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传统乡村景观“乡愁”意境表达探析
2022-07-15万陆洋
万陆洋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传统乡村景观是自然、地理、人文和历史等特征的外在反映,是历经千百年后地域自然生境条件和人文生态需求的双重选择结果,呈现不同的风貌特征和文化个性[1]9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乡村景观建设备受关注,许多地区出现“乡村热”的现象。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传统特色村落逐渐消解,“田园栖居”生活逐渐消逝,在地文脉逐渐断裂,乡村风貌景观日益同质化。人们开始厌倦工业时代的“水泥丛林”,追寻“心中的原风景”。乡愁由此成为一张沧桑的城镇化进程图,人们在这头,记忆在那头。面对新型城镇化下人们对乡愁的需求,需要构建乡愁景观符号体系,延续传统文脉,守住“乡愁”。
一 、乡愁与传统乡村景观
“乡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2]1482;在文学世界里是指一种丰富且永恒的情感,是审美语境中的一个基本范畴[3]78。传统意义上的乡愁是人们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思念和记忆情愫。当今意义上乡愁是城市乡民追忆乡村生活的诗意心境,是都市居民向往平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审美心境。笔者认为“乡愁”是人与特定场所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系,是人们表达认同、回忆和归属的情感载体。
传统乡村景观有自己的脉络与身份特征,是融合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景观以及生活文化景观的复合景观。自然生态景观是指地形、地貌、湖泊、河流、山体、植物等。生产景观是“人化自然”的景观,是尊重当地自然,驯化、干涉和维持得到的“二次自然”,包括农田、人工林、牧场、池塘、人工湖等。生活文化景观包含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是指乡村的传统建筑风貌、农耕用具、桥梁、古井、牌坊、祠堂、庙宇等内容。非物质形态是指乡村的祭祀、嫁娶、方言、服饰等民俗文化,家风、祖训、风水等民风文化,洗衣、晾晒、垂钓等日常生活文化,耕种、灌溉等农事技能文化。传统乡村景观是“乡愁” 的维系载体,包含着能激发或者慰藉人们“乡愁”的各种要素。冯骥才曾说:“传统村落留住的不仅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民族的乡愁”[4]1。只有留住传统乡村景观,重塑人与故土,人与乡村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对景观要素进行再现和重组,留住其场所精神,营造乡愁景观,才能唤醒人们的“乡愁”情感。
二、 传统乡村景观“乡愁”符号体系建立
符号学最早用于语言学,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一些学者认为,“符号学的概念以及研究方法可以用到景观设计中,景观符号学可以在一个类似语言结构的体系下,研究景观的符号、语法和场所文本”[5]54。赵毅衡教授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6]49。景观是产生“意义”的机器,传统乡村景观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符号与物态象征的意义世界。如果传统乡村景观是一本可以阅读的“文本”,符号就是其基本“词汇”,组织关系是其基本“句法”。可从传统乡村景观之“文本”中,阅读、体验乡愁之“意蕴”。
传统乡村景观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有自己的独特的符号词汇、语法结构和应用语境,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需利用原有的场地基础符号,用适合的景观句法进行架构,将这种“乡音”增强,形成可观、可知、可感的景观文本或场所,才能使乡村环境具有历史连续感、乡土气息和语言感染力。
1.“词汇”——乡村景观符号
传统乡村景观的符号是以各种景观要素和功能实体为载体,表达一定的意义。根据语言学的结构,它通常包含两层意义:一种是表现符号,是指传统乡村景观的空间、形态、大小、尺度、体量、色彩、材质等具有表现功能的景观要素,比如山水、田野、植物、构筑物、河流、道路、农耕用具、民俗、民风等;另一种就是实意符号,是指这些景观要素传达的意义,比如宁静、开阔、生机、神秘、纯净、亲切、多样、传承等。表现符号和实意符号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传统乡村景观符号。
2.“句法”——符号组织关系
