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鲍勃·迪伦的歌词象似性解读

2022-11-23成汹涌丁运梦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隐喻

成汹涌,丁运梦

(河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鲍勃·迪伦 (Bob Dylan)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曲作家、演员及画家,由于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感受了人们生活的痛苦与艰辛,其作品也充分彰显了社会、民主和情感等诸多因素。鲍勃·迪伦作品的表现形式既结合了美国传统民谣中的基本韵律,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象似性。自2016年鲍勃·迪伦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鲍勃·迪伦的评价和研究也日益增多。赵萍萍基于鲍勃·迪伦作品中歌词表述和暗含的抽象表达,探讨了诗歌和音乐之间的不解之缘[1]。郑春生基于媒体塑造的诗人形象和鲍勃·迪伦本人对自己形象建构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的作品中自塑和他塑的形象建构[2]。徐思园、田俊武借助语料标注软件并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对鲍勃·迪伦的385 首歌曲进行词频分析,揭示其作品中展现的爱情伦理观念[3]。国内学者从诗歌本身、自我形象、他者形象以及文学伦理学等视角出发,研究鲍勃·迪伦作品的成果甚多,但基于认知语言学全新探勘迪伦作品中的象似性用法近乎阙知。基于象似性理论探析歌词构成与表达意义,帮助听众更好理解诗人的创作模式,为其他作曲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丰富文学经典品类,进而使民谣及其代表的口头文学传统获得传承与发展。为此,本文基于象似性理论的四个方面探讨鲍勃·迪伦诗歌中的艺术效果,尝试拓宽象似性理论在诗歌方面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象似性和任意性这两个语言学概念是相对存在的,从语言任意性的提出到对任意性的质疑,进而衍生出语言的象似性,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这两个理论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自Saussure[4]提出语言的任意性以来,绝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的任意性是绝对的,不可否认的。但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质疑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研究语言结构本身逐渐转为研究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结构,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理有据,并且可以论证[5]。符号学家Peirce[6]将与象似性讨论关系最为直接的象似符分为映像符、拟象符和隐喻符三类,而与语言有直接联系的象似性特征主要指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映象象似指语言符号在某一个特征(可以是触觉特征、听觉特征或者其他方面)与所指概念相似,涵盖了语音象似和语相象似[7]。映像象似认为语言的语音形式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联系,人们通过语音模仿和情感联想,结合现实世界存在的声音与字符相似之处构建语言的特点,通过对周边具体事物的认知建构语言。拟象象似包括顺序象似、对称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和标记象似等,表示语言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与人类经验结构之间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8]。拟象象似性侧重句法层面,句子中相互关系词形式的排列可以反映出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隐喻象似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涉及从概念或意义认知域到语言符号认知域的投射,隐喻本体与其喻体之间在结构或者概念上存在相似之处。

象似性在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语音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和隐喻象似四个方面。语音象似性指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一致性,语音象似性在文学作品中主要的运作机制是借由书面语言视觉效果的营造来传达某种听觉效果,通过情感联想加深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9]。数量象似性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借助重复出现的词汇和整齐排列的句法增加作品中的数量象似性。作家可以借助篇章在语言形式与意义上的一致性,以及语符数量的递增来营造一种修辞效果,从而给读者构建更丰富的意境。对称象似性是指有同等重要或者相同地位的概念和具有等同关系的信息在语言的传达上面存在对称性[10],即相近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并列意味着意义或者思想上的相同或并列。隐喻象似性就是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寻找一个第三方加以解释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相似性内涵的隐喻导入源域,从而使目标域更生动形象,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和思维对象之间传达意义的理解。在跨学科领域实践中,语言学家把象似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来解读文学作品,形成和发展了以语言学为主要理论、解读并借鉴文学作品组织框架、拓宽语言学理论研究范畴和构建文学作品独特性的基本路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本,读者不仅可以关注作者的感受与体会,还能帮助学者在研究文本整体结构的同时适度兼顾作品在语音、词汇、句子、修辞、排列结构等语言层面的规律,以更好揣摩作者的创作初衷[11]。本文基于以上四个象似性特征对鲍勃·迪伦作品中的象似特征进行剖析,以便让听众或者读者更好地感受歌词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鲍勃·迪伦歌词的象似性

