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1-23南亚娜
南亚娜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457000)
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阐明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红色文化包含中国共产党人纯粹坚定的初心使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责任担当,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因此,研究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定义红色文化的内涵,要理清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理论基础、本质特点、主要内容和形态构成。红色被赋予政治色彩成为共产党人的标志色,象征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2]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旗帜底色便是红色,我们的军队被称为红军。“随着中国共产党作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的诞生,红色就与文化结合起来”,[3]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因此,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红色文化与帝国主义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的文化渗透活动作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的“围剿”和对进步文化的压制作斗争;与封建主义以纲常伦理教条为核心的文化专制作斗争,给国破山河碎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带来了以民为本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牢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核心创造主体的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红色文化在与各种旧文化、反动文化作斗争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革命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赓续血脉,同时淬炼出红色文化的本质特点——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纯洁性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能够被弘扬和创新的政治因子。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等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综合体,是革命事业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根,是红色文化的魂,是区别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根本。
文化形态构成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红色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其形态构成可以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红色物质文化指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文化资源,包含器物类、场所类、设施类和文本类;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理论类和精神类;红色制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以制度来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包含政策类和制度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蕴含着红色基因的文化。
二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的重要途径,因此,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的育人导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治教育上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在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一直贯穿其中,红色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了解,增加对我们党的价值认同,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切实把握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第二,思想教育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红色文化中有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鲜活事例,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功经验,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过程,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帮助教育工作者更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道德教育上弘扬中国革命道德。高职院校加强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秀道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目标,现在在大学里求学的00后们是完成这两个目标的生力军与主力军。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这些生力军与主力军保持着中国革命道德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完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任。
红色文化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用鲜活事迹、客观史实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可以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宣传,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来看:
一是红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助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大学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弘扬红色文化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4]这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爱祖国、为人民的初心,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善学习、重实践的态度,敢创新、勇探索的精神和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弘扬红色文化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探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二是红色文化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精神谱系中一个个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革命英雄和先进人物,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理想信念,“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奋斗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勇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创新思维,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三是红色百年党史教育推动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应对大挑战,抓住新机遇时,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有抬头之势。历史虚无主义抹黑歪曲党的历史、否定伟大历史成就;攻击党的领导、诋毁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虚无马克思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极大,历史虚无主义如果进入高校危害更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中的百年党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的鲜明对比,明白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5]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红色文化是用鲜血染出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奋发图强,战胜严峻考验、建设新中国,这一时期红色文化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解放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是用激情创造出来的;如今,党领导人民守正创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因此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典型性的特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的地方育人内容;可以从丰富的史料中找出大学生的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表述方式,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等丰富学习教育的载体,从而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6]为了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四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其中收回问卷1083份,回收率达到 98.8%。
根据对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再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总结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总体良好,渴望参加有关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在“你觉得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讲解红色文化,你会觉得更有兴趣听?”这一问题中,回答“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去红色基地研学”的同学占72.74%),希望红色文化能够融入思政课程(在“思政课上,一些红色文化人物和故事,你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中,选择“加一些更有意思”的占90.88%),从而使得红色文化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榜样引导的作用(在“你觉得榜样的力量重要吗?”这一问题中,选择重要的占93.92%。在“你受到过哪些榜样的鼓舞”这一问题中,选择“红色文化中的代表人物”这一选项占71.8%),但是存在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在“您了解红色文化吗?”这一问题中,回答“了解一些”的占57.37%,“没听说过的”占12.62%)尤其是对当地的红色文化了解一般的问题。(在“您去过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吗?”这一问题中,没去过的同学占41.16%。在“去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后,您觉得了解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人物和事迹了吗?”这一问题中,回答“不了解”的占10.13%,“了解了一些”占43.09%)