传统乡村景观句法是景观符号之间的组织关系,是景观各个要素之间组合的内在逻辑。句法可以分三类,第一种是原生秩序,主要是指原有场地的空间结构、空间层次、亲切宜人的尺度关系、独特的建筑风貌等,比如苏州平江路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磁器口的“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形态格局、安徽宏村徽派建筑的青砖黛瓦马头墙特点。第二种是共生秩序,包含新旧融合、有机修复与更新、有机活化等组织关系,如传统建筑的现代功能适应性、地方性材料与现代材料的融合等。第三种是形式美秩序,包含重复、对称、均衡、变化、韵律、叠加、解构、分形等手法,比如建筑屋面的鳞次栉比,河流的蜿蜒曲折等。
3.“文章”——传统景观文本
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指出:“要素只有组成系统才有意义,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表达完整意思”[7]7。传统景观文本是由既定携带意义的景观符号,依据一定的景观句法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果,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空间,是一个场所“精神”的载体。其“文本”核心是承载人们对故乡依恋与文化认同,也就是具有美学特征的场所精神。文本具有多义性,人们可根据设计者的释义、自己习惯性的认知与阅历、他人的阐释去获取作品的意义。
三、传统乡村景观“乡愁”表达手法
1.选词选句
传统乡村景观是各种符号集结的大世界,是承载地域文化信息的文本,积淀许多基础词汇(表1)。选词选句就是保护与保留传统乡村的词汇与句法,拒绝大拆大建,拒绝统一的形态式样,以参与者的姿态整理各种乡村景观要素,充分展示乡村景观本身的多样性和诗意。比如安徽传统村落宏村整体保留了牛型的村落布局、精巧的内外人工水系、明清徽派二进院民居、蜿蜒曲折的小巷、建筑雕刻艺术等。另外,通过运用大数据、问卷法、访谈法和专家调研等方法,从基础符号库识别最引人注意的特征符号或者关键性要素,然后将这些符号进行组织并且同向特征强化,强烈地触发人们的乡愁情感。例如上海的崇明生态岛规划与设计,是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以“东滩风貌、崇明风貌”作为关键词,通过各大搜索引擎分析得出“滩、水、林、田”是其最为突出的自然景观要素,以此确立了渗透、协调、集聚、培育这四大策略,形成“蒹葭为滩、渌水依城、田连阡陌、森林环绕”的田园风貌特征,触发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河南修武大南坡村的规划设计,就是通过田野调查和乡村访谈方式,识别大南坡村完整优美的山水田园格局、70年代的建筑以及赵氏宗祠等关键性自然和人文要素,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传统乡村景观基础词汇
2.词句再现
词句再现就是将传统乡村景观的基础符号库中的建筑、河流、街巷、手工艺等要素进行修复性再现,包含物态再现和文化再现两种方式。
物态再现就是强调物态景观要素的原型再现,是重现乡村原真性的手法。一方面结合当地乡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对乡村的传统民居、街巷格局、寺庙、宗祠等,采用修旧如旧、原型重建的方式再现整体风貌。河南新县西河村的规划设计,最初调研发现,村民描述的美景就是当地的自然村落景观,因此在整个设计策略中,对村落中水系没有做改变,只是清除垃圾、视觉障碍和修复河道,用最质朴的方式找回村民与西河的关系,再现了河道、明渠、池塘几十年前的状态[8]85;对老街的路面,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铺设块石路面,再现了老街原有风貌,引发人们的“乡愁”。另一方面,通过查阅村志,挖掘民间传说、故城、寺庙、历史事件、运河、牌坊等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当地的材料与传统技术进行实体再现。例如一些村落在水塘和菜地交界处再现池塘和龙骨旋转水车,用于农田灌溉、排水,可以作为一种趣味活动体验。磨山村在村落集中节点处,再现石碾和石磨,老石磨碾碎黄豆变成豆腐和豆浆,人们感受到质朴之美、难以割舍的乡愁之美。
文化再现主要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组织与策划各类文艺节目、建立民俗博物馆、研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对传统民间工艺、民风民俗、节日活动、庙会等乡村文化进行传承和有机活化。例如修武大南坡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组织武术队、秧歌队、怀邦戏等文艺活动再现与传承了当地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西河村建立粮油博物馆,将古老的油车安置在室内空间中,不仅再现生产工具,而且活化再现原始的榨粮油工艺,同时售卖粮油产品。
3.改词造句