鲍勃·迪伦的大多数作品都折射出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状,作者借歌曲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纷争战乱、民生疾苦等社会问题宣泄情感。除了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之外,迪伦的其他作品中也表达缠绵爱意,抒发自己的爱慕或者思念之情。迪伦的歌曲涵盖面非常广,拥有不同的作曲风格和表演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民谣歌手。迪伦通过通俗易懂的曲调和歌词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引起听众共鸣。迪伦热衷于文学的声音性,常常以一种表演性诗人的姿态展示自己的作品[12]。迪伦的作品中的象似性特征尤为突出。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出发,探讨歌词中蕴含的语言现象与现实含义之间的联系,分析歌词的表达形式和实际意义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主要分为直接语音象似和间接语音象似。直接语音象似主要依靠拟声词达到其模拟声音的效果,比较接近于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感知到的声音[13]。诗歌中使用拟声词能够加强语言的直观性,从而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歌曲在文学体系中属于诗歌的分支,因此歌曲的韵律、节奏等方面与诗歌如出一辙。

迪伦作品中的直接语音象似性大多使用口语化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常常在作品中使用语气词开始诗歌的每一个小节,常用的语气词如“well、oh、yeah、hey”等。比如在AppleSucklingTree[14]97这部作品中,诗歌五个小节的最后一行诗均以“Oh yeah”起始,甚至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小节中各出现了三次。“Oh yeah”一方面是一种狂欢式的情感表述,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诗人重新书写传统的决心。这首歌曲以一种神秘的口吻叙述发生在小苹果树下的种种奇闻轶事,侧面衬托出美国传统民谣不受限制、富有戏剧性的特点。在诗歌中重复使用语气词不仅能够使读者感同身受,同时更能拉近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迪伦在作品中除了运用大量语气词之外,拟声词的象似性描写也同等重要。比如在Knockin’onHeaven’sDoor[14]183中,反复使用拟声词“knocking”模仿敲门声,使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仿佛听到了各种真实的声音,给人们制造了一种紧迫的压抑感,从而产生一种前后回响的语音效果。诗中重复使用 “knockin”以及 “Knock, knock,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给听众营造出一种匆忙的意境,运用象似性的手法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诗人对身边环境的急促不安。结合作者创作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作者反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暴力运动,重复而又响亮的敲门声在告诉人们杀戮本不应存在于这个社会,唤醒人们争取自由。

间接语音象似性主要指对语音象征的使用或对形体的模仿,也就是音和义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作品的音韵、节奏和格律以及语音变体等手法体现[15]。间接语音象似性在诗歌中由押韵和节奏体现出来。鉴别一首好诗侧重的就是其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所谓韵律就是诗歌中的押韵方式,在不同的诗句中重复的使用相同的音节,达到一种悦耳动听和整齐划一的效果。诗句中一系列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形成诗歌中的一段节奏,节奏的快慢和长短是由诗歌语言的变化、升降和高低等特点决定的[16]。所以,诗人通过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弱,达到一种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增加诗歌的节奏感。韵律在迪伦的诗歌中就好比是一副冶金秘方,能够溶解朴实无华的语境,从而创造出人类认知中无法理解的新内容[17]。下面以TimePassesSlowly这首诗歌为例,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押韵方式和节奏特点。

“Time passes slowly up here in the mountains, /We sit beside bridges and walk beside fountains./Catch the wild fishes that through the stream/Time passes slowly when you are lost in a dream…”[18]259

