十六
明夷,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六四:人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出于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对于明夷卦六五爻“箕子之明夷”一句,三个版本英译分别如下:
理本:
how the count of Ki fulfilled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I.
卫本:
Darkening of the light as with Prince Chi.
汪本:
Feign madness to avoid injury.
明夷是卦名,《辞海》:“夷,通痍。创伤。”明夷卦是讲在商纣王的黑暗统治下,朝臣们容易见伤。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后武王“释箕子之囚”。《彖》:“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此爻是说在纣王昏庸政治腐败之时,其大臣箕子久谏不遂,于是装疯为奴以躲避祸患,保全性命,这就是“箕子之明夷”。由上文可知,理本和卫本分别将“箕子”译成“the count of Ki”和“Prince Chi”,表示箕子作为王公大臣的身份,并皆采用归化和异化结合的方法,使译文既贴近原语言文化又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理解和接受,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译法。而汪本译为“Feign madness”,意为“装疯卖傻”,虽然大体上能表达出该爻内在涵义,但失去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二)地点类专有名词
例1:原文
随卦第十七
随,元亨,利贞,无咎。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8]113-116
此卦中上六爻“王用亨于西山”的英译是这样的:
理本:
(We see)the king with it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on the west-eiil mountain.
卫本:
The king introduces him
To the Western Mountain.
汪本:
The king entrusts you
To attend the sacrificial rites on the West Mountain.
对此《周易校注》中这样解释:王是指周王,用俘虏做人牲,在西山(有可能是岐山)祭祀周室先公先王。“西山:岐山,拘系之:将拘捕的俘虏反绑着。乃从维之:让他们维持一个跟一个走的队形。王用亨于西山:周王要用他们祭享周室始祖。岐山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周王朝的始祖庙所在地。古代以俘虏作为祭牲是很平常的事,认为这是对祖先的诚敬。”
由此可见,“王用亨于西山”中的西山是西周境内的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是中国特有的地理名词,属于专有名词。理本用“western mountain”(西面的山),不能体现出“岐山”作为周王朝发祥地这一专有名词的意义;而卫本和汪本把“west”和“mountain”两词的首字母均大写,用以表示专有名词,是一种相对准确的译法。
例2:原文
既济卦第六十三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有衣{如,终日戒。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榆祭,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下面是九三爻“高宗伐鬼方”的英译:
理本:
Kao Chung,who attacked the Demon region.
卫本:
The illustrious ancestor
Disciplines the Devils Country.
汪本:
……the king to conquer the enemy.
既济:已渡,引申为胜利。《序卦传》:“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既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表示事物在完成了一个发展阶段小有成果的情况。九三爻讲的是商高宗当年讨伐鬼方这一事件。
《史记·殷本纪》中说:“帝武丁崩……立其庙为高宗。”《竹年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十四年克之。”据黄寿祺考据,鬼方是当时一国名,甲骨文对鬼方的事也有记载。《周易大辞典》中:鬼方,商代西北方国之一,其地在今山西西北、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一带。
理本和卫本将“鬼方”译为“the Demon region”(鬼族)和“the Devils Country”(鬼国)恐怕对国外受众来说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汪本的“enemy"则不能体现其文化内涵。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译者李燕将其译为“the Kingdom of Guifang”这种音意兼顾的方法比较合理。
(三)星宿类专有名词
例:原文
丰卦第五十五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六二:丰其部,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九四:丰其部,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上六:丰其屋,部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见,凶。
对六二爻“日中见斗”的翻译:
理本:
…at midday he can see from them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Bushel.
卫本:
That the polestars can be seen at noon.
汪本:
That the Plough can be seen at noontime.
作为一本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最早的占筮书,《易经》中少不了星象方面的内容。丰卦就是其中一例。《周易正义》对“丰”的解释:“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意。”《周易新解》认为,丰卦记录了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天文现象。据《竹年纪年》载:“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桓谭《新论》说:“二年甲子日,日月若连璧,五星若连珠,昧爽,武王至于商郊牧野。”这都表示,武王伐纣这天天空出现了异象,据专家研究,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一。四六年一月二十日甲子日,这一天天上出现了彗星。
“丰其部,日中见斗”一句是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铺天盖地,遮挡住了日光,以至于白天可以看见北斗星。”斗,即为北斗星,而九三爻中的“沫”则是指北斗星的辅星,星光黯淡。
卫本和汪本用“polestars”和“Plough”(英俚)表示“斗”所代表的“北斗星”,皆有其可通之处;而理本将“斗”直译为“Bushel”——一种容量单位,显然不合情境,没有正确意识到其本义,属于表层翻译。
(四)刑罚类专有名词
例:原文
睽卦第三十八
睽:小事吉。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对于六三爻“其人天且劓”一句的翻译如下:
理本:
he is himself subjected to the shaving of his head and the cut-ting off of his nose.
卫本:
A man s hair and nose cut off.
汪本:
The driver is defaced.
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很多,此句涉及到关于古代刑罚的专有名词。天,即墨刑,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在额头上刻字;劓,劓刑,即割掉鼻子。由此可知“其人天且劓”意思是这个人是被执行了墨刑和劓刑的罪犯,也就是噬嗑卦六二爻辞所言“噬肤灭鼻”。
理本和卫本将“天”译为“shaving of his head”和“hair cut off”,意思是“刮头,剃发”,明显偏离其本义;汪本将“天”和“劓”用一个词来翻译:defaced,意思是“损坏外观,丑化”,使译文更通顺,有其合理性。笔者认为“天”用tattoo一词来译比较准确。
(五)其他专有名词
正如前文所说,《易经》中古老晦涩的上古文化形态,对于现代译者来说是不小的困难,对不同背景受众的读者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其中一些中国文化中的词与英语中对等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中国文化中的“龙”象征神秘刚健的动物,是古代喻示吉祥兴盛的图腾;而英语中的“dragon”却是罪恶的象征,如英国撒克逊人的长篇史诗《贝奥武夫》其中就包含勇敢强大的战士贝奥武夫与巨龙决斗的故事。
《易经》中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词如“阴”和“阳”,“阴阳”问题是易学的核心,可是其在英语词汇中是完全空缺的。理本将其译为“active”和“inactive”,显然大大缩小了其文化内涵,属于欠额翻译。事实上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利用加注的方式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岳峰在《试析<周易>英译的失与误》中就提出将“龙”加注为:“In Chinese culture,the dragon symbolizes blessing,respect.power and holiness,and is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world.”他还试将“阴”“阳”改译为“Yin and Yang constitute what is called the course(of things),并加注“Yin and Yang represent the two opposite but non-antagonistic and mutually transformable sides i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实际上,国外的一些字典如《牛津英语大词典》和《章氏新国际词典》等都已收入了“Yin”和“Yang”的表达法。可见加注是解决此类专有名词英译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译者必须在理解原语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诚然,《易经》成书年代久远,很多字词句意都无从考证,导致近现代学者对易学的研究进入种种误区。笔者能做的只是在相关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易经三个英译版本中几类专有名词的误译提出自己的见解,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难免有一定的欠缺,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对今后易学的复译及传播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