“改词造句”也就是符号改写,句法不变。“词”是提取乡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的符号,如传统乡土纹样、乡土材料、建筑雕刻、景观细部、农耕工具等,对这些符号进行改写,形成新的意义的符号,传承乡土文化。常见的“改词”方式有三种:第一种,“词”的形式不变,材料、工艺、手法与技术改写,由于所改写的符号取自传统,意义明确、直接、易懂,更容易被人广泛接纳和流传,有长久的生命力,是一种温和的表达方式。例如山东日照杜家坪村的民居改造,就是改变了建筑符号的材料和形式,建筑的细部材料由木质改为混凝土,石板上姓氏符号以不锈钢雕塑的形式进行表达村落风貌和文化,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采用建筑材料乡土化和废弃的传统材料资源化两种方式进行设计与施工,延续人们的乡愁。第二种,“词”的形式去繁从简,高度概括、原型分解、取其局部,而材料与工艺不变。这种表达的方式简洁高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符号的意义更容易被人们感知、认知和阐释。例如贵州桐梓官仓村民活动中心设计,采用“大屋檐、灰空间”等当地的建筑符号元素,遵循村落独特的“原生秩序”,参考当地工匠的施工手段,用“亲民”的手法将建筑付诸实践,串联起当地的文化和风貌,写意地表达官仓地区的意境。第三种,打破“词”的原始特征,运用点、线、面等现代设计手法对原生符号进行提炼、抽象、重组与再创造,形成新的符号语言。这种符号通常创意新颖、和谐自然,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人们需要联想或者提示,才能接收到符号的意义或者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河北八十三号村的木兰围场的建筑设计,从平面、立面到屋顶装饰纹样,都是向传统精神致敬,两个圆形平面形式提炼于传统的蒙古包,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顶是由传统的蒙古包的纹饰特点抽象组合形成,室内空间也以采用传统蒙古大帐的空间感受为灵感,通过纵横交错的木杆件,重塑蒙古大帐室内,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形成草原图腾,让人们联想和追忆乡愁。
4.选词造句
“选词造句”是指对符号本身不重构,而是将传统乡村景观符号之间的组织关系重构,也就是按照新的“句法”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使各种符号超越时空共同演奏。这种手法通常“词”是传统的,可能是竹、木、石、草、砖、麻等当地材料,可能是拴马桩、石槽、石碾等生活用具,也可能是牌匾、照壁、屋檐、梁柱、窗子、彩绘、浮雕等建筑形式与细部。“句”是现代的,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建筑结构、模数模块、新的秩序、时代潮流、创意表达、位置方位等。传统的符号与新的句法,通过融合、叠加、交叉、嵌套、并列、重叠、交织、拼贴等内在的关系,表达乡村景观,诠释乡愁意义。比如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的规划设计,用夯土、杭灰石等地方性符号材料以现代建筑标准与结构,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的生活功能进行融合,新旧共生,激活人们对故土的怀旧心境。开平塘口镇祖宅村公厕的设计,设计师创造一种新的模数和秩序,将青石、氨水埕、小青砖等废弃的材料装到旧材料笼子里,用模数一模一样的钢丝笼来进行砌筑,使新旧材料交织,斑驳的旧砖旧瓦就像一段段本地的历史片段,触发人们去追忆旧时光的动人的生活细节。
四、传统乡村景观“乡愁”意境表达程序
传统乡村景观“乡愁”意境营造首先应立“乡愁”之意也就是确定总体特征,再通过选取景观意象和塑造景观形象,激发人的视觉感知、联想和情感,让人去感知乡愁元素、认知乡愁意义、感悟乡愁意蕴。
1.提炼整体特征,激发“乡愁”意境
乡愁是人与乡村景观之间相互作用而激发的情感联系,要想营造具有“乡愁”意境的景观,就要捕捉与这种情感联系相关联的总体特征,这个特征就是需要立的“意”,“意”通常是自然、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题材。一方面,优秀的设计师能够依靠自身的阅历、创作经验、美感以及专业知识储备,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受力感受、促发精神意蕴,捕捉与提炼场地的总体特征。例如王澍在设计富阳文村时,被青山绿水层层展开、不同年代沿溪而建的历史民居、砖的历史纹理和契合工艺震撼到,有感而发,提炼出“自然、生态、文化”的整体特征,由此提出“隐城市化”设计策略;在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时,远眺勘察场地时,拍下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照片,犹如看到了《溪山行旅图》,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由此确立了“整山理水、天人合一”的设计策略。
另一方面,设计师需要回应场地历史形态,响应当下社会背景,呼应未来发展,从时空、实体、事件的相关联特性中,寻找整体特征。通过保护和保存村落的历史建筑、宗祠、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回应历史事件;学习新的政策和了解人们的需求,响应时代选主题;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呼应村落未来可持续发展。例如修武大南坡村的规划设计,保存了村落大礼堂、三中、老大队部等70年代风貌较好、大气朴拙的老建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扶贫的时代主题,为了村落长远的发展,保护村落原生态美、淳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休闲、红色”的整体特征。