全诗总共分为4个诗节,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节为aabb韵脚,第一节的前两行押尾韵“mountains-fountains[nz]”;后两行是十二节六步抑扬格并押尾韵“stream-dream[ri:m]”。第二节和第四节也是采用同样的押韵方式书写。诗中押韵的方式以及呈现的韵律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让听者产生联觉反应,从而更细致地感受歌词中的韵律。根据辅音的发音方式,第一节尾韵的辅音[n][m]属于鼻音,发声时由于使用了鼻子,并且气流通过鼻子的流通达到共鸣的效果。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愉悦或者满足时,不自觉就会哼唱起一段旋律,或者对某种看法表达认可时也常常使用一个简短的鼻音。这说明一个人通过使用鼻音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呼雀跃、心满意足、赞同认可等心情[19]。在TimePassesSlowly这首诗的前三节均使用鼻音作尾韵,诗人通过鼻音的运用表达自己内心的安静,从哼唱的旋律中也能体会到诗人感受静寂时光的缓慢流逝,内心的舒适安然。除了鼻音的运用之外,诗人在诗的最后一节中使用两个滑元音[ei]和[ai]表达其内心感受。元音在发音时由于气流的滑动产生双元音的效果。从发音时的口型来看,元音发音时嘴巴自然张开,双唇处于放松状态。滑元音发音时由一个音逐渐平稳过渡到另一个音形成滑元音的效果,口型比元音更夸张一点,即诗人在最后一节使用滑元音表现出的内心情绪会更饱满一些。

(二)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原则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指的是字符数多的句子内容,人们对其认知加工会比较复杂,进而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从而传递更准确的信息,衍生出复杂程度象似。在语言类型学上,相对简单的语言结构表达相对简单的概念,相反,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相对复杂的概念[20]。句子语言符号数量的多少会直接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通常语言的表达形式愈多,则传递的信息就愈多,信息接收者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信息内容,清楚地接收正确信息,达到准确交流信息的目的。反之,语言表达形式过少会影响语言传达信息的效果,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信息接受者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反映出的语言形式也是比较复杂的。

从歌曲的角度出发,一般作者会通过歌词句子的长短或重复、段落的长短或重复提高歌曲的流畅度,增强听众的记忆程度,增加歌曲传唱度。鲍勃·迪伦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用到了数量象似性的表达,使用句子或者段落的重复增加歌曲的节奏和情感,使歌曲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首先,词语和句子的重复使用在迪伦的作品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以GetYourRocksOff[14]162为例。该诗创作于迪伦摩托车事故后的隐居时期,整体的写作风格都是偏怪诞的,故事情节也非常跳脱,是一首典型的英语传统民谣,其中深埋着许多深沉、黑暗以及神秘的故事。诗中一直重复使用“Get your rocks off!”,在整首诗的四个诗节中共使用了16次。作者重复使用这个句子,不仅使歌词中的语符数逐渐增多,还能让听众对歌词进行认知加工的同时产生一种复杂的概念。作者通过使用数量象似性,增强了歌曲的节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一个诗节描述了躺在床上的两个老仆人,一个仆人对着另一个刚刚要爬起来的仆人说“把你的石头拿开!把你的石头拿开!”。第一个诗节的开头描述了一幅平淡无奇的场景,到第二句之后却切换成一个不合乎常理的意象,突出一种情绪的递进。听众或读者在感受第一句诗句时,未感知出特别的情感因素。但从第二句开始,诗歌的故事情节就突然转向,“把你的石头拿开!把你的石头拿开!”以一种特别跳跃的方式展现出来。诗歌后边的三个诗节也是以同样的手法描写。作者一直在每一个诗节的末尾处重复使用这句诗,除了可以渲染诗歌的整体气氛之外, 还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Get your rocks off!”除去字面意思之外,也从侧面表达出作者呼吁人们不要被传统束缚,要勇于战斗,唤起人们的决心和勇气。

歌词的长度以及句子的重复是数量象似性的一种体现方式,同时,段落重复使用也是数量象似性在诗歌中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例如在OnlyaHobo[21]70这部作品中,全诗共六个诗节,其中三个诗节均使用了同样的段落:“Only a hobo, but one more is gone, Leaving’ nobody to sing his sad song./Leaving’ nobody to carry him home, Only a hobo, but one more is gone.”从数量象似的角度看, 重复使用相同段落一方面增加了语符数,另一方面也传递出更多情感因素。诗人虽然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但通过押韵和节奏的技巧以及回环往复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形单影只流浪汉的悲悯之情,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将自己映射到流浪汉身上,感受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社会边缘人物的悲凉与凄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小人物生存状况非常艰辛,到处接受着别人异样冷漠的眼光,即使这个社会对身份低微的人特别冷漠,他们心中仍然充满希望,愿意等候光明的到来。这种重复的表达给予文字更深厚的力量,使这部作品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

