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凝视到凝视:《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的女性主义觉醒

2022-07-16刘瑶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凝视女性意识

摘要: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电影一直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本文尝试从电影文本出发,以《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为典型文本,探究女性导演和女主角对性别、爱情、生命的思考,着重分析女主角克莱奥从被他者凝视到凝视世界的一个转变过程。当克莱奥作为被凝视的客体时,她只在意自己的外表,被众人追捧、赞美,这是她自信的源泉,但是她所看见的都是虚幻而空洞的。而当她作为凝视的主体时,她认真审视自我,重新感受世界、生命和爱,坦然面对现实,最终回归真我。

关键词:女性主义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凝视;女性意识

谈及“凝视”理论,避不开的学者就是劳拉·穆尔维,她一直以来都被看作影视理论特别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凝视”理论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

1975年,她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糅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看就是观影快感的重要来源,她将影片故事分解为了三个“凝视”:镜头的凝视、角色之间的凝视以及观众对屏幕的凝视。这三个凝视都和男人对女人的凝视相同。在当时主流思潮中,影片无论叙事方式、场景设计等都较偏向男性的观念。但这种二元结构,却显示出现实社会中运行着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穆尔维用二元对立的性别观点探究了视觉美感的实质,即通过影片的创作者、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对观者的凝视共同把男人塑造为整个故事的主导,把女人塑造为由男性定义、观察和凝视的被动对象。而影片的视觉美感则反映了一个男性看与女性被看的社会结构。

在依照性差异安排的世界中,观看分裂为主动的男性的“凝视”和女性的“被凝视”。男性会将他们的视线投向那些根据他们想象塑造出来的女性身上。之所以她们被凝视,在于其被塑造得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性感的吸引力。而这些就构成色情奇观的主要动因,“从封面女郎到脱衣舞女郎,从齐格非歌舞团女郎到勃斯贝伯克莱歌舞剧的女郎,她承受视线,她迎合男性的欲望,指称他的欲望。主流电影干净利索地把奇观和叙事结合了起来。”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左岸派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著名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同时也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以癌症检查为契机,瓦尔达讲述了女歌手克莱奥在将死的恐惧下的一个半小时的心路历程,在经历了不断的人和事感悟之后,克莱奥重新获得释怀,慢慢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一、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一)女性视角:新浪潮之母瓦尔达

法国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导致整个欧洲动荡,“五月风暴”彻底引爆法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的动荡,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思想。借此,女性主义电影率先打破禁锢。

女性电影理论探讨女性在电影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创建以女性视角为观看角度的叙事方式。自电影诞生之来,男性在电影世界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男性掌握着电影的话语权,女性形象在电影中只是被男性凝视的对象,而影片中缺少了女性的视角。男性在看,女性被看,男性凝视,女性被凝视。对男性来说,美丽标本式的女性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她们没有威胁感,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想象,是欲望的安全投射对象;而对女性来说,要想取得男性的喜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自我物化,成为美丽的标本,以满足男性凝视的需要。

瓦尔达年轻的时代就投身于女性解放和文化解放的斗争之中,她的作品《幸福》、《流浪女》、《一个唱,一个不唱》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都是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宝贵尝试。瓦尔达的影片深刻地反映出女性在社会及人們意识形态中的真实姿态。瓦尔达曾自述道:“开始拍摄第一部影片的时候,作为女人我当然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女人,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勇敢的艺术家、电影制作者,因为当时没有人在我那样的年纪就拍电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二)女性形象:从美丽皮囊到追寻自我

巴黎的五点到七点,漂亮的女歌手克莱奥在巴黎的大街上游走。她身着黑色连衣裙,摘掉假发,表面看似很平静,其实内心充斥着恐惧与焦灼。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一张体检报告,她很害怕,自己会不会像占卜师说的那样,得了癌症。被体检报告所困扰的克莱奥再游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情人、朋友或是合作伙伴,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令人哀伤的是,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前半部分的克莱奥是一个没有自我而且只关注自己外表的女人。她抽烟、乱发脾气、乱扔东西,完全依附于她的男朋友。她的内心是空虚的,游离的。她发现自我仅仅生活在一个被观看的镜像之中。