红色文化挖掘方面。红色文化挖掘存在缺乏协同性、联合性,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力,高职院校的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因为地域和发展的原因,在招生上存在一定的压力,有的对红色文化不重视,有的即使重视,也有心无力,学校各部门之间对红色文化的科研也没有形成合力。地方政府大都很重视红色文化,但是在红色文化的挖掘上停留在找到红色、设置红色教育基地的阶段上,没有牵头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社会企业挖掘红色文化一般都带有功利性色彩,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保护意识,容易导致红色文化功利化商业化气息较重。
红色文化讲述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红色精神文化,而这些精神文化要靠人和事来讲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形成起来的,是在新中国走向站起来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红色精神文化中革命先烈们、先进人物对建立新中国的信念,对群众炙热的感情,对艰苦朴素的坚持,对于这一代大学生的父辈和祖辈而言,这些是有切身体会的,他们会为了一张旧时的照片潸然泪下,但是大学生们生长在走向富起来的祖国,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国情世情都发展了很大的变化,红色文化要想入心入脑必须创新讲述内容、创新讲述方式,创新讲述语言。目前红色文化并没有在高职院校中形成规模系统研究,讲述红色文化的内容模块化,语言偏书面化,方式以灌输为主,使得在新时代长起来的年轻人听起来有距离感,没有办法与讲述者产生“共情”。
红色文化传播方面。2021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掀起来一股红色文化宣传的热潮。在各高职院校的官网、微信平台、抖音、微博等媒体上都有相应的报道和宣传。但是宣传方式形式化,高职院校这些平台上发布的有关红色文化的宣传信息都是从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端转发而来;学校组织的一些红色文化基地一日游、唱红歌等实践活动,往往就是写完总结就搁置,导致传播片段化,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在“您的学校举办过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红色剧场等”这一问题中,选择“偶尔”的占42.36%,“很少”的占17.59%,“没有”的占15.19%)。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利于理论通过人物和故事变得有血有肉,有利于实践教学通过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地变得有情有意,有爆点。但是高职院校一般没有设置马克思主义专业,思政课教师们上的都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甚至有些三四线城市的高职学院并没有设立思政类的组织机构,这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缺乏动力和支撑。
四
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融入方式单一、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对红色文化内容认识不深刻、红色资源挖掘没深度、教育教学没实效、宣传方式运用不充分、机制保障不到位。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加强建设红色文化研究体系。加强对红色文化内容的研究,筑牢学理支撑。对红色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炼必须扎根在党领导人民的具体实践中。一是研究理论基础,理清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理论脉络,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二是研究时代背景,探讨红色文化的孕育和生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挖掘、提炼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内容。三是研究红色精神谱系,探究不同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传承关系,建构红色精神谱系。四是研究红色文化经典人物,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如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思想和革命实践历程。五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从边缘走向中心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有丰富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从原则、方法、途径三个方面探求红色文化在育人与教学方面的价值。
打造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体系。高职学院的学生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是其特色,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课程学习上,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课,学生更加关注能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或未来生活提供帮助的课程,思政课因为理论性较强,这些理论没有办法一下子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所以学生觉得“没有用”,不想听、不愿学。但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7]打造红色文化课堂教育体系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从而将课讲得有“烟火气”。打造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体系,关键是培养师资,打造专业团队。思政课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对党史国史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系统,很多老师对红色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入,使得红色文化融入主渠道遇到最大的难题。培训师资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培训系统,由各省政府牵头,聘请相关专家,线上和线下开展培训,并与各地市高职学校的教师成立相关的科研团队,对省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炼适合高职学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容,在这样的过程,既加强了专家与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思政教师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
完善红色文化宣传长效机制。红色文化资源要想变为活教材,除了用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必须从优化网络环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微化宣传方式、整合多种载体四个方面完善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宣传长效机制。一是优化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红色文化宣传必须首先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网上那些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蕴含普世价值观的错误观点。二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调查研究问卷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要求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活泼好动的心理特性,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可以多举办一些红色小剧场、红色精神宣讲、红色文化阅读等活动;校外的时间活动如红色教育基地、重走历史路等,这些实践活动必须必须有思政教师引导,做好活动前的规划,活动中的动员和活动后的升华,让学生在动起来的同时,确实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其思想和行为发生正向的变化。三是微化宣传方式,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实际的在校时间只有两年,所以每天的课程非常紧凑,必须利用好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微化宣传方式。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可以做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间控制在四五分钟内的红色文化活动。四是整合多种载体,红色文化可以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党建活动、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等多种载体,在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宣传态势。
健全红色文化条件保障机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将其融入学校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政策中,学校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支持与保障。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相关的奖励措施,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以联动机制提升功能性。由于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力,高职院校的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联合高校和红色基地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协调校内的红色文化研究,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以考核评估机制保障实效性。考核评估的标准,不应该单纯以论文的发表、结项书的完成为衡量标准,而要以是否满足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的考核依据,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效果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