(三)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指对称的语言表现形式反映了实际传达概念之间的对称关系[22]。语言形式的对称体现在诗句中就是句子的对仗工整,整个文本看起来优美流畅,形成对仗工整的形美;体现在韵律上就是循环往复,悦耳动听,传递出互相对称的音美;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渲染语言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前后呼应的意美。歌曲中通常使用并列、排比以及回环的手法体现对称象似性的特点,在鲍勃·迪伦的诸多作品中也体现出对称象似性的风格。

以TheLevee’sGonnaBreak[23]128为例,全诗均使用了重复对称的象似性手法,如诗歌第一节“If it keep on rainin’ the levee gonna break, If it keep on rainin’ the levee gonna break, Everybody saying this is a day only the Lord could make”,前两句诗句重复表述,并且第一个诗节都使用了尾韵的修辞手法,如:break/break/make,押尾韵[k]。该诗16个诗节中15个诗节都使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的语言结构整齐有序,即增加了语感的厚实度,又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人们一种诗意美的享受。除此之外,每一个诗节中通过尾韵的表达使歌词更具有韵律,不仅句子结构整齐划一,逻辑环环相扣,而且歌曲旋律抑扬顿挫,和谐而有节奏。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把生与死、爱与恨在歌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从对现实的绝望到对爱人的渴望再到感受未来的迷惘,满脑子的奇思妙想都在这首诗歌中得以舒张。循序渐进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同时也能让听众沉醉其中,跟随着歌曲的律动晃动。

段落或者句式的对称在迪伦的诗歌中也大量存在,例如AHardRain’sA-GonnaFall[24]167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Oh, what did you see, my blue-eyed son?/Oh, what did you see, my darling young one?/I saw a newborn baby with wild wolves all around it, I saw a highway of diamonds with nobody on it/I saw a black branch with blood that kept drippin’, I saw a room full of men with their hammers a-bleedin/I saw a white ladder all covered with water/I saw ten thousand talkers whose tongues were all broken…”

鲍勃·迪伦在以上例子中大量使用了顶真修辞手法,比如第一句诗和第二句诗都以“Oh, what did you see”开始,其次是“I saw…, I saw…, I saw…”排比句的使用。在这一诗节中,作者通过前两句的疑问句以及后边的陈述句这种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意义上的持续性,并且使用相同的语言结构衬托出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诗歌结构的对称性,从而使整个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循环往复。以上诗节中“I saw…, I saw…, I saw…”等排比句的使用,使诗歌故事循序渐进,给读者刻画了暴风雨到来之后的可怕场景。这首诗的其余诗节中使用了相同的表达手法,每一个诗节开头使用了同样的句式,看似结构松散,实则紧密连接。听众或读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感受到这首歌曲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感受诗人描绘的阴暗恐怖的世界,各种震撼和压迫的场景接踵而至,升华了诗歌的情感,给予听众的压抑感也不断增加,直到最后所有的情绪在一场暴风雨中宣泄。这首诗歌是迪伦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首著名反战歌曲,每一个诗节都以“And it’s hard, it’s hard, it’s hard, it’s hard/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这样的诗句结束,反复形容这场雨的程度,重点突出这场雨的不平静,注定是一场寒风凛冽的暴风骤雨。人们通过这样一直重复并且每个诗节的结尾处相同的表达手法,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彷徨失措和惴惴不安,使这种对现实振聋发聩的质问通过歌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隐喻象似性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搭建起一个认知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通过一种隐藏的表达去理解周围世界所形成的一种理性感知[25]。与前面所提的象似性特点不同,隐喻象似性是依靠第三方事物的表述来阐释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反映出的客观现象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隐喻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学习”的“习”字本义指小鸟反复练习飞行,这与学习上要不断温习功课有相似之处,因此衍生了复习、学习之义。