后半部分则是克莱奥试图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去靠近普通的民众,去真实的巴黎游荡。从被看的“花瓶”到观看的主体,克莱奥不再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克莱奥在公园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安托万。通过和他的交流,克莱奥重新感受世界、生命和爱,坦然面对现实。

(三)女性心理:少女等到死亡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在身份认同上,克莱奥预设的基调是来自他者的凝视,这种凝视以塑造她的方式摧毁着她。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提到,将“女性被看”的观点引入电影学界,“在一个由性的不平等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当克莱奥把他者的目光作为自我身份建立的基调时,她所望见的都是虚幻而空洞的。正如占卜完毕,克莱奥下楼后照镜子时说的话一样:“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克莱奥正如她被赋予的名字“克莱奥”一样,成为他人之手所精心捏就的作品和商标,而非是拥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

瓦尔达在《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多次运用了镜子这一元素。电影里第一次出现镜子,是在克莱奥从占卜女人的塔罗牌提供的讯息里,“确认”自已身患绝症。悲伤的她对着镜子开始哭泣,而后,她下楼离开占卜屋,对着楼道镜子多重反射的自己喃喃自语。镜子在影片中的运用便意味着她对自我形象的时时关注,她需要通过照镜子来确认自己随时随地保持美丽优雅的状态。镜子在下楼梯的过程中破碎,克莱奥以为这暗示着自己即将死去,实际上是被他人塑造的自我的丢失,她曾是男性们的玩具,当失去被注视,她即什么都不是。

对男性来说,美丽标本式的女性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她们没有威胁感,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想象,是欲望的安全投射对象;而对女性来说,要想取得男性的喜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自我物化,成为美丽的标本,以满足男性凝视的需要。

前半部分似乎是一个人的游走,一个内心虚幻的迷茫的克莱奥,面对疾病的恐惧。她沉迷在自己虚幻的身份之中,当她看见镜子的时候,她发出感叹,“幸好我还是美丽的”。克莱奥通过镜子这个虚幻的镜像不断地填充内心的空虚,镜子让她看见虚幻的美丽,她不断地以外在的美貌说服自我,周围的人则以她的美貌去赞美她安慰她,但从未以平等的身份去关注她的内心世界,这种审视的目光让人们忽略了对克莱奥的真实感受的关注。

因为女人是被观察者,男人是观察者。所以,女性似乎与生俱来地有一种追求风度和表现的气质。因为她给男性的印象往往成为一生成败之关键。女性也会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就像约翰·伯格所说:“女性必须不断地注视自己,几乎无时不与自己的个人形象连在一起。”,“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克莱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始终生活中一种被凝视的目光里,所有的赞美均来自她的美貌而非她的内心,而疾病让她在痛苦中学会去关注自己的欲求,寻找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

瓦尔达采用一种类似直接电影的方式对巴黎街头进行随机拍摄,对巴黎街道进行实景展示,以主人公流浪的方式展示了普通的市井生活,以直接电影的方式去捕捉偶然,涌动的车辆,宽阔的街道,楼房的形状,以及生活在60年代的人们的面孔……瓦尔达在出租车内记录连续的旅程,这变成叙事上的“凝固点”,在出租车上通过收音机放出一段实况报道。大多数镜头通过挡风玻璃来拍摄的。其中一组镜头就是流浪中的克莱奥和迷人的中景镜头,以纪实风格进行组接,传达克莱奥那种怅然若失的困惑和迷惘。她去寻找,去搜索,去找寻一个精神归宿地,所以她只能不停地游走。

“我再也不害怕了,我感到幸福极了”

