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策略

2022-11-23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培训

李 欣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升教师教书的育人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这对新时代教师能力、教师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教师能力,聚力促进教师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一、高校教师能力的内涵及其新特征

(一)高校教师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应具有的一切社会能力和教师岗位的专业能力;狭义是指教师岗位上的专业能力。我们这里谈的是狭义上的教师能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时为完成预定目标所需要的活动能力以及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特征。[1]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组织和控制教学的能力,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控制好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以保证教学目标效果的实现。其次,教师需要具有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自我学习,夯实学科知识,拓展知识储备,开阔知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面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每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工作、生活乃至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自己应是德才兼备、行为世范者,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育人成才,必须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步的思想道德和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

2.科研能力

优秀的高校教师既要成为教书能手,又要具备一定的本学科专业的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翼,也是教师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每位老师都要坚持教学和研究同步同行,实现二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紧密关联、教研相长,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引领科研,坚持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高校教师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知识,努力提升科研能力,成为学生学术和创新上的领路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2]

3.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不仅是社会、产业和企业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是社会急需人才的重要输出地。高校人才培养一定要紧密对接社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科研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也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应用实践,并把应用实例和实践经验融进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二)高校教师能力的内涵新特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就业导向、学生本位、OBE(目标导向)等现代教育理念不断融入,现代高校教师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逐渐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3]一是教师能力内涵表达的多元化。与仅仅关注教师个体的一元表达相比,当今的研究趋于通过教师、学生、社会、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表达教师能力的内涵,多个层面共同构筑成一个立体的能力网络,其中的任一层面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二是高校教师能力内涵的动态化。事物是普遍发展的,高校教师能力同样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教师能力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自我增值、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能力,高校教师的能力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统一模式去构建,应该随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变化。三是高校教师能力内涵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赋予更多的价值诉求。[4]高校教师能力要适应不同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是对教育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有教无类”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二、教师能力建设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教师能力建设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学能力,聚焦人才培养高质量,才能夯实教师发展之基,筑牢教师发展之本,抓住教师发展之魂。

(一)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基

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出七个方面的实质性贡献,其中第五个方面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高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高校,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教师发展是重要环节,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基础。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思想根基。[5]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抓好课程思政,开展全过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优良师德师风,回归教育教学本位,营造一流校风和学风,让教师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发展,增强育人能力,筑牢教师发展之基,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发展之本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是教师各项能力的核心,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教师发展的根本。高校教师通过传递媒介(教学方法与技术)把知识传递给传递对象(学生),知识传递的内容、过程、方式以及知识传递的效果与价值等方面都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点相比“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覆盖面更广,要求更高。首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高校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加工和拓展,做到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为传递知识做好前期准备,这是知识传递的先决条件,在整个传递过程中至关重要。其次,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能够促进知识传递目标的达成,这里需要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课堂教学实施与控制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6]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融入,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对于传递对象,高校教师要有能力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的敏感度、认知知识的难易度、掌握知识的差异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度,要兼顾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和价值性,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以上三个方面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

(三)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是教师发展之魂

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也是高校教师的价值和能力的最高体现,是推动教师发展的灵魂。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力量,只有紧紧围绕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提升教师能力,才能抓住教师发展的关键和灵魂。一是要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掌握知识应用的基本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习惯,做到学思结合、理实一体、知行统一。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高效途径,自主学习对于专业知识还是思政知识都至关重要。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独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推陈出新,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富有创造力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四是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以及真诚友好的态度,促进师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保持良好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促进教师发展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组成,促进教师发展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保障和基本支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抓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其鲜明的职业特性就是以人才培养、学生教育为主要职责,而要实现人才培养、学生教育的目标,就必须以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为前提。教师和师资队伍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教师发展是个体发展,师资队伍发展是在教师个体发展基础上实现团队的整体发展。个体发展决定集体发展,全体教师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影响着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发展水平。集体发展制约个人发展,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维度。如果宏观政策和发展环境是正向支持,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就会被激发;反之,个体成长的愿望则会被遏制,个体发展就会被限制。教师的个人发展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支撑,而教师队伍建设是以实现教师发展为主要目标、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的政策制定和校风建设直接影响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所以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教师发展工作规划并抓好落实,这样才能为教师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师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成果