2.组织景观意象系统,传达“乡愁”意义
景观意象是感觉中的环境意象,是人从知觉形象到想象性表象的过程,是人对环境所建立起的心里图像。景观意象是人与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是人在感觉过滤的基础上对环境的印象,传统村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在明确文本的整体特征后,将各个单独的隐含“乡愁”情感指向的意象组织起来,确立景观意象,传达“乡愁”意义。
一方面,从自然环境、建筑风貌、民俗民风中获取意象,运用同向特征强化、意向特征强化与复合特征强化等场景化叙事方式。不同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自然环境特征,如重庆磁器口的山地地貌、江南的水网交错、西北的黄土高原等,设计师需尊重村落原始的选址和布局,保留并同向强化山水田园地脉意象和生态意象,以山水的宁静、悠远、开阔之意,激发人们的回归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由于地域自然、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建筑布局、结构、细部和材料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设计师可利用吊脚楼、窑洞、风雨廊等构筑物,将标志性和代表性的建筑同向强化,形成意象群,唤醒人们内心对故土的依恋。
另一方面,设计师需通过增强景观序列、调整空间层次、调节景点顺序等方式设计景观游线,全方位的表现与“乡愁”有关的主题故事,创造情景。传统的景观游线只停留在道路这一功能上,是两个景点之间的线,乡愁景观的游线上升到时空的概念,更注重五感设计,更注重人们情感的控制和体验。可通过设计综合性、真实的空间场景意象系统,以立体化多感形式展示地域文化和乡土民俗,触发回忆,引发共鸣。
3.选择和创造符号载体,塑造“乡愁”形象
通过选择和创造符号载体,塑造“乡愁”形象。将山水、农田、植物、街巷、建筑、手工艺、农耕器具等景观物象,以形态、材质、色彩、肌理、尺度、质感等方式可视化,具体实施的时候会考虑到围合形式、高宽比例、建筑风貌、地面铺装等元素,这些元素的适宜性表现能激发人们的恋乡情结。乡愁就是通过景观载体的外在形象,让人去感知乡愁元素、认知乡愁意义、感悟乡愁意蕴。
设计师可从空间布局、空间营造、形态组织和景观细部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空间布局,构建乡愁载体。在生产区域,通过打造油菜花田、竹林、杨树林等观光林带或者桃树、苹果树、樱桃树等果蔬采摘园,以植物为载体,运用种植形式、色彩搭配、种植搭配、图案设计等艺术手法,打造丰富优质的景观层次,让人们体验乡村生活。在居住区域,以建筑为载体,通过雕刻、空间布局、细部与材料,界面尺度,领略特色建筑,感知乡土文化。如闽南的红砖建筑强身采用红色,稳重的色彩,给人以喜庆和兴旺的感觉;永春建筑的界面造型、小尺度、建筑细部的装饰,给人们传达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在集会区域,增设农民活动广场、大戏台和石凳区域,让人们集会、交流和休闲。第二,通过点景和叙事性节点的设计,营造乡愁景观氛围。在重要节点处设置水井、传统农具、石碾、石磨、筒车、耕具、牌匾、景墙等景观设施和小品,人们通过感知诗意的景观元素,体味乡居乐趣和寻求心理归属。叙事性节点是设计一些参与活动环节,让人们通过参与耕种、灌溉、晒谷、采茶、收割、犁地、采摘等农事活动,参与赶集、晒暖、河边洗衣、捕鱼等生活活动,体验乡村悠闲自在的、生态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第三,在相对静态空间范围内,以山水、农田、树林、建筑为载体,营造旷达、幽静、深远的审美感受,例如磁器口随地形而上、开合有致、曲径通幽的街巷形态给人趣味感。在动态空间体验过程中,以视点移动进行观景的空间,按照起景、过渡、高潮和结束空间序列展开。第四,加强村标、建筑外立面改造、景观小品、雕塑、构筑物、植物等景观空间元素的设计,将空间元素作为连接人与乡愁之间的载体。例如修武金岭坡村的“云上的院子”的景观小品设计,是以太行山石、石磨和废弃的生活生产器具打造的,是残砖废瓦上的乡愁美学元素。
五、结束语
“乡愁”是一种非物态情感世界,是诗意的乡土情结。在城镇化推进中,村落的消逝,意象的破坏,记忆的破碎,触发了整个社会的“乡愁”情怀,人们开始憧憬田园诗意的生活方式和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传统乡村景观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独特的符号和气韵,承载了个人和民族的乡愁,我们如何留住乡愁、如何营造“乡愁”意境?从符号学的角度,笔者尝试建立传统乡村景观乡愁符号体系(词汇、句法、文本),总结传统乡村景观“乡愁”四种表达手法(选词选句、词句再现、改词造句、选词造句),探讨“乡愁”意境及表达程序(明确与提炼整体特征、组织和确立景观意象、选择和创造符号载体),拓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视角,以期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