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2-07-15马来西亚王琛发

关键词:槟榔丝路海域

[马来西亚]王琛发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马来西亚 槟城11600)

蒸汽船在亚洲出现以前,中华历朝舟子商旅出入南海,正如南宋赵彦《云麓漫钞》所言,都得服从自然规律,都要“候南风则回”。久之,华东南许多家族/宗族,凡有航海谋生者,在南海各处上岸,不能不停留数月半载,也多是聚族而居,更有不少人在海上两头置家置业,子孙世代海上往来各处。宋朝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印尼爪哇“打板”,便曾说当地“居民建造屋宇,与中国同”,而明朝郑和随员马欢的《瀛崖胜览》继续是说,再访当地,“此处约有千余家……其间多有广东、漳州人留居此地”。再到清朝谢清高的《海录》,记述乾嘉事迹,说起“咭兰丹国”具体例子,是以“闽人多居埔头,粤人多居山顶”,描述海港商埠连接平原种植地带与山上金矿聚落,船来船往。由此可知,中华与南海,自古便是有民间亲情维系着生存共同体,经贸相通,生活相依。

上溯晋朝《法显传》,《法华经》普门观音,此前早在丝路沿线已成为民众崇敬的人格象征。此后《梁书》记载马来亚狼牙修国,至唐宋,依然是天竺、汉地和南海诸邦的僧人随乘商船访学的中转地,或会暂留当地学习外语和译经。拙文《南海观音:海上丝路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印记》,是以诸邦崇祀不空罥索菩萨为海域守护本尊的大海洋时代,探讨“南海观音”的传统意象。从信俗观念来说,观音净土同时显迹丝路东西两端的神话,不论说南印度“补旦洛迦山”,或说浙江“普陀山”,都是在表述整片海域多元一体,精神相通。

这里还得关注Katherine Parker 撰写的“A Mind at Work”。这批史丹佛大学图书馆David Rumsey 地图中心的收藏,是意大利地图学家Urbano Monte 在1587 年留下的手笔(见后页图1)。(1)转引自Katherine Parker,A Mind at Work:Urbano Monte's 60-Sheet Manuscript World Map,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Inc.CA:2017,p.23.(全图局部)地图亚洲部分,由华东南南下的海域,至转由马六甲海峡北上出缅甸海东岸,沿线是密密麻麻的海港与河港市镇。以地图上标示的许多地标,对照中国的《顺风相送》等元明针路簿,这些地点可能如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所载,是商旅舟子因应季候风停船之处,有者年年数月与当地民众聚居贸易,有者娶妻生子常驻久留。其中有些内陆地标,也可能如《诸藩志》等书记载,分布有好些华人农矿聚落,借重沿线港口对外交通。

中华民族分布南海各处,形成既集体又分散的传统社会,长期以来与其他民族相濡以沫,有交流也通婚,因此不仅成全了家族/民族在南海的周边开枝散叶,同时也巩固着海域共同生存的亲情与共。这也是许多华东南老族谱可以印证的。闽南漳州府海澄新垵社后人,同治癸亥年(1863)纂修本宗族《新江邱曾氏族谱》,其中记载第八世子孙当中有名叫“氏派”者,是在隆庆开海以前出洋,“卒于嘉靖六年六月二十日巳时,因往汶莱国,卒於彼处”;而族谱记载邱氏派的妻儿,以及他的嫂子和侄儿,则说他们都是守在闽南老家终老,归葬当地“岭路湾”。在1527 年,若非邱曾族人那时已经分散在各处聚居,形成长期声气相通的跨境宗族社会,他们的族谱就不可能有如此详细的记录。在《新江邱曾氏族谱》之后,又记载了邱模量其人,生子天生、天株、天豹、天助等人。其中邱天株排行第二,约莫于1775 年出生在槟榔屿,“娶妻蕃氏生二子,……公、氏生卒葬俱在槟榔屿”。

图1 意大利地图学家Urbano Monte 1587年手绘图局部

邱模量、邱天株常年来往海澄和槟城,可能多次会见福建等地家人,他们父子当年如果想选择航路,应是如上述Urbano Monte 地图上的显示,是从福建漳州南下海南,往马来亚东岸登陆,以后结合陆路河道往西部走,便能渡海抵达槟榔屿。马建忠1881 年撰写的《南行记》,记载了他在槟榔屿会见新垵社后人邱天德,还见着辜鸿铭家中堂兄辜尚达等人。这些商绅共同保持的祖辈记忆亦是如此:“彼皆生长于斯。其祖若父,率自琼州乘东北信风至暹罗,越岭而来,无逾一旬。”现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海南渔民与海员后裔,至今年年延续祖辈的传承,集体祭祀“山钦温州海主侯王”。同一信俗,由明清浙江东海一路南下,转向海南岛东南方的万宁县山钦湾,连接着越南南部直至暹罗的航路,再从马来亚东岸,以陆路传入西岸的马六甲海峡,在槟榔屿继续香火不缀,如此也能说明今人不忘祖德,以及丝路精神的源远流长。

丝路沿线诸国,越南和中国地理接近,山水相通,长期汲取中华儒释道文化、典章制度与历史经验,丰富自身民族文化发展。阮氏黄莺的《越南南方的儒家传承——同奈省镇边文庙案例研究》,探讨自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见越南儒家传统,在17 世纪末的南方拓殖,是如何从镇边文庙历史沿革,以及百姓家庭普遍供奉孔子,体现本国精神文化。不妨说,自李朝乙卯(1075 年)首次科试,至阮朝戊午(1918 年)最后一次科试,越南培养过许多儒生,以学习“四书五经”回应自身处境与风土民情,即是越南儒学的本土化历程。这表现在当代重建镇边文庙,是强调《论语》和《易经》的“学习”与“文教”,为越南儒士建祠,附祀于文庙。

华人长期交往南海各地,也要主动学习他人文化,才能共谋福祉。关瑞发《以客家话阅读马来语:词书编纂与民谣互译探讨》,从清末流行至1930 年代的客家话马来文词典,回顾了汉字方言单字音译马来文的历史,说明母语学习马来文普及有效。这后来,便有清代文学以马来词汇入旧体诗,又有客家山歌和马来民谣按照双方格律的相互译作。

以上三篇文字,是从不同领域,探索南海海域各种具体文化交流现象。若以三文内容互为参照,其整体呈现叙述脉络,无疑也能反映中华民族和南海各民族的共同点:自古以来都是此处海域世界的参与者,共享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槟榔丝路海域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丝路梦
丝路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梦丝路
丝路谣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的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