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探析

2022-07-16张慧凝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

张慧凝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论述为明晰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指向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应以“育人”为目标,以“资助”为路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深化知行合一型资助育人,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型资助育人,构建受助学生与自我、社会的和谐关系;完善持续发展型资助育人,促进受助学生个性创新阻止代際贫困。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资助育人;资助模式;价值指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33

0 引信

2021年2月2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深化资助育人,坚持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资助育人并非“资助”与“育人”的线性组合,而是为了“育人”的“资助”、基于“资助”的“育人”和以“资助”为手段的“育人”。因此,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势必厘清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规定性,明晰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工业社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有别于当前从经济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的视野探究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思路,而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立场探究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取向。

1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研究视角的价值检视

1.1 经济学视角: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资助育人研究更侧重于“资助”而非“育人”。强调关注政府制度、政策体系、学校平台、资助形式、教育经费等上层制度建设方面的经济手段与教育效益,着重从资助育人的实效上强调保障受助学生在学期间的物质生活,进而关注受助学生在社会再生产环节创造物质财富的经费回馈效益。然而,促进资助与育人的耦合才能实现经费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资助工作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取向。

1.2 心理学视角:以人的需要为核心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侧重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关注受助学生的多元需求,以此说明资助工作中“育人”的重要性。受助学生不仅有满足基本生存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也有收获爱与尊重、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以经济手段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须通过提升校园文化、深化精神扶智、拓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满足多维需求。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资助”工作中“育人”的关键作用,但未能完全植根于经济学话语探讨“资助育人”与“教书育人”的不同内涵。

1.3 法学视角:以权利合法性为核心

基于法学视角的研究强调了受助学生通过资助完成学业是保障学生基本受教育权利的体现,并着重说明了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平衡受助学生的隐私权与相关方的知情权、高校管理权、银行债券之间的矛盾以体现“育人”的程序合法性。进而,为体现人的权利的合法性,强调受助学生对资助资源的获取是与履行一定程度的义务服务相联系的。此外,法学视角下的资助育人模式强调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公民价值观,而建立现代公民价值观显然需要在“资助”中明确“育人”的价值。

1.4 教育学视角:以制度伦理为核心

基于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强调了对资助制度的教育伦理学思考,关注资助制度的伦理正义、资助政策的价值取向和资助成效的评价方式,强调受助学生在情感和道德方面的自尊体验,突出建立有尊严的资助育人制度,引导受助学生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此类视角突出了资助制度的民生功能与教育功能,深化了资助制度的“育人”内涵。然而,对于“资助育人”的讨论侧重于关注教育的功能,而对于“资助对象——人”“资助目的——人的发展”的价值探讨仍待深入。马克思人学思想将为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角度回答“资助育人的价值规定性”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2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高校资助模式的价值审视

对于高校资助工作而言,经济生产尺度下的“资助”是资助育人的物质条件和落地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资助育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人学思想围绕经济生产和人的发展之间的问题,探讨工业社会中人的劳动本质、现实本质和个性本质的发展。因而,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审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是必要和可行的。

2.1 知识本位的资助模式缺失对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的劳动能力是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使人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以及“美的规律”来制造工具和改造对象。当前高校强调通过调整资助内容、资助形式满足受助学生获得良好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关注受助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仍有待加强。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勤工助学往往止步于事务性工作,而忽视引导受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养成“劳动光荣”与“劳动幸福”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受助学生排斥繁复、简单和机械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在未建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前提下,受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实现智力发展的同时,易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侵袭,产生盲目攀比、不劳而获、崇尚暴富的价值偏差,因而难以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利于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协调统一发展。