“所有人都宠溺我,但没有人爱我。”克莱奥对她的处境终于有了一点朦胧的认知。她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外表,而内心却是无比虚妄。众人对她外表的吹捧成为了她自信的源泉,一旦失去他者的认可,剥去华美外表下的她脆弱痛苦。瓦尔达在这个冲突之下,进一步挖掘了克莱奥看似被眾人团团包围、众人宠爱,实际上她的内心正充斥着恐惧。因而摘掉假发和盛装,克莱奥站在街边镜子前开始嘲笑自己:“我甚至无视自己的恐惧,我以为人人都在看我,我眼里只有我自己。”终于揭穿众人眼里包括她自己眼里的自己只是一个洋娃娃的皮囊的真相。换上黑色的裙子,不顾阻挠地戴上刚买的黑色帽子(星期二换新装是大忌),跑出空旷的房间,离开镜子里那个美丽而空洞的她。

克莱奥逐渐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凝视的主体,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清楚和生动。这一次的克莱奥把目光放在他人身上,她去找好朋友多萝黛,去胶片机放映室看短片电影,在这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存在,开始倾听,开始分享。摆脱了将自己那些虚浮的障碍物之后,她看见了自己此前一直忽视的真实,感受到了一种质朴的生机,一种浓重的凡尘气息。

当她遇到安托万的时候,她体会到安托万的话语力量,“当人赤条条的时候,事情便简单了。爱情,生育,水,太阳,海滩,一切……”一个真实的年轻男性跟她谈论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谈论事物的美好在于人们发现了它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我们去谈论它的真实所在。他与她分享对万物的看法,最纯净的“爱情”。她的内心被自然的美好所吸引,她以真实的自我去感受来自真实的美好,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胜于他者给予的怜爱。

另外,主人公的好朋友多萝黛在影片中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多萝黛是一名人体模特,她自信大方,无惧他人目光:“我的身体没有让我感到美丽,但让我感到高兴。”多萝黛的女性主义宣言也在告诉克莱奥:不需要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来定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核心的支撑。

在电影的结尾,克莱奥与安托万敞开心扉,谈论着生命,爱情,以及无关紧要的玩笑。他们坐在车上观赏这个世界,以朋友的身份去分享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动和恐惧,从被看的女人变成女人的观看。在短短的90分钟里,克莱奥的内心经历了一番剧烈震荡,她对自我、生命和世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在影片最后一刻,她才对安托万说:“你已经和我在一起了,我再也不害怕了,我感到幸福极了。”

二、价值

瓦尔达的电影,特别是《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被看作在60年代末期于法国诞生的“后女权主义”思潮的先声。之前的女权主义多是强调两性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强调其实更是加重了对女性尊严和利益的损害。“后女权主义”是一种温和的女性主义,倡导和谐统一,强调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的女性主义是同时代中一次珍贵的表达,她追求的是表现真实的生活,不会为了宣扬某种女性主义观点而让自己的人物趋向极端。女性中心、女性关怀,对于客观和主观的转换,镜子的多次运用,一同展现了克莱奥如何让在生命中的九十分钟完成了女性的转变,女性主义的确认,从被看的“花瓶”到观看的主体,女人不再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世界。虽然女性应该注重外界对自己的反馈,但应该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和需求。在这部影片中,克莱奥是在成长的,由内向外在开始转变。

在这部实时的电影中,趟过一名女性两小时的内心波动的急流中,每一个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都会面对各种壁垒,世人世俗标准的框定、社会现实的不公平、每个人内心的缺陷,我们也只有突破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困境才能清晰认识自己和世界。

参考文献:

[1]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A].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06.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一一见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33-37.

[6]冯芃芃.凝视的性别属性——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之女性观看方式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3(03):84-89+95.

[6]孙峰.“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J].電影文学,2018(24):22-24.

[7]李晓君.巴黎的焦虑:《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J].当代电影,2004(03):142-144.

[8]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4-5.

[9]丁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女性主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王进进.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理论”探析[J].电影文学,2010(20):12-13.

[11]专访|2005年,张献民对话阿涅斯·瓦尔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740243486356223&wfr=spider&for=pc

注释:

①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A].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06.

②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A].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06.

③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作者简介:

姓名:刘瑶,出生年月:1998年4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甘肃徽县,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学,工作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凝视女性意识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中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