迪伦在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史上使用过大量的隐喻表达,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反复出现的形象,他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都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对社会的所思所想,一些无法言表的感受和对社会现状的感慨都使用了隐喻的表达。笔者通过阅读鲍勃·迪伦创作的近400首作品,总结了迪伦在作品中常用的一些形象,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形象、人物形象和宗教形象。自然形象因被赋予了特殊的意象,使读者可以发挥想象,结合自身或者社会的实际情况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迪伦的诗歌中最常见的自然形象是石头、大海、风、雨等。人物形象就是迪伦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包括流浪汉、士兵、黑人、法官等,借由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现状。宗教形象就是与宗教相关的一些隐喻表达,主要衬托出诗人自身对宗教的信仰。在这三种意象的表达中,自然形象是诗人在作品中使用最频繁的。

例如在BlowingInWind[18]107这部作品中,自然形象的隐喻表达相对较多,在歌曲的第一句作者使用 “road” 一词来映射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美国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黑人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不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社会中步履艰难,处处碰壁,因此“road”这一词语暗含了黑人面对未来所要通过的艰难道路。“seas”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中遇到的诸多磨难。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黑人来说就像是广阔的海洋一样,一眼望不到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用大海的特征来表达社会的真实现状,凸显当时社会的阴暗。而“white dove”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白鸽在生活中代表美好的愿望与和平的象征,这也预示着社会边缘人物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但对于未来社会还是充满希望的。在这整首歌曲中,“wind” 作为自然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全诗总共出现了8次。笔者总结迪伦大多数的作品发现,诗人常常以“风”言志,借“风”抒情,通过相同的意象映射不同的概念,构建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情感效果。在BlowingInWind这首诗歌中“风”作为自然意象暗示了迪伦对所处时代的思考,迫切地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这首诗歌是迪伦创作的最早的一首抗战歌曲,当时社会战火不断,人民在战乱中生活得痛苦不堪。正是因为对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深有体会,迪伦才借以“风”的名义表达出社会民众对战争的惶恐不安,希望所有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不要再对人们的疾苦与灾难视而不见,更不要以一种战争的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诗歌中每一个诗节都以“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结尾,歌词虽然通俗易懂,但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歌词中暗藏的情感。那么在GirloftheNorthCountry[23]148中的“强风”则表达了迪伦对女友的思念之情,饱受相思之苦的迪伦借助“风”这个意象将思念之情传递给心爱的女孩,北风吹过的所有地方都在含蓄地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借“北国的风”去看看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看看她是否穿着足够保暖的外套来抵御寒冷的北风,看看她是否留着乌黑的长发,因为这是爱人在世人心目中最美的样子。诗人通过诗意的表达,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爱人的相思之苦。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同一个自然意象的使用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迪伦对于意象的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

四、结论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语音、数量、对称和隐喻象似四个方面对鲍勃·迪伦作品中的象似性功能进行解读。通过研究分析得出语音象似的使用能够增强诗歌整体韵律,使诗歌的节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把强烈的情感表达融入简单朴素的诗行中。数量象似性手法有助于语言摆脱以往固有的表达方式,让语言能够描述抽象的概念和线性的空间。对称象似性使语言结构对仗工整,主题形象鲜明,能够实现通感,将感觉与情绪具体化。隐喻象似性的使用能够给诗歌增加一种无法言喻的想象空间,传达出更有意境的艺术效果。因此,诗歌巧妙地使用象似性手法,有助于诗歌形成独特的文本风格,再现文本结构背后的概念意义,实现语言结构与意义统一的理想表达。学者在解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时,不仅仅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更要清楚诗人的创作模式和写作特点,为创作经典文学作品奠定基础的同时,也能使民谣及其代表的口头文学传统获得传承与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认知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利共赢。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诠释文学作品,以探求认知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特殊联系,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学角度研究搭建桥梁,推动文学经典的建构与传播。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隐喻
鲍勃·迪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