2.2 实用主义的资助模式忽视关切受助学生的人际交往

就人的现实性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关系的主体,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资助育人工作同样如此。资助者、受助者共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因而。关注人与自我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必然是资助育人的价值追求。然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往往着眼于通过经济手段缓解受助学生原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压力,但忽视关注和引导受助学生提升与自我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现实是部分受助学生因家庭经济水平易产生自卑心理,呈现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意愿较低等特征,导致部分受助学生在提升自我获得感,塑造圆满人格,构建良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2.3 保障型的资助模式弱化了受助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人的发展是使得人成为自觉、自为地生产“实践产品”以及“具有丰富属性和联系”的人,最终将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与“全面的”人,突出人的自由个性。我国高校现行的资助育人模式以保障型为主,旨在为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供短期有效的物质保障,但在全面促进受助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方面未能完全构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一是受助学生缺乏创新发展的意识。

面对更多发展机会时,受助学生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和主动竞争意识。清华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在没有参加海外交换或交流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超过70%的同学表示“有意愿但没有参加”。

二是促进受助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

“上得起学”并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更为核心的是促进受助学生享有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发展机会。而保障型的资助模式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学业发展,弱化了培养受助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资助育人的成效止步于校园,不利于受助学生的持续发展以及阻断社会的代际贫困。

3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应以“育人”为工作目标,以“资助”为路径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发展知行合一型资助育人模式,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推进社会和谐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受助学生与自我、社会的和谐关系;完善持续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受助学生个性创新发展。

3.1 知行合一型资助育人: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资助育人是知行合一型的资助育人。马克思强调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使用价值时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知行合一型的资助育人模式强调在培养受助学生智力能力、促进基础学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就个人而言,强化诚实劳动的价值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追求,摒弃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偏差,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育人价值;就社会而言,引导受助学生树立“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引导受助学生主动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3.2 社会和谐型资助育人:构建受助学生与自我、社会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资助育人是社会和谐型的资助育人。马克思认为对人的关系的认识是人自身、人的生存方式或人的最切近的逻辑规定观念。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资助育人必须关注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营造社会和谐型的资助育人模式。就人和自我的关系而言,社会和谐型的资助育人模式旨在提升受助学生的自我生命意义感和获得感,关切受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培养受助学生自爱、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和能力;就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言,社会和谐型的资助育人模式旨在引导受助学生提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增强受助學生在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组织协调方面的水平,培育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侧重通过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之中,引导和促进受助学生反哺社会发展,实现资助育人模式的良性循环。

3.3 持续发展型资助育人:促进受助学生个性创新阻止代际贫困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资助育人是持续发展型的资助育人。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持续发展型的资助育人模式应在知行合一、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构建精准资助的长效机制,满足受助学生持续个性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关键是提高资助形式与专业发展的契合度,引导受助学生参加与专业成长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和资助项目,提高受助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校资助中心可通过设立辅导部门贯通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向受助学生提供面向人的整个生涯的指导和服务,为受助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前置就业工作,弥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消极影响,保障教育过程公平,实现“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阻止社会的代际贫困,用教育手段稳固全面脱贫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印发《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的通知(教助中心〔2021〕7号)[OB/OL].(2021-02-02)[2021-05-21].http://www.csa.cee.edu.cn/index.php/shows/6/4121.html.

[2]曲绍卫,范晓婷,曲垠姣.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8).

[3]韩红柳,王飞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

[4]冯菲,马丽娜,陈平水.高校贫困生资助要以有偿资助为主:从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C]//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5]沈秋欢,胡友志.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分析与价值确证——基于教育制度伦理学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金峰,王腾飞.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的机制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王定功,邱广伟.育人应是学生资助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

[2]胡宗群.精准扶贫视域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17).

[3]王战辉.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

[4]吕佳圆,郭玲霞.三全育人视域高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12).

[5]穆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J].轻工科技,2021,(11).

[6]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

[7]钱国军.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领导科学,2021,(10).

[8]武夏艳,黄维涛.基层党建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思考——以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为例[J].西部学刊,2021,(10).

[9]陈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J].传媒论坛,2021,(09).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微信平台对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