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使教师学习和发展永远在路上。学校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在完成师资引进和教师专业团队组建之后,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教师队伍的高效管理和政策激励。制定政策措施支持教师个体发展,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进而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这种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更重要的是根据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激励要素,包括政策支持、环境构建、平台搭建等,合力推动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如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和成长规律,制定教师发展政策时一刀切,这样即使政策、措施比较完善,也是难以全面实现教师发展,难以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所以教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个人、学院、学校同向发力、合力而为才能凸显成效。教师各项成果的取得,是教师发展的成果,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

四、提升教师能力的路径

提升教师能力有诸多路径,促进自我提升是根本驱动,进行分类管理是关键措施,加强考核培训是主要动力。

(一)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思、研究与实践,掌握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教学改进,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根本路径。教师自我提升包括:职称提升、学历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等等。如何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美国著名教育家Posner给出了一个理论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经验与反思在提升教师能力过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创新自我,才能有效推动教师能力的提升。反思性教学针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研究,提升教学的合理性,完善教学思想,规范教育行为,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发展,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让教师获得职业成长的幸福感。建立教师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增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和经验分享,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师生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了解基本学情以及个性化和差异,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做边学,做学一体,加速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展现教师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自我提升动力,不仅可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更能提升学校发展活力。

(二)分类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分类管理已经成为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广泛受到关注。[7]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是建立在教师聘任制基础之上,依据教师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特点与教师发展方向,建立的精细化、差异化教师分类管理体系,制定不同的评价和激励标准,实现教师发展的多轨运行,最终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分类管理,对教师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和创新活力的关键,更加符合高校教师的多元发展需求。

1.建立精细化、系统化的岗位体系

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基于教师多元发展的逻辑起点,建立精细化的岗位体系,设计系统化的体系结构,制定与之适用的评价机制,克服教师发展目标多元化与教师评价单一化的矛盾冲突,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基于学校的发展定位,找准人才需求的维度,以岗位职能为导向,结合教师队伍的组成和学科倾向,科学进行岗位体系构建和结构设计,为进行教师分类管理做好前提准备。同时,充分考量学校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建立以师德为先,业绩、贡献为主的考评导向,确立以公平为核心的人才遴选机制,逐步形成覆盖教师聘任、培训、晋升及奖惩的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提高校管理的专业标准和服务水平。[8]

2.搭建多元连接的教师晋升通道

对分类管理的教师队伍,需要为不同发展轨道的教师设置多元晋升通道,各晋升通道之间彼此链接、相互贯通,既要独立运行,又要公平、科学、合理地并行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框架体系内。在设置晋升通道时,要依据学校的应用型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定位,进行科学的岗位体系分析,在学校分类管理的框架下制定符合实际的多元晋升通道,为教师搭建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在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向学校重点目标和重要任务聚集人才,同时兼顾各类人员的数量比例,确定教师的岗位类别。建立相应的人员分流机制和岗位转换制度,根据上级政策、学校办学方向的调整和发展阶段的改变有步骤地调整不同岗位的比例以不同层级的分布。

3.不断完善分类管理的配套制度

高校实施教师分类管理,不仅需要搭建多元连接的晋升通道,还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一是要做实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完善支持教师发展的系统平台,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构建学术成长共同体。二是要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二级学院的经费与政策支持,激励二级学院在教师发展和能力提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上下一体、良性互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三是要接轨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多元聘用制度,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团队建设的需求聘任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保持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二)培训考核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不断更新和创造,在实践能力养成和承担社会责任上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加强教师能力的培训考核,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需要。[9]首先,高校教师能力培训一定要将师德师风放在教师培训体系的首要位置,将其与教师各项培训充分融合,促进教师“学高”与“身正”的均衡发展,实现师德师风培训的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其次,要坚持培训内容供给侧改革,把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以教师的真实需求为切入点,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完善培训方式,满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多元需求。再次,坚持培训方式多样化,改变传统培训方式的理论性、说教式、单一性倾向,引进先进培训理念,采取多样化现代技术和手段,解决受训对象主观不重视以及培训内容难以触动内心的难题,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落实新上课教师的助教式培训、上新课的校外进修培训,加强研修、访学、培训管理。最后,完善培训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充分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以及长期、长效的发展诉求,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性评价,改变以培训时长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将教学效果增量变化作为重要指标,建立多维长效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发展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素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以目标为导向,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重实干、求实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服务。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培训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会